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3篇
  免费   262篇
  国内免费   1650篇
安全科学   176篇
废物处理   96篇
环保管理   225篇
综合类   2513篇
基础理论   31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736篇
评价与监测   81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200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287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275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272篇
  2006年   239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591.
我国电力生产以火力发电为主,是废气污染物SO2的主要排放源之一。随着我国最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控制排放标准》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的颁布实施,国内对SO2的排放控制日趋严格。本文综述了目前我国火电厂脱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同时也指出了今后我国火电厂脱硫技术需要加强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592.
河岸缓冲区氮素截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岸缓冲区对氮素的有效截留以阻止其进入河流已得到广泛的认可,是美国资源局所认可的一种最佳管理措施。总结河岸缓冲区中氮素截留的主要机制、影响因素及缓冲区的管理原则。最主要截留机制为反硝化作用与植物吸收,相应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缓冲区的水文特征。为达到较好的氮素截留效率,必须重建退化的缓冲区、保护缓冲区的完整性与不受干扰,并与其他流域管理措施相结合。  相似文献   
593.
聚磷菌厌氧时吸收乙酸和丙酸的代谢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体中存在过多的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聚磷菌(poly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s)因为能过量吸收磷而倍受关注。厌氧时,聚磷菌能大量吸收污水中的挥发性脂肪酸,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为好氧吸磷做准备。经过总结在厌氧条件下,聚磷菌Accumulibacter吸收乙酸和丙酸代谢转化的化学计量方程,并对模型中系数、还原力的产生、糖原降解途径以及厌氧条件下最终产物PHA的组成进行了讨论,得出挥发酸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且糖原经过ED途径提供还原力,多聚磷酸盐水解提供ATP和释放磷酸盐于体外,最终产生PHA的假设过程。但是,经过众多模型试验,一些假设仍没有得到最后的结论,所以应该进一步用富集程度较高的污泥进行精确研究。本文最终希望利用聚磷菌的代谢模型在工程运用中发挥最大效用。  相似文献   
594.
交替式活性污泥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污水处理工艺,它在一个反应器或一组反应器中通过时间或空间的交替实现对污水的处理。从最基本的形式到后来的各种变形,交替式活性污泥法工艺在控制系统、运行模式上都发展迅速。文章首先给出了交替式活性污泥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三沟式氧化沟、UNITANK工艺、交替式内循环活性污泥工艺(AICS)和五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这几种典型的交替式活性污泥法进行了概述,最后提出了交替式活性污泥法的问题和其发展方向。交替式活性污泥法工艺是一种高效、经济、灵活的污水处理工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95.
In this study, three sequential batch biofilm reactors (SBBRs) were operated for 155 days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completely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over nitrite (CANON) process under different aeration modes and dissolved oxygen (DO). Synthetic wastewater with 160-mg NH4 +-N/L was fed into the reactors. In the continuously-aerated reactor, the efficiency of the ammonium nitrogen conversion and total nitrogen (TN) removal reached 80% and 70%, respectively, with DO between 0.8–1.0 mg/L. Whereas in the intermittently-aerated reactor, at the aeration/non-aeration ratio of 1.0, ammonium was always under the detection limit and 86% of TN was removed with DO between 2.0–2.5 mg/L during the aeration time. Results show that CANON could be achieved in both continuous and intermittent aeration pattern. However, to achieve the same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 the DO needed in the intermittently-aerated sequential batch biofilm reactor (SBBR) during the aeration period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inuously-aerated SBBR. In addition, the DO in the CANON system should be adjusted to the aeration mode, and low DO was not a prerequisite to CANON process.  相似文献   
596.
试验采用硅藻土和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污水处理厂出水,氨氮从10mg/L下降到0.5mg/L以下,去除率70~95%;硅藻土澄清池对总磷的去除率高于95%;且对浊度、色度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597.
根据对城市生活垃圾不同的处理方法,并结合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提出了中小城市应按其实际情况采用适宣本地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相应方法。  相似文献   
598.
水华对沉积物中氮的转化和去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肖琳  杨佳怡 《环境科学》2019,40(9):4018-4022
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华暴发已经成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了解水华对湖泊氮素的转化和去除的影响,对于削减湖泊氮负荷至关重要.本文研究了水华对沉积物中氮转化和氮转化相关功能基因的影响,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水华影响湖泊中氮转化和去除的途径.结果表明,与厌氧氨氧化相比,反硝化作用是太湖沉积物氮削减的主要途径,对沉积物中总溶解性氮去除率的解释度为42. 3%.水华可以直接造成沉积物中TDN和TOC量的增加,提高厌氧氨氧化菌、nir S和nir K的基因丰度,并且间接提高沉积物中氨氮和硝酸盐的浓度,通过增强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过程加速沉积物中氮的去除.  相似文献   
599.
A novel process for a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ammonia and organics wa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ion exchange and biological reactions. From batch experiments, it was found out that NH4+ could be removed effectively by combining cation exchange and biological nitrification showing 0.98 mg N/m2?s of a maximum flux.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moval of NO3 was 3.5 times faster than NH4+ and the maximum flux was calculated to be 3.4 mg N/m2?s. The systems for NH4+ and NO3 removal were combined for establishing the IEBR process. When the process was operated in a continuous mode, approximately 95.8% of NH4+ was removed showing an average flux of 0.22 mg N/m2·s.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total nitrogen was calculated as 94.5% whereas that of organics was 99.5%.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IEBR process would be effectively used for a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NH4+ and organics.  相似文献   
600.
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采用高炉煤气干法袋式除尘最早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本文介绍了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即起步、发展,以及炉容1000m3以上级的提高阶段,认为采用干法除尘,才能节能减排,实现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