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4篇
安全科学   80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50篇
综合类   173篇
基础理论   30篇
污染及防治   46篇
评价与监测   60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An ingestion-based prey selectivity function (IS) is described specifically to aid the simulation of zooplankton activity in circumstances in which selectivity varies, for example, as functions of prey palatability or abundance. In IS, the ultimate control of the rate of predation is not the external concentration of prey but the total rate of prey capture relative to predator demand. Further, “preference” is not an input (as it is for most prey selection functions) so that the selection or deselection of any or all prey can be freely altered. Hence, if required, all prey could be deselected, or the impact of inert materials or turbulence adversely affecting capture rates of any or all prey can be considered. Capture kinetics are not fixed at a common value for all items. In its basic form IS contains no more variables than other selectivity functions. The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switches to vary grazing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abundance of alternative prey types or in prey nutritional (stoichiometric) quality is demonstrated.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IS instead of the widely used ratio-based selectivity function is demonstrated with reference to model fits to experimental datasets for microzooplankton activity.  相似文献   
62.
采用普通好氧活性污泥驯化培养启动亚硝化反应器,探索了在实验室条件下,亚硝化反应的最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在温度(T)为35℃,pH值为7.5左右,初始污泥浓度0.7g/L时,控制较高的初始进水氨氨浓度和较低的DO浓度,有利于亚硝化反应的启动:驯化后,反应器内氨氮处理效果良好,即使进水氨氮浓度高达2400mg/L时,氨氮去除率也能达到95%以上;在实验中,亚硝化的最适宜条件为,温度:29~35℃.pH值:7.0~8.0。同时.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溶解氧浓度越高,亚硝化反应速率越快:C/N比过高会严重抑制亚硝化反应。  相似文献   
63.
知识经济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分析了知识经济给环境保护带来的机遇,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上海制定出以发展高技术环保不业和培养高技术环保人才 中心的战略目标,为争2010年在达到申城环境保护第三阶段目标的同时,出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 环保新雏型。  相似文献   
64.
复合光合细菌法处理化工高浓度有机废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冰  史家梁 《上海环境科学》1999,18(10):463-465
通过复合光合菌群对有机废水的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复合菌群具有比单一光合细菌或普通活性污泥好的处理效果,降解效果高出18%-39%,在复合菌群中,光合细菌的优势度明显。  相似文献   
65.
嗜热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嗜热微生物处理高温排放废水是一项很有前任的废水处理技术,文章对嗜热微生物好氧处理废水及厌氧处理废水的发展进程和研究现状做了综述,例举了嗜热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并论证了一定工艺条件下高温废水处理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最后对嗜热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6.
概述了高速微涡活性污泥法的工艺特点,并对该法提高氧的转移及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和机理分析。  相似文献   
67.
为研究生物质材料的脱硝性能,利用木质素与纤维素2种生物质基活性炭作为还原剂,用碱金属与过渡金属作为催化活性相,制备了一系列生物质基活性炭负载金属催化剂用于富氧环境中催化还原NOx,考察了生物质原料种类、炭化温度以及催化剂组分对脱硝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当反应温度低于250℃时,炭表面主要是NOx的吸附过程;而当反应温度高于250℃时,炭还原NOx行为占主导,并伴随N2、CO2与CO的生成.炭化温度对炭反应活性的影响主要依赖于炭化温度对炭材料表面含氧官能团、比表面积以及炭表面金属还原性的影响.②研究中考察的金属(K、Cu、Fe、Ni)均对还原NOx与O2有催化作用,其中,K对C-NOx反应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对C-O2反应并无明显促进作用,所有样品中SAC-K的选择性因子为0.56,对还原NOx的选择性最高,且恒温反应过程NOx还原量(以C计)达到了1 293 μmol/g.③与传统煤基活性炭催化剂相比,木屑基活性炭负载钾催化剂表现出了优良的NOx还原选择性;X-射线光电子表征结果显示,木屑基活性炭负载钾催化剂优良的性能与其表面钾活性相的高度分散有关.研究显示,相比于煤基炭材料,生物质基炭材料具有更加优异的选择性还原NOx性能.   相似文献   
68.
废水厌氧处理研究前沿和趋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水厌氧处理作为一种有竞争力的、经济的、日益成熟的生物处理工艺,是一种集环境保护、能源回收和生态良性循环于一体的技术,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其研究和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工程化推广应用极其广泛。本文讨论了废水厌氧反应器的发展历程、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技术、两相生物反应器、高硫酸盐有机废水厌氧处理技术,并对目前废水厌氧处理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9.
温小鹏  施昌平  谢雄文 《环境科技》2009,22(1):67-70,74
通过介绍厌氧氨氧化技术(ANAMMOX)和亚硝化技术(SHARON)在污水脱氯处理中的原理,着重从工艺特性分析以及控制因数方面介绍SHARON—ANAMMOX联合工艺,并通过与传统工艺的比较,指出SHARON—ANAMMOX联合工艺是可持续性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70.
本文总结了各种类型除尘器在使用当地含挥发份较高的长焰煤种过程中的除尘效率,及其性能特点,详细阐述了冲击式湿式除尘器在燃用高挥发份煤锅炉除尘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