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8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75篇
综合类   222篇
基础理论   104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评价与监测   54篇
社会与环境   50篇
灾害及防治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91.
1990-2015年朝鲜土地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图像分析方法,提取1990年和2015年朝鲜土地覆被信息,定量描绘土地覆被变化。结果表明:25年间朝鲜土地覆被共变化1.1×104 km2,林地和湿地分别减少4976.1 km2、203.3 km2,耕地和人工表面分别增加4821.5 km2、80 km2;耕地面积增加明显,94.6%的耕地来源于林地,两者的主要转化区在海拔为100~1000 m、坡度为 8°~35°的坡地;黄海北道的土地覆被变化最显著,其次是平安南道,两江道最不明显。人口增长、经济环境退化和宏观政策的调控等人为因素是推动朝鲜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弥补了朝鲜长时间尺度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空白,同时为东北亚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92.
无人机数字摄影测量(UAV-DAP)与激光雷达(LiDAR)凭借其机动灵活、高效便捷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在地形地貌、生态监测、工程勘察、环境规划、林业资源清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针对数字摄影测量与激光雷达的技术特征和应用趋势,着重比较两者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应用领域以及成本耗费等方面的区别,分析了两种技术在林业资源清查、地形地貌研究、灾害防控等领域的最新应用动态,并且基于两者的技术特点和发展动态提出了进一步的可能应用前景。基于运动结构重建算法的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获得的数字地表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达到激光雷达技术的超高空间分辨率程度(如0.2 m×0.2 m),但是数字摄影无法穿透植被冠层,而激光雷达可以较好地穿透植被层从而获取植被及地表信息。然而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并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因而能够和高精度、高耗费、大数据量的激光雷达技术形成优势互补。无人机数字摄影测量与激光雷达技术是林业资源清查、地形地貌研究、灾害防控等领域在快速响应、高精度调查、多时期扫描等方面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693.
Species distribution data are an essential biodiversity variable requiring robust monitoring to inform wildlife conservation. Yet, such data remain inherently sparse because of the logistical challenges of monitoring biodiversity across broad geographic extents. Surveys of people knowledgeable about the occurrence of wildlife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evaluate species distributions and the ecology of wildlife communities across large spatial scales. We analyzed detection histories of 30 vertebrate species across the Western Ghats biodiversity hotspot in India, obtained from a large-scale interview survey of 2318 people who live and work in the forests of this region. We developed a multispecies occupancy model that simultaneously corrected for false-negative (non-detection) and false-positive (misidentification) errors that interview surveys can be prone to. Using this model, we integrated data across species in composite analyses of the responses of functional species groups (based on disturbance tolerance, diet, and body mass traits) to spatial variation in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protection, and anthropogenic pressures. We observed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forest cover and the occurrence of species with low tolerance of human disturbance. Protected areas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occurrence for species across different functional groups compared with unprotected lands. We also observed the occurrence of species with low disturbance tolerance, herbivores, and large-bodied species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developmental pressures, such as human settlements, energy production and mining, and demographic pressures, such as biological resource extrac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reatened vertebrates, our work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forest cover and reducing deforestation within and outside protected areas,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mitigating a suite of pervasive human pressures is also crucial for wildlife conservation in one of the world's most densely populated biodiversity hotspots.  相似文献   
694.
长三角地区PM2.5污染受区域空间效应的影响,其可持续治理方向仍不清晰.结合随机森林、空间计量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探讨PM2.5浓度对土地利用/覆盖转换的多尺度空间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 2000~2018年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呈现出4类空间连续聚集的时空变化模式,区域性同步变化强烈;(2)土地转换对PM2.5浓度的相对影响表现复杂,耕地与林地的源-汇效应显著.邻域分析表示周围聚集性土地利用/覆盖转换普遍比单一像元时作用更显著,空间效应明显;(3) PM2.5浓度变化与林地、草地转换类型大多呈显著负相关,与耕地、建设用地和水体之间的转换类型呈显著正相关.随机森林模型重要性排序及相关系数强度表明:耕地-耕地(29.65%及0.650)、林地-林地(26.98%及0.726)、建设用地-耕地(22.57%及0.519)、耕地-林地(17.84%及0.602)和耕地-建设用地(16.34%及0.424)之间转换对PM2.5浓度变化贡...  相似文献   
695.
张少宏  王俊  方震文  付鑫 《环境科学》2022,43(9):4848-4857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冬季绿肥对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试验设燕麦、小扁豆、燕麦与小扁豆混播和裸地休闲共4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冬闲期和春玉米生长期间土壤温室气体(CO2、N2 O和CH4)排放通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旱作春玉米-冬季绿肥种植系统土壤是CO2、N2 O的排放源和CH4的吸收汇.与裸地休闲相比,燕麦和小扁豆在冬闲期对土壤CO2累积排放量没有影响,但在春玉米生长期间导致土壤CO2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7.77%和25.7%(P<0.05),混播导致冬闲期和春玉米生长期间土壤CO2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19.1%和14.5%(P<0.05).种植燕麦后冬闲期和春玉米生长期间土壤N2 O累积排放量较裸地休闲分别降低了11.6%和14.7%(P<0.05),而小扁豆分别增加了31.9%和14.9%(P<0.05);混播导致冬闲期土壤N2 O累积排放量降低了19.2%(P<0.05),但在春玉米生长期间差异不显著.与裸地休闲相比,燕麦、小扁豆和混播冬闲期土壤CH4累积吸收量分别降低了37.9%、23.6%和29.6%(P<0.05),春玉米生长期间分别降低了19.4%、33.5%和31.5%(P<0.05),其中小扁豆和混播在冬闲期和春玉米生长期间差异均不显著.燕麦较裸地休闲在农田综合增温潜势(GWP)、春玉米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差异均不显著.小扁豆和混播显著提高了GWP,其中小扁豆显著高于混播.而与裸地休闲相比,小扁豆和混播分别提高了春玉米产量的20.3%和15.4%(P<0.05),但对GHGI没有显著影响.综合考虑GWP、春玉米产量和GHGI,本地区冬闲期间将小扁豆和燕麦二者混播能增加春玉米产量的同时有效降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696.
鄂尔多斯高原沙地草地荒漠化景观现状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玉福  董鸣 《环境科学》2002,23(1):87-91
基于相互垂直的2条5km长的样线的野外调查,分析了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地区沙地草地的景观现状.对2条样线上的斑块出现的频度的统计分析表明,该地区景观以小尺度斑块为主,有95%以上的斑块直径小于50m,平均斑块直径只有15m,但仍有较大面积的流沙斑块存在.对沿样线的裸地百分比盖度的半方差分析揭示了该区域荒漠化景观依赖于空间尺度的环境异质性,所调查的沿样线裸地百分比盖度的分维,接近于2,说明其空间异质性主要集中在较小的尺度上.这说明该区景观较为稳定,但沙化面积有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697.
1980—2015年青藏高原植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地形复杂,气候类型独特,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器。全球气候变化直接影响植被变化,探讨植被变化对了解青藏高原的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青藏高原作为研究区域,基于1980年和2015年的1 km土地利用数据利用转移矩阵研究植被的转换变化,利用1981—2015年的GIMMS-NDVI数据借助趋势分析法分析土地利用未变化区域的植被覆被变化,并通过相关分析法研究植被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1980—2015年,青藏高原植被的转换变化表现为转入面积大于转出面积,植被面积整体增加。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农作物和草地面积增加,乔木林地和灌木林面积减少;草地的面积变化最大,农作物、乔木林地和灌木林面积变化很小。从不同植被类型和生态分区来看,植被覆被变化表现为农作物面积较小,分布于半干旱地区,NDVI呈上升趋势;乔木林地位于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生长状况呈现退化趋势;灌木林位于东部边缘和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呈退化趋势;草地分布范围最大,生长情况趋于改善。近35年来,青藏高原的植被覆盖整体趋于好转,低覆盖度、干旱半干旱地区趋于改善,高覆盖度、湿润半湿润地区出现退化。研究时段内,青藏高原趋于暖湿化,NDVI变化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变化呈正相关,对降水变化更为敏感。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响应不同,农作物相关系数最高。乔木林地与气温和降水变化呈负相关,农作物和草地则呈正相关,灌木林与降水变化呈正相关,与气温变化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98.
地表覆被分类对国土资源调查评估及全球变化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意义,但山区由于地形和云雾等的影响,可利用光学遥感影像和其他资源十分稀缺。因此,论文以渝东南山区为研究区,基于Sentinel-1A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通过系列预处理,得到后向散射系数值,同时对各类地物的VV/VH极化后向散射系数、纹理、高程和坡度等特征值统计分析,综合这些特征值运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对单时相与多时相SAR数据进行地表覆被分类,最后将这两种分类方法与Landsat 8 OLI数据分类作对比。研究表明:1)在同时运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的前提下,单时相SAR数据分类和Landsat 8 OLI数据分类精度相当,多时相SAR数据面向对象分类精度最高,总精度为85.65%,Kappa系数为0.829 9;2)与光学数据相比,SAR数据对阔叶林、人工建筑提取有优势,精度提高了10%以上,多时相特征有利于耕地和针阔混交林提取,分类精度比单时相提高了9%左右;3)研究区土地覆被类型以林地为主,占总面积的42.68%,耕地、草灌次之,人工建筑、草地与河流占地面积较少。  相似文献   
699.
此文对工程铲车斗齿套的锻造成形方案进行了定性分析,详细地讨论了锻造成形楔形孔薄壁件的方法,并确定了合理的成形工艺、设备选择和工艺流程。此文作者的研究和实践对解决楔形孔薄壁件的锻造成形问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