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26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论述了环境监测在生态类项目环保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如何进行生态类项目的环境监测工作,通过监测与监督,使施工期的环境污染问题降至最低,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及公众的身体健康,建设生态文明,构筑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2.
恶臭污染源环境影响评价要点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恶臭发生源的无组织与无组织排放方式及臭气成分复杂且大多属复合臭气成分的特点,重点对恶臭源的监测、组分分析方法以及源强综合评价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三点比较式臭袋法"是一种嗅觉感官测试技术,在进行嗅辨分析时人的嗅觉特征常常给以一种假象结果,影响恶臭监测的准确性,经常出现的干扰因素有嗅疲劳、嗅辨结果正解率表面无规律性、出现多个嗅辨正解率现象,结合这些实际问题,通过嗅觉原理和相对气味强度理论进行了解释,并指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对正确掌握"三点比较式臭袋法"技术和嗅辨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探索了一种基于弹性理论的桥式起重机静刚度的近似测量方法,可大幅度减轻配重工作的难度并在现场检测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东北制药总厂制药废水二级生化处理装置中的微型生物观察结果,根据微生物出现种类的百分比来确定污水处理效果.COD去除率大于90%,纤毛虫占其它原生动物和藻类的30%以上;COD去除率在82%-90%之间时,纤毛虫出现率为20%;COD去除率在71%-82%之间,纤毛虫出现率为11%.  相似文献   
16.
徐州市三环西路硝基苯泄漏事故应急监测案例分析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4月徐州市三环西路发生一起硝基苯泄漏事故。通过对该环境应急监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认识到我们在突发性污染事故环境监测与管理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加强与改进的措施,使环境应急监测系统更完善。  相似文献   
17.
陈云忠 《福建环境》2003,20(3):19-20
针对现行的《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GBl2349—90)在实际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美国的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是流动的,以行政区域为边界的大气环境的管理是不合理的,所以要建设跨区域的大气环境监管体系。鉴于建设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建设这一体系,本文以州内和州间两个层次上的大气环境监管情况为例研究了美国国内的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体系,从机构设置、职能职责、运作方式等方面分析了两国不同国情情况下的环境监管体系,阐述了我国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方面。最终从机构设置、职能职权、人员素质、审查机构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我国当前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机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reference sensor inputs from anthropomorphic test devices (ATDs) versus postmortem human subjects (PMHSs) on simulations of frontal blunt impacts to the advanced combat helmet (ACH).

Methods: A rigid-arm pendulum was used to generate frontal impacts to ACHs mounted on ATDs and PMHS. An appropriately sized ACH was selected according to standard fitting guidelines. The National Operating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Athletic Equipment (NOCSAE) head was selected for ATD tests due to shape features that enabled a realistic helmet fit. A custom procedure was used to mount a reference sensor internally near the center of gravity (CG) of the PMHS. Reference sensor data from the head CG were used as inputs for the Simulated Injury Monitor (SIMon). Brain responses were assessed with the cumulative strain damage measure set at 10%, or CSDM(10).

Results: Compared to ATD tests, PMHS tests produced 18.7% higher peak linear accelerations and 5.2% higher peak angular velocities. Average times to peak for linear accelerations were relatively similar between ATDs (5.5?ms) and PMHSs (5.8?ms). However, times to peak for angular velocities were higher by a factor of up to 3.4 for PMHSs compared to ATDs. Values for were also higher by a factor of up to 13.1 when PMHS inputs were used for SIMon.

Conclusions: The preliminary findings of this work indicate that small differences in ATD versus PMHS head kinematics could lead to large differences in strain-derived brain injury metrics such as CSDM.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气溶胶化学组分在线监测仪(ACSM)对北京地区2016年10月15日~11月15日期间非难熔性PM1(NR-PM1)化学组分进行实时连续在线观测,探讨了NR-PM1化学组分的演变特征;运用潜在源贡献分析(PSCF)法和气象-空气质量模式(WRF-CAMx)识别了北京PM2.5潜在污染源区和传输路径,揭示了PM2.5净传输通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京秋季NR-PM1和PM2.5质量浓度分别为(59.16±57.05)μg·m-3和(89.82±66.66)μg·m-3,其中NR-PM1平均占PM2.5的(70.31±22.28)%.整个观测期间,有机物(Org)、硝酸盐(NO3-)、硫酸盐(SO42-)、铵盐(NH4+)和氯化物(Chl)分别占NR-PM1总质量浓度的(42.75±11.35)%、(21.27±7.72)%、(19.11±7.08)%、(12.19±2.64)%和(4.68±3.24)%,不同化学组分的日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对北京秋季NR-PM1污染影响较大的潜在源区主要集中在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及山东西部,重污染期间保定、北京南部及廊坊等城市对NR-PM1贡献较大.WRF-CAMx模拟结果表明,PM2.5总的净传输通量呈现出显著的垂直分布特征.整个观测期间,毗邻城市主要向北京输入PM2.5,净通量最大出现在海拔600~1000 m;而重污染前期外来源输送PM2.5主要位于高空,直到污染最严重的11月5日,PM2.5转为近地面传输,说明高空和近地面传输是影响北京秋季PM2.5重污染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鉴别出了两种传输路径,即西南-东北方向(保定→北京→承德)和西北-东南方向(张家口→北京→廊坊北→天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