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76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38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130篇
基础理论   60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受全球变化的影响,温度带边界在空间上的变化呈现出向高纬度方向显著移动的趋势,其中亚热带区空间分布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较为敏感,对其边界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对于认识全球变化对自然景观的潜在影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基于秦岭及其周边74个气象站点1960—2019年日均气温数据,选取保证率80%的日均温≥10 ℃持续日220天等值线和1月0 ℃等温线为北亚热带北界指标,探讨了近60年气候变暖背景下秦岭气候带界限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1960—2019年秦岭日均温≥10 ℃持续日呈显著上升趋势,其变化率为3.268 d/10 a;秦岭1月平均气温呈弱显著上升趋势,其变化率为0.179 ℃/10 a。(2)60年来秦岭北亚热带北界发生了明显的抬升,平均抬升高度约为228.89 m;从经度上看,中段106°~111°E范围内北亚热带北界的变化最为强烈,60年来上升高度达308.81 m,明显高于东西北三段(东段上升165.69 m,西段上升243.33 m,北段上升267.01 m)。(3)60年来秦岭北亚热带过渡带出现了明显的攀升,且向北移动;秦岭以北“跨越式”地出现北亚热带气候格局。气温突变后,秦岭北亚热带过渡带形成从秦岭南坡延伸到秦岭东部,并向北推进向西进入关中平原的格局,秦岭南坡作为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作用有所减弱。随着气候的变暖,秦岭北亚热带过渡带可能部分或整体转变为北亚热带,北亚热带将从秦岭南坡到秦岭北坡呈连续带状分布,北亚热带北界可能会跨越秦岭山脉。  相似文献   
312.
LnMnO3+σ (Ln = La, Pr, Nd, Sm, Eu, Gd or Dy) perovskites synthesized by sol-gel method were employed for gaseous elemental mercury (Hg0) removal from coal-fired flue gas. Characterization results revealed the structure of the perovskites presented a phase transition process from rhombohedral system to O- and O'-orthorhombic structure with the change of A-site rare earth elements. The perovskites showed satisfactory Hg0 removal capacity in a narrow temperature range of 100–150°C. NdMnO3+σ with an O-O’ orthorhombic structure presented the best Hg0 removal performance, which markedly depends on four factors: crystal structure, oxygen vacancy density, Mn4+/Mn3+ ratio and surface element segregation. The Hg0 removal mechanism was illustrated based on the mercury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experiment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characterization. Both chemisorption and catalytic oxidation played a role in the Hg0 removal process. Chemisorption dominated the Hg0 removal, due to the slow catalytic oxidation rate at low temperature. This work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e of rare earth manganese perovskite and Hg0 removal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313.
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在室内模拟了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对燃料油(0#柴油)和东海平湖原油乳化液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释放过程中缢蛏体内石油烃的动态检测以及对检测结果的非线性曲线拟合,获得缢蛏对0#柴油、原油乳化液的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平衡状态下缢蛏体内石油烃含量C Amax、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拟合结果得到的各动力学参数平均值分别为:缢蛏对0#柴油乳化液的吸收速率常数k1为10.67、k2为0.0795、BCF为122.56、C Amax为129.07 mg·kg-1、B1/2为9.61 d;缢蛏对原油乳化液的吸收速率常数k1为7.79、k2为0.0948、BCF为89.38、C Amax为110.68 mg·kg-1、B1/2为7.88 d.缢蛏对0#柴油、原油乳化液的吸收速率常数k1、BCF均随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的增大而减少,对0#柴油、原油乳化液的释放速率常数k2与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无明显相关性,C Amax随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0#柴油在缢蛏体内的富集量高于原油乳化液、释放量低于原油乳化液,其原因与不同种类石油的烃类组分有关.  相似文献   
314.
基于燃煤电厂现有设备,根据不同形态汞的特殊物化性质,分别介绍了湿法脱硫系统和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装置对元素态汞的氧化、湿法脱硫系统固定氧化态汞等技术的研究现状。文章分析了WFGD中氧气、SCR催化剂组分等因素对氧化Hg~0的影响,阐述了不同添加剂对于抑制脱硫浆液中Hg~(2+)再还原的效果。最后根据燃煤电厂烟气脱汞技术的发展需要,提出发展设备分工式脱除非颗粒态汞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15.
B2C服饰类电商企业逆向物流网络联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网络购物的兴起,导致大量退货逆向物流和回收逆向物流.鉴于国内多数电商企业没有完善的逆向物流系统,相关学术研究和出版物较少,网购产品中81.8%是服装鞋帽类产品,故提出一种基于电商环境下服饰类行业联合构建逆向物流网络.该网络模型旨在降低两大逆向物流的回收成本,形成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因此,构建了0-1MILP数学模型和模拟数据,借助Lingo9.0计算软件找出模型的最佳运营状态,为服饰类电商企业高效完成逆向物流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行业竞争力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16.
为高效去除废水中长期残留、高毒性、难生物降解的氯苯酚类污染物,采用高能球磨-高温熔融-液相还原法制备能将氧气高效且选择性地还原为H2O2同时将原位产生的H2O2分解为·OH/O2·-的新型材料(Fe0-CNTs-Cu),探讨了条件因素对2,4-二氯苯酚(2,4-DCP)降解效果的影响,初步分析了Fe0-CNTs-Cu/O2体系的降解机理,并推测了2,4-DCP该体系下的降解途径.结果表明,Fe0-CNTs-Cu在优化条件下对2,4-DCP的降解率和TOC去除率分别为92.3%和54.2%.在Fe0-CNTs-Cu/O2体系中形成腐蚀电池,促使O2在CNTs表面选择性还原为H2O2,Cu0和Cu2O、CNTs以及原位产生的Fe2+,将原位产生的H2O2催化分解为高氧化物质·OH/O2·-,高效氧化降解2,4-DCP.  相似文献   
317.
通过超声置换反应制备钯铜共修饰海绵铁三金属催化剂(Pd-(Cu-s-Fe0)),研究了三金属负载顺序、金属负载量、材料投加量以及重复利用对材料降解对硝基苯酚(PNP)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材料表面结构特征.结果表明,Pd-(Cu-s-Fe0)催化活性高于Cu-(Pd-s-Fe0)和(Cu-Pd)-s-Fe0;Cu和Pd的最佳负载量分别为5%和0.025%.在100mL初始浓度为100mg/L的PNP溶液中投加3g Pd-(Cu-s-Fe0)并超声反应30min,PNP的降解率超过80%,降解反应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Pd-(Cu-s-Fe0)材料循环利用4次表现出良好的循环利用性能.此外,PNP的主要催化还原产物是对氨基苯酚(PAP),主要的反应路径是催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