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300篇
安全科学   27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408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184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MBR的临界膜通量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通量阶梯式递增法测定了MBR的临界膜通量,研究了膜面气液两相流流速对临界膜通量影响,并考察次临界膜通量下MBR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运行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膜面气液两相流流速对临界膜通量影响较大,膜面气液两相流流速由0.9 m/s增至1.8 m/s,临界膜通量由12~14 L/(m2·h)增加至16~18 L/(m2·h),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97。次临界膜通量下运行时,膜污染包括不可逆污染和可逆污染2个阶段:不可逆污染阶段以凝胶层污染为主,占总量的72%,而可逆污染阶段以滤饼层形成的阻力为主,占总阻力的68.5%。  相似文献   
592.

为探究真空膜蒸馏处理高盐废水过程中有机物和盐类对膜污染的贡献以及微纳米气泡对不同类型膜污染的控制作用,选取腐殖酸、牛血清蛋白、海藻酸钠为典型有机污染物代表,分别考察单一有机物、有机物与盐共存对膜污染的影响以及采用微纳米气泡曝气对上述情况产生的膜污染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3种有机物中,海藻酸钠造成的膜污染最严重,当海藻酸钠浓度为100 mg/L时,真空膜蒸馏系统运行7 h后,相对膜通量降至67.07%;腐殖酸与盐共存造成的复合污染最严重,当进料液腐殖酸浓度分别为10、50和100 mg/L时,系统运行7 h后,相对膜通量分别降至36.33%、33.15%和20.59%;3种有机物与盐共存时,造成的膜污染比单一有机物与盐共存时更严重;微纳米气泡可以有效控制有机物与盐共存时对真空膜蒸馏系统造成的复合污染。

  相似文献   
593.
在聚合氯化铝(PACl)投加量为4 mg/L条件下,通过调节原水的初始pH值,考察pH条件对混凝超滤组合工艺的净水性能及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为7.5时,组合工艺对CODMn、UV254、DOC的去除率分别为40.2%、35.4%和36.1%;当pH降至4.5时,对应的去除率分别增加至52.9%、52.1%和42.0%。酸性条件下,膜池内絮体的分形维数大,絮体结构密实,膜污染速率较快;当pH等于4.5时,絮体分形维数为1.75±0.15,尺寸大于500 μm的絮体数占总絮体数的9%。中性及偏碱性条件下,絮体分形维数小,絮体结构松散多枝,膜污染速率缓慢;当pH等于7.5时,絮体分形维数为1.37±0.05,尺寸大于500 μm的絮体占65%。针对该水库的水质状况,控制原水pH为7.5有利于混凝超滤膜组合装置的运行。  相似文献   
594.
研究了利用超声在线控制厌氧膜-生物反应器(MBR)膜污染发展的方法.结果表明,对于不使用超声而单纯采用水力控制的方法,当膜表面错流速度超过1.0 m/s时,可以有效控制膜污染的发展.对于利用超声控制膜污染,适于本试验系统的超声电功率范围在60~150 W之间.在150 W的电功率和0.75 m/s的错流速度下,利用超声可以有效控制厌氧MBR的膜污染发展,膜过滤阻力∑R可以稳定在5×1011 m-1左右一周以上,达到和单纯水力控制时,1.0 m/s以上的错流速度相当的污染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595.
漠-生物反应器混合液性质对膜污染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生物反应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和回用技术。近年来在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领域都得到广泛关注,但是影响其长期稳定运行的膜污染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研究和解决。混合液特性是影响膜污染控制的重要因素。从混合液理化性质(组成、功能、结构和环境因素)和生物学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功能特征)2个方面进行介绍,综述了目前关于混合液性质与膜污染关系的研究现状。目前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在相关性分析、群落特征与膜污染关系、污染层形成机理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  相似文献   
596.
以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钛(GOT)纳米复合物作为亲水化改性剂,通过动态过滤法对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进行改性,得到GOT/PVDF改性膜。分别选用腐殖酸(HA)、磺胺嘧啶(SDZ)作为水中微污染物的代表物质,研究了改性膜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HA及SDZ的去除行为,同时考察了膜表面GOT的稳定性。结果表明:GOT/PVDF改性膜能提高对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去除并控制膜污染;在光催化条件下,GOT/PVDF膜能够去除98.3%的SDZ,远高于黑暗条件下31.8%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597.
以钢厂实际运行中污染的反渗透膜为研究对象,采用SEM、能谱分析(EDS)等方法对膜面污染物成分和碱洗所带出的污染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反渗透膜表面的污染物主要为有机磷酸铝、钙、镁等元素组成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污染物。  相似文献   
598.
现如今,面对庞大的生活工业污水排放量,污水处理已成为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而膜生物反应技术在污水处理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本文首先就膜生物反应技术相关概念予以概述,详细介绍膜生物反应技术的优、劣势,重点分析膜生物反应技术应用的类型及其在污水处理实际应用,希望对环境工程建设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99.
宋伟  杨平 《化工环保》2007,27(3):240-244
介绍了膜生物反应器(MBR)中膜污染形成的机理,分析了膜材质、膜孔大小、膜表面粗糙度、过膜溶质性质、处理液性质、过膜操作方式等因素对膜孔堵塞的影响,阐述了控制膜孔堵塞的重点和主要方法,指出了今后解决膜孔堵塞问题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00.
Since the concept of the osmotic microbial fuel cell (OsMFC) was introduced in 2011, it has attracted growing interests for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energy recovery. However, forward osmosis (FO) membrane fouling resulting in a severe water flux decline remains a main obstacle. Until now, the fouling mechanisms of FO membrane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biofouling layer in the OsMFC are not yet clear. Here, the fouling behavior of FO membrane in OsMFCs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thick fouling layer including biofouling and inorganic fouling was existed on the FO membrane surface. Compared to the inorganic fouling, the biofouling played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uling layer. Further analyses by the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 implied that the growth of biofouling layer on the FO membrane surface in the OsMFC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Initially, microorganisms associated with ß-D-glucopyranose polysaccharides were deposited on the FO membrane surface. After that, the microorganisms grew into a biofilm caused a quick decrease of water flux. Subsequently, some of microorganisms were dead due to lack of nutrient source, in the meantime, polysaccharide and proteins in the biofouling layer were decomposed as nutrient source, thus leading to a slow development of the biofouling layer. Moreover, the microorganism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iofouling layer, and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mitigate the deposition of microorganisms on FO membrane surfaces in OsMF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