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0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49篇
安全科学   86篇
废物处理   111篇
环保管理   97篇
综合类   266篇
基础理论   143篇
污染及防治   96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48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661.
采用混凝—气浮工艺对ABS树脂生产过程中的丁二烯聚合工段和乳液接枝工段混合废水进行预处理,优化了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药剂组合为CaCl2和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FO4440SSH),最佳CaCl2投加量为75 mg/L,最佳FO4440SSH投加量为10 mg/L,最佳废水pH范围为5~7;最优操作条件为以288 r/min的转速搅拌混凝1 min,再以72 r/min的转速搅拌絮凝20 min;混凝阶段的最佳G值为159.9 s-1、GT值为9 594,絮凝阶段的最佳G值为24.5 s-1、GT值为29 400;优化条件下,废水的浊度与COD去除率均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662.
将自制聚硅酸铝铁(PSAF)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复配,制备了复合高分子絮凝剂PSAF-DMDAAC,并将其用于含铊废水的处理。表征结果显示:PSAF与DMDAAC先利用氢键形成聚合体后脱水,然后DMDAAC链上的烯基双键与PSAF中的聚铁、聚铝基团发生桥联反应,以配位键形式将基团引入DMDAAC链,形成一种新型复合絮凝剂。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絮凝剂制备的最优条件为(Al+Fe)与Si的摩尔比2∶1、Al与Fe的摩尔比1∶2、60%(w)DMDAAC溶液加入量0.8%(w);废水处理的最优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0.8 g/L、废水pH 9.5、沉降时间10 min;在上述优化条件下,废水的色度、浊度、铊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0%,96.4%,95.6%,处理后废水的色度、浊度、铊质量浓度分别为10度、6 NTU、13 μg/L。  相似文献   
663.
以3种取代基位置不同的硝基苯甲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辛醇/水分配系数、溶解度、摩尔体积、分子极化率和偶极矩5种结构参数对硝基苯甲酸在三元乙丙橡胶(EPDM)膜中萃取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EPDM膜对硝基苯甲酸有一定的去除效果,邻、间、对硝基苯甲酸的去除率分别为27.1%、32.4%和41.6%;取代基位置的不同使硝基苯甲酸的去除效果出现差异,其疏水性越强越易在EPDM膜中溶解和渗透;硝基苯甲酸的去除率和透过率与其辛醇/水分配系数和分子极化率正相关,与溶解度负相关;硝基苯甲酸的去除率可用分子极化率和偶极矩两个结构参数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64.
采用膜分离—变压吸附耦合工艺处理DQ催化剂载体生产过程产生的高浓度挥发性有机物(VOCs)废气。实验结果表明:在进气正己烷和非甲烷总烃的质量浓度分别为95 000~212 000 mg/m3和100 000 ~220 000 mg/m3、渗余侧压力0.25 MPa、渗透侧真空度0.09 MPa、进气流量15 Nm³/h的条件下,膜分离单元对废气中正己烷及非甲烷总烃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88%和97.29%;变压吸附单元对正己烷及非甲烷总烃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35%和99.33%;整套装置对正己烷及非甲烷总烃的平均总去除率分别为99.99%和99.98%。平均正己烷回收率达95.56%。处理后废气中非甲烷总烃质量浓度小于70 mg/ m3,达到北京市DB 11/ 447—2007 《炼油与石油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指标。  相似文献   
665.
崔丽  王慧  黄开拓  许涛  梁吉艳 《化工环保》2017,37(4):415-420
在循环流厌氧反应器中研究了无机条件下采用厌氧颗粒污泥启动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S-ANAMMOX)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1~124 d的运行时间内,从第37天开始出现了NH4+-N和SO_4~(2-)的同步去除,生成NO_2~-,NO_3~-,反应最终产物为N2和单质硫,NH4+-N和SO_4~(2-)的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92.47%和59.3%;当进水nN∶nS较高时,能显著提高NH4+-N去除率和总氮去除率;SO_4~(2-)与NH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NO2-和NO3-是pH降低的过程;进水nN∶nS、进水平均NH_4~+-N、SO_4~(2-)质量浓度和HRT均对S-ANAMMOX反应的氮硫转化比有一定影响,表明S-ANAMMOX反应是一个多步反应。  相似文献   
666.
以零价铁(ZVI)和一株高效脱色菌克雷伯氏菌yl-1作为联合体系,研究其对亚甲基蓝溶液的脱色性能,并采用单因素实验及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分析法(CCD-RSM法)对该过程的脱色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单独ZVI体系和单独yl-1脱色菌体系,ZVI-脱色菌联合体系的脱色率分别提高了40%和10%;在初始pH为8、初始亚甲基蓝质量浓度为250 mg/L、ZVI投加量为4.0 g/L、反应温度为33℃的最优条件下,ZVI-脱色菌联合体系对亚甲基蓝脱色反应液的脱色率为91.33%。  相似文献   
667.
利用湿生铬超富集植物李氏禾构建的三段式波形潜流式人工湿地,研究了湿地系统对Cr(Ⅵ)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李氏禾湿地系统对Cr(Ⅵ)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明显好于无植物的对照。当进水Cr(Ⅵ)浓度为2.50mg/L时,李氏禾湿地系统出水Cr(Ⅵ)浓度显著低于对照,说明李氏禾在湿地系统净化Cr(Ⅵ)污染水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进水Cr(Ⅵ)浓度超标150倍(7.50mg/L)时,李氏禾湿地系统出水Cr(Ⅵ)浓度仍可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0.05mg/L),表明李氏禾湿地系统具有很强的Cr(Ⅵ)污染净化能力。沿程Cr(Ⅵ)浓度的变化显示,湿地系统对Cr(Ⅵ)的去除效率随水流方向逐渐降低,Cr(Ⅵ)主要在湿地系统的前两个阶段被去除。  相似文献   
668.
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纯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11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陕南地区20个国家级贫困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法将贫困县(区)分成四种类型:第一类是"第二、第三产业并进型"的汉滨区,第二类是"特色农业带动型"的商州区,第三类是"优势矿业驱动型"的洛南县和旬阳县,第四类是"传统农业主导型"的其余16个贫困县,针对各类型贫困县(区)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69.
从不同来源的北虫草菌株中选育优质菌株,以菌株生长能力、出草试验、TTC酶活力为指标对北虫草菌株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A的长速相对较快,气生菌丝较多,菌落菌丝体较厚,菌落边缘整齐;菌丝出草尖时,草根没有紫红色的冷凝水珠,转色快,出草时间短,草的产量高,菌株A为筛选出的优质菌株。  相似文献   
670.
秦小波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1):1018-1019,1043
八角莲属小檗科八角莲属植物,为我国特有药用植物。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有不少研究集中在八角莲的分布与生物生态特征、化学成分、栽培研究、药用价值等方面。八角莲属植物的药效显著、用途很广,对其研究及野生资源采摘越来越多,导致该属植物分布及其数量急剧减少,因此对八角莲属植物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