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12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154篇
综合类   187篇
基础理论   229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75篇
评价与监测   50篇
社会与环境   5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利用SPE-HPLC法,分析了四溴双酚A(TBBPA)在巢湖5种经济鱼类体内的组织分布及生物浓缩因子.结果表明,TBBPA在5种鱼体内的平均含量(以干重计)为4.70~11.20 ng.g-1,高低排序为白鱼〉白鲢〉鳙鱼〉鲤鱼〉长吻鮠.不同器官中,白鱼、鳙鱼、鲤鱼和长吻鮠的肾脏中TBBPA含量最高,其次为肝脏和鳃,腹部和背部组织含量较低,无显著脂肪蓄积效应.白鲢体内肝脏的TBBPA含量最高,肾脏和鳃次之.对白鱼各组织中TBBPA含量与体重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肝脏、肾脏和鳃中TBBPA浓度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大,而背部、腹部无显著相关关系.同时测得巢湖水体中TBBPA平均浓度为0.52μg.L-1,计算得到5种鱼的生物浓缩因子为9.56~22.64,表明TBBPA在巢湖鱼体中的浓缩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22.
A sensitive method based on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effect of the Tb^3+-Tiron complex is propo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lkali-labile phosphoprotein phosphorus (ALP) released from fish plasma.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5.4 ng/ml (S/N=2), and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quenching effect (6 replicates) was 4.6%.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proposed method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obtained by the colorimetric assay. The advantages of the present method are its relatively simple detection procedure, the lack of toxic organic solvents, and high sensitivity.  相似文献   
23.
葛洲坝至古老背江段鱼类的水声学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4年10月~2006年5月利用Bisonics DT-X科学回声探测仪(200 kHz)对葛洲坝至古老背-葛洲坝下游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自然保护区核心江段(30 km)的鱼类进行了5次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鱼类在该江段中分布呈现不均一性,深潭处分布集中,而急流处分布很少,葛洲坝至艾家河江段鱼的密度明显大于艾家河至古老背江段;在中华鲟产卵日,鱼类在葛洲坝至庙咀江段高度密集,2004年的平均密度达到62.62±24.77尾/1 000 m3,2005年的平均密度达到70.58±37.45尾/1 000 m3;整个江段中,体长60~106 mm的鱼类占有较高比例,约7.0%以上,53 mm以下的鱼类和750 mm以上的鱼类占较低比例,均小于2.0%;调查期间,探测到中华鲟产卵亲鱼,初步估算2004年的资源量约为1 453尾,2005年的资源量约为789尾;95%置信度下分别为1 370~1 537尾、775~803尾。  相似文献   
24.
崇西湿地冬季潮滩鱼类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2006年冬季在崇西湿地进行的光滩和草滩插网渔获调查,首次对冬季长江口潮滩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及相关环境因子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崇西湿地潮滩鱼类主要由淡水小型鱼类组成,共23种,隶属7科,20属。光滩和草滩插网的最大优势种皆为油,两种网具的渔获种类组成具一定的相似性。在一个潮周期内,3种多样性指数D、H′ 和J值波动范围较大,小汛潮时多样性指数比其它潮汛低。白天和晚上潮水的鱼类种类数无显著变化(P>0.5),但在个体数和生物量上白天较晚上潮水高(P<0.5)。水温、潮汐大小对潮滩鱼类丰度影响较大,而与盐度相关较小。此外,天气状况也是影响潮滩鱼类的一个重要因子。总之,潮滩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受到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5.
钱利红  王瑛  徐佳 《能源环境保护》2011,25(6):17-20,23
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通过单一暴露和联合暴露方式研究两种MCs四种暴露剂量(0.1,1,10,100μg/L)下对鱼体的免疫毒效应。结果发现,不同剂量MCLR和MCRR单一暴露都能使鲫鱼淋巴细胞发生死亡,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且MCLR对鱼体的毒性相对McRR要更显著;MCLR和McRR复合暴露对鱼体淋巴细胞的毒性效应表现为协同作用,且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加,其毒性效应差异显著性也随之升高,故而鱼体的免疫系统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应当加强控制藻毒素在水体中的复合污染。  相似文献   
26.
有机锡化合物,特别是三丁基锡,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对生物体以及生态环境存在着潜在的威胁。本文综述了三丁基锡对软体动物、鱼类和哺乳动物生殖机能的影响及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7.
以湖南湘江干流大面积死鱼突发环境事件为例,详细阐述了该事件开展应急监测的全过程,并就河流大面积死鱼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方案、监测指标确定、原因分析等内容进行探讨。溶解氧低是死鱼的主要原因,而大体量低溶解氧污染团的形成与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暴雨以及特殊的开闸放水方式有关。所分析的案例为死鱼事件应急监测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8.
鱼体是人体摄入甲基汞的重要暴露途径。对滇池几种重要鱼类的总汞、甲基汞和13 C、15 N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滇池中鱼体总汞和甲基汞含量范围(平均值)分别为5.6~287ng/g(74±59ng/g)和2.7~400ng/g(73±67ng/g)。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存现显著的相关关系,(R2=0.65,p0.001),且甲基汞占总汞的平均比例大于80%,表明鱼体中的汞主要以甲基汞的形态存在。滇池几种鱼类的δ13 C平均值为-20.5±4.2‰,范围为-29.0‰~-15.1‰,δ15 N平均值为17.1±4.3‰,范围为5.9‰~25.8‰。同位素比值与鱼体汞含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可能是由于滇池中采集的黄颡鱼和白鱼与其他鱼类不属于同一种食物源,因此对13 C和15 N的分馏不同。另外,采集的鱼类大小和年龄不均一,也可能是造成13 C和15 N异常分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9.
30.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arine biodiversity depends on biomonitoring of marine habitats, but current approaches are resource-intensive and require different approaches for different organisms. Environmental DNA (eDNA) extracted from water samples is an efficient and versatile approach to detecting aquatic animals. In the ocean, eDNA composition reflects local fauna at fine spatial scales,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eDNA-based monitoring of marine communities at larger scales. We investigated the potential of eDNA to characterize and distinguish marine communities at large spatial scales by comparing vertebrate species composition among marine habitats in Qatar, the Arabian Gulf (also known as the Persian Gulf), based on eDNA metabarcoding of seawater samples. We conducted species accumulation analyses to estimate how much of the vertebrate diversity we detected. We obtained eDNA sequences from a diverse assemblage of marine vertebrates, spanning 191 taxa in 73 families. These included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 and covered 36% of the bony fish genera previously recorded in the Gulf. Sites of similar habitat type were also similar in eDNA composition. The species accumulat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sample replicates was insufficient for some sampling sites but suggested that a few hundred eDNA samples could potentially capture >90% of the marine vertebrate diversity in the study area. Our results confirm that seawater samples contain habitat-characteristic molecular signatures and that eDNA monitoring can efficiently cover vertebrate diversity at scales relevant to national and regional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