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94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96篇
综合类   216篇
基础理论   218篇
污染及防治   8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61.
多效唑(PP333)常用来控制植物徒长,孔雀草穴盘育苗因夏季温度和湿度过高等原因易发生徒长,使产品质量降低.因此,采用不同浓度的PP333溶液在种子萌动前对孔雀草穴盘苗进行喷施处理,测定株高、根冠比、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筛选出最佳浓度,并研究其与对照的内源激素水平以及茎部细胞形态,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萌前期喷施10-30mg/L的PP333能安全有效地抑制植株的生长高度,增强SOD和POD活性,从而提高花卉种苗的质量及抗逆性,且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其中最佳处理为30mg/L PP333.PP333降低了孔雀草的GA和IAA含量,提高了ABA含量,抑制了孔雀草茎段细胞的伸长,从而使节间缩短,控制植株生长,提高植株抗逆性.  相似文献   
562.
对麻疯树成熟胚乳进行组织培养获得胚乳再生植株,并对其气孔进行分析.麻疯树成熟胚乳在25℃、12 h光照条件下培养7 d愈伤组织诱导完成,2,4-D浓度为2.0 mg L-1的MS培养基愈伤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达89.29%.愈伤组织在含BAP的改良培养基上培养至黄绿色后转入分化培养基,在含IAA 0.25 mg L-1和ZT 1.5 mg L-1的WPM培养基上不定芽分化率达32.50%.将分化的不定芽从愈伤组织上剥离后转入含IBA、BAP和GA3的培养基上进行芽伸长培养.取胚乳不定芽叶片接种在含IBA 0.1 mg L-1、BAP 0.5 mg L-1和TDZ 0.5 mg L-1的MS培养基上诱导生芽后,再转入含IAA 0.25mgL-1、KT 0.5mg L-1、BAP 1.0 mg L-1和GA3 0.25 mg L-1的培养基上进行丛生芽的诱导,成芽率为85.2%.这些芽在含0.1 mgL-1 IBA的1/2 MS培养基上生根,大约有37.5%的芽生了根,平均有5.2条根系形成.与母本植株相比,再生的胚乳植株保卫细胞更大,且气孔密度减小.图2表6参24  相似文献   
563.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麻疯树核糖体失活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种检测麻疯树核糖体失活蛋白(Curcin)的简便、快速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ELISA条件优化试验结果显示:最佳条件为costar酶标板在紫外线下照射45 min后进行包被;抗原最适稀释度为1:640倍(2.5μg/mL);curcin抗血清最适稀释度为1:12 800倍;2%封闭用山羊血清封闭120 min;二抗最适稀释度为1:5 000倍.在此试验条件下检测curcin含量,得到回归方程y=31.722x+106.88,相关系数R2=0.993 3.Curcin浓度在0.08~11μg/mL之间,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0.08μg/mL.高、中、低3个浓度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5.56%、102.27%、98.40%,平均回收率为98.74%.板内和板间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4.78%和6.71%.Curcin抗血清与2种大戟科同类蛋白均无交叉反应.利用本方法成功检测了麻疯树种仁及脱毒饼粕中的curcin含量.  相似文献   
564.
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不同含油量麻疯树种子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麻疯树种子的含油量,将麻疯树种子分为组Ⅰ(26%~30%)、组Ⅱ(30%~34%)、组Ⅲ(34%~38%)、组Ⅳ(38%~42%).该地区种子体积介于1.544~1.680 cm3之间;其中组Ⅱ的种子最大(1.680 cm3),组Ⅳ的种子最小(1.544 cm3).组Ⅱ种子的百粒重同样为最高(69.367 g),组Ⅲ的种子最轻(62.313 g).出仁率从低到高依次为:组Ⅰ(61.752%)<组Ⅲ(63.352%)<组Ⅱ(64.132%)<组Ⅳ(65.192%).百粒种子产油量从组Ⅰ到组Ⅳ逐渐升高(17.731~25.342 g).1H-NMR图谱分析发现,各组种子之间的脂肪酸组成无明显差异,而脂肪酸成分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随含油量的增加而升高,种子的吸胀速率则相反.种子含油量与种子大小的相关性不显著,与种子质量、出仁率、种子产油量、脂肪酸组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吸胀速率之间则都有着极显著的相关性.图3表4参30  相似文献   
565.
以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和多年生植物高羊茅(Festuca elata Keng ex E.Alexeev)、黑麦草(Lolium perenne)、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杂三叶(Alsike clover.)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试验材料,温室条件下采用密度添加系列设计,研究了5种植物在不同密度下对薇甘菊幼苗的竞争效应,为薇甘菊生物替代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5种受试植物及其不同种植密度对薇甘菊幼苗的生物量、株高和分枝数具有极显著影响(P〈0.001),但两者互作除对薇甘菊幼苗的株高显著影响外,对其幼苗的生物量和分枝数均无显著影响。(2)同等密度条件下,供试5种植物中的黑麦草和黄花蒿对薇甘菊幼苗的生物量、株高和分枝数的抑制作用最强,高羊茅次之,杂三叶和紫花苜蓿对薇甘菊幼苗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弱。(3)5种植物与薇甘菊混种组合中薇甘菊的相对产量(RY)均显著小于1,说明供试5种植物对薇甘菊的种间竞争作用强于其种内竞争;不同密度的黑麦草、黄花蒿和高羊茅与薇甘菊混种,3种竞争植物的竞争平衡指数(CB)均显著大于0;而杂三叶和紫花苜蓿仅在其与薇甘菊的混种密度分别大于200和300株/m2时,其竞争平衡指数(CB)大于0,而低密度时均小于0;说明供试5种植物中,黑麦草、黄花蒿和高羊茅的竞争能力强于薇甘菊幼苗,而杂三叶和紫花苜蓿在低密度条件下的竞争能力较薇甘菊幼苗弱。可见黑麦草、黄花蒿和高羊茅有望被作为替代竞争植物用来对薇甘菊进替代控制。  相似文献   
566.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同时外来入侵植物对入侵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外来入侵植物可能对温度升高做出积极地响应。文章研究了不同温度(22、26和30℃)处理对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种子萌发、幼苗生物量分配及化感作用的影响,探讨三叶鬼针草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策略。结果表明;温度为22和26℃比30℃有利于三叶鬼针草种子的萌发。温度升高显著增加三叶鬼针草的株高、生物量和叶面积,三叶鬼针草幼苗增加对茎和叶的生物量投资。同时相同浓度的三叶鬼针草水浸提液对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L.)Scop)和牛筋草(Eleusine indica(L.)Gaertn)的化感作用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研究表明:温度升高促进了三叶鬼针草的生长,改变生物量分配模式同时增强了对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温度升高可能是促进三叶鬼针草入侵的生态环境因子之一,未来全球气温变暖可能使其入侵加剧。  相似文献   
567.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2009年11月至2010年6月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长季N2O排放通量进行田间原位观测,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免耕、少耕、传统耕作)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麦季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植株参与下免耕、少耕和传统耕作的冬小麦生长季N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63.75μg·m-2·h-1、39.94μg·m-2.h-1和48.83μg·m-2·h-1,无植株参与下分别为73.48μg·m-2·h-1、52.97μg·m-2·h-1和63.60μg·m-2·h-1,麦季N2O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与5 cm、10 cm土壤温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0.400*~0.654**,n=28)。小麦种植对N2O的排放影响较大,无植株参与的N2O季节总排放量显著高于有植株参与的处理(P<0.05);耕作方式显著影响冬小麦农田N2O季节总排放量(P<0.05),有植株参与下麦季N2O总排放量少耕较免耕和传统耕作分别减少37.3%和17.9%,无植株参与下分别减少28.0%和16.7%。研究表明太湖地区冬小麦采用少耕措施可减少麦季N2O的排放。  相似文献   
568.
杨红飞  王友保  李建龙 《生态环境》2011,(10):1470-1477
通过盆栽试验,系统研究了Cu、Zn重金属污染对油菜(Brassica chinensis L.)生长、SOD保护酶活性、脯氨酸、可溶性糖及Cu、Zn在油菜体内吸收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Cu、Zn污染对油菜生物量和生理生化指标(SOD保护酶活性、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均有影响。随着Cu、Zn质量分数的升高,植株干物重和SOD保护酶活性表现为先增后降;当Cu质量分数达到1 000 mg?kg-1时,油菜干物重和SOD酶活性分别比对照下降36.79%、66.67%;当Zn质量分数达到3 000 mg?kg-1时,油菜干物重和SOD酶活性分别比对照下降55.21%、82.05%。Cu污染下,油菜叶片脯氨酸质量分数逐渐下降,总可溶性糖质量分数表现为先增后降;Zn污染下,脯氨酸和总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均表现为先增后降。Cu、Zn污染使油菜幼苗叶片及根中的Cu、Zn质量分数明显增加,根部的积累尤其明显。当Cu处理为1 000 mg?kg-1时,油菜茎叶和根中质量分数分别为57.6、424.162 mg?kg-1;当Zn处理为1 000 mg?kg-1时,油菜茎叶和根中质量分数分别为240、608.54 mg?kg-1。与Zn相比,Cu主要积累在油菜的根部,向茎叶迁移累积的量很少,并且随着添加质量分数的增加,茎叶吸收Cu的量变化不大。总之,重金属Zn相对于Cu更容易积累于油菜的地上部分,从而更易进入食物链,它们在油菜体内富集都对其生理生化和营养产生了明显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569.
硫酸盐对两种硒形态处理下小麦硒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硫酸盐处理下小麦对亚硒酸盐和硒酸盐的吸收与转运规律,通过溶液培养,研究了不同浓度硫硒交互下小麦各部位的硒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与无硫处理相比,0.1 mmol·L-1硫使小麦对硒酸盐的吸收潜力(Vmax值)和亲和力(1/Km值)分别降低了25.7%和90.8%,硫酸盐主要是通过降低小麦根系对硒酸盐的亲和力来缩小其与亚硒酸盐的吸收差异.小麦硒转移系数(TF值)随亚硒酸盐浓度的升高显著下降,降幅最高达35.3%,硫酸盐对其无显著影响;TF值随溶液中硒酸盐浓度的升高显著上升,最高增幅达53.8%,硫酸盐对其有显著促进作用.经亚硒酸盐处理后,无论施硫与否,小麦根部累积的硒均会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显著向地上部运输;而经硒酸盐处理后,小麦根部累积的硒只在硫酸盐存在下才会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显著运往地上部.富硒地区施用硫肥既可防止土壤硒的过度消耗,又可促进硒向可食部位的转移.  相似文献   
570.
种植油麦菜评价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农用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土壤引起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已不容忽视.为了探讨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污染土壤农用的安全性,本文通过盆栽实验方法,以某焦化企业周边长期受PAHs污染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广泛种植的油麦菜(Lactuca sativa L.)为农产品代表,利用超声振荡提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方法,解析样品中优先控制的16种PAHs的含量,揭示土壤-油麦菜体系中PAHs的迁移转化与富集特征,评估其潜在风险.结果表明,油麦菜地上部分(YS)PAHs的含量(Σ16PAHs)大于地下部分(GS),YS中3~5环PAHs相对含量高,GS中4~6环PAHs含量高. YS对不同PAHs的富集系数均大于GS,YS中蒽(Ant)的富集系数最大(2. 41),荧蒽(Fla)最小(0. 458),GS中苯并[a]芘(Bap)最大(0. 862),Fla最小(0. 130). 16种PAHs从GS到YS的转运系数均大于1. 00.关联性分析表明GS与初始土壤(SS) PAHs拟合优度中等(R~2=0. 71),YS与SS的PAHs拟合优度最大(R~2=1. 0),YS和GS的PAHs拟合优度最小(R~2=0. 39). YS和GS的健康风险值分别是国家食品标准Bap最大风险控制值的11. 8和12. 7倍.表明油麦菜食用的潜在风险较高,焦化企业周边污染土壤农用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