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2篇
综合类   59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利用大气探测卫星AURA搭载的臭氧观测仪(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OMI)所获得的紫外辐射红斑剂量数据,分析了2005—2015年中国紫外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在空间上,紫外线辐射呈现纬度地带性分布,从南向北逐渐减小,大约从4200 J?m?2到1500 J?m?2递减。紫外辐射与高程呈现明显的正相关,东部、东北的低海拔地区,紫外辐射相对较低。在高海拨的青藏高原区,紫外辐射高,多年平均值大约为5500 J?m?2,有些区域可达6000 J?m?2以上。在时间上,紫外辐射红斑剂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一年中变化大致呈现抛物线分布。在夏季(7月份)达到最大值,多年平均值为5532.9 J?m?2,春秋季次之,冬季(12月份)达到最小值,多年平均值为1089.2 J?m?2。2005—2015年平均紫外线辐射呈上升趋势,但是在2010年出现谷值,多年平均值大约为3016.5 J?m?2。不同区域的变化趋势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大体呈现两种模式:在高值的青藏高原区,紫外辐射呈现减少的趋势;在低值区,紫外辐射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2.
利用OMI遥感的甲醛逐日数据、MODIS传感器监测的NDVI数据以及湖南省能源消耗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数据,对2009~2017年湖南省对流层大气中甲醛柱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湖南省甲醛柱浓度总体空间分布具有西部山区低、北部洞庭湖平原和南部南岭地区高的特征;近九年湖南省甲醛柱浓度时间分布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2012年,最低值出现在2017年;年内甲醛柱浓度值夏季最高,秋季、春季次之,冬季最低,最低值出现在12月,最高值出现于9月;影响因素中地形与风向因素对甲醛柱浓度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影响,甲醛柱浓度与温度的相关性较高,降水次之,植被对甲醛的产生有很大的贡献,能源消耗与氮氧化物排放是湖南省甲醛柱浓度变化的重要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23.
基于OMI卫星数据和MODIS土地覆盖分类产品,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地区2005—2016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臭氧敏感性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采用MODIS数据产品建立的土地利用类型(发达区、较发达区和欠发达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臭氧生成受到VOCs控制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中部,包括广州南部、佛山、中山、深圳和江门的部分地区,其面积占比不断缩小,在2015年达到最低值5.05%,2016年有所回升.受到NO_x控制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边缘地带,包括惠州东北部、广州北部、肇庆西北部和江门西南部,其面积不断增大,在2016年达到最大面积占比42.60%.协同控制区集中在这两种控制区之间.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结果发现,发达区主要为VOCs/协同控制区,较发达区主要为协同控制区,欠发达区为NO_x控制区.根据不同城市臭氧控制区面积占比的年际变化,可将珠三角9个城市分为3类:第1类以广州为代表,其面积较大,土地利用类型丰富,3种臭氧控制区均有出现;第2类以深圳为代表,集中在珠三角中心区,仅有VOCs控制/协同控制两种控制区;第3类只有惠州,仅有NO_x/协同控制两种控制区.  相似文献   
24.
基于Aura卫星OMI传感器的甲醛逐日数据,开展了201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对流层甲醛垂直柱浓度的时空变化研究,并应用气象、植被和社会经济数据,对甲醛柱浓度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甲醛柱浓度呈波动起伏的变化特征,季节均值变化趋势与年度均值变化趋势相似,秋季季节浓度均值最高,其后依次为春季、夏季、冬季;在空间上,2010—2019年甲醛柱浓度均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趋势,在甲醛柱浓度变化趋势上,粤港澳大湾区大部分区域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针对不同土地覆盖类型,春季,绿地上空甲醛柱浓度高于建筑用地与耕地,夏、秋、冬季,建筑用地上空甲醛柱浓度略高;在空间分布稳定性上,受地形、土地覆盖类型和气象条件影响,西北部稳定性较强,南部珠江入海口处稳定性较弱;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对甲醛柱浓度的增长都有一定的贡献,其中,生产总值、汽车保有量、能源消耗量等人为因子对甲醛柱浓度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5.
基于环境空气质量站点监测数据及卫星遥感资料,研究了2015~2020年济南市近地面臭氧(O3)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和前体物生成敏感性.结果表明,2015~2020年济南市O3浓度呈上升趋势,全年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MDA8)的第90百分位数(即年评价浓度)和4~9月MDA8 O3浓度年均值分别以4.8μg·(m3·a)-1和3.8μg·(m3·a)-1的速率增长;各监测站点间O3浓度水平差异逐渐缩小,且O3浓度高值范围进一步扩大,济南市有16.1%和22.6%的监测点年评价值和4~9月MDA8 O3出现了显著的正趋势(P<0.05),这些监测站点主要位于市区和靠近市区的郊区.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2015~2020年4~9月济南市NO2对流层柱浓度下降20.6%,年下降速率为0.3×1015  相似文献   
26.
基于OMI数据的中国臭氧总量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基于OMI数据产品OMITO3e,提取了中国2005—2011年臭氧总量信息,并对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加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上,中国臭氧总量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峰值出现在东北地区,夏秋季节在青藏高原存在明显的臭氧低谷;在纬度上,中国东北部臭氧总量纬向偏差为正,在其他区域为负;在时间上,中国臭氧总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春季节高,夏秋季节低,最大值多出现在3月,最低值多出现在10月。  相似文献   
27.
李逢帅  巨天珍  马超  咸龙 《中国环境科学》2019,39(10):4082-4092
基于OMAERUV数据日产品,对甘肃省2008~2017年吸收性气溶胶指数(UVAI)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省近10a UVAI空间格局为由西北向东南区域逐步递减,UVAI的高值区域一直分布在酒泉市及邻近区域,为吸收性气溶胶污染源中心;甘肃省UVAI的稳定性呈现从东北向西南区域逐渐降低的规律;UVAI月均值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每年的月变化均呈现"V"型;四季UVAI水平为:冬季 > 春季 > 秋季 > 夏季,四季变化规律基本同步,十年来四季的UVAI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四季中主导的吸收性气溶胶来源不同.基于PM2.5的UVAI指示的空气质量等级分析,甘肃省空气质量以良为主;从气象因素与UVAI相关性分析来看,降水量、气温均与UVAI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风向也对其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植被覆盖度与UVAI呈现正相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西北部、武威市中部区域,呈现负相关的甘肃南部天水、陇南等区域为较高的植被覆盖区域.从人类活动因子与UVAI相关性来看,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产值与UVAI有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尤其以第二产业与UVAI相关性最高;UVAI与汽车保有量、能源消耗总量及人口密度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说明汽车尾气和工业排放及建筑粉尘也是吸收性气溶胶的重要来源.针对甘肃省UVAI时空分布特点、自然及人类活动因素分析情况,提出了减少人类活动强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28.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为源氮氧化物排放居高不下,导致我国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日趋严重. NOx排放清单对于大气复合污染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降低NOx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基于OMI卫星观测的对流层NO2柱浓度资料,结合WRF-CMAQ模型系统,对2014年长三角区域NOx排放清单进行了校验,对于该清单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基于长三角地区2014年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利用WRF-CMAQ系统模拟所获得的区域NO2柱浓度平均值(4.66×1015~10.58×1015 mole/cm2)与OMI卫星数据(3.49×1015~11.47×1015 mole/cm2)较为接近,并且相关性较好(平均R=0.65),归一化平均偏差(NMB)在-7.71%~33.52%之间,平均偏差(Bias)在0.06~0.28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2014年长三角区域NOx排放总量基本能够反映区域NO2污染状况.对比分析了OMI卫星遥感资料与CMAQ模型模拟结果,二者NO2柱浓度空间分布情况总体一致,然而,苏南、上海和浙北等工业较发达地区OMI卫星NO2柱浓度低于CMAQ模型模拟值,周边经济欠发达地区OMI卫星数据高于CMAQ模型模拟值,表明空间分布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利用近地面卫星观测数据与CMAQ模型模拟结果对比,可得近地层观测ρ(NO2)高于模拟结果,说明仅仅利用地面观测数据验证模型模拟结果存在一定偏差.研究显示,NOx排放清单模型模拟结果在总量和时间变化方面与OMI卫星资料一致,在空间分配方面存在一定偏差.   相似文献   
29.
城市臭氧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将为城市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文章利用卫星OMITO3e数据产品,解译和分析了天水市2006~2014年臭氧柱浓度的时空动态信息。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呈现东北、西北高,中部、南部低的倒"V"字形;(2)年变化呈单峰曲线,从2006年至2010年为上升期,每年的增长率为3.98%,2010年至2014年为下降期,年均下降率为2.52%;(3)四季变化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年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后六年以夏、春季变化为主,冬、秋季为辅,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夏、春两季在第二阶段明显升高与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4)9年间臭氧柱浓度平均值为301.177 DU,最大值为325.829 DU,最小值为279.093 DU,臭氧柱浓度指示的多年空气质量等级为良好。  相似文献   
30.
晏洋洋  尹沙沙  何秦  秦凯  张瑞芹 《环境科学》2022,43(6):2947-2956
基于环境空气质量站点数据及卫星遥感数据,研究了河南省近地面臭氧(O3)2015~2020年变化特征、趋势和生成敏感性.结果表明,2015~2020年,河南省近地面O3浓度先上升后下降,2018年浓度最高,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MDA8)年均值为110.70μg·m-3,各站点间的MDA8值差异逐渐缩小;河南省月均MDA8时间序列表现为上升趋势,增长速率为2.46μg·(m3·a)-1,经Mann-Kendall趋势检验,除漯河、南阳和平顶山市外其它地市上升趋势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6 a间四季MDA8浓度也呈增长趋势,增长大小为:秋季(19.31%)>冬季(17.09%)>春季(16.82%)>夏季(7.24%); 2015~2019年河南省对流层NO2高值集中在西北部,浓度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0.34×1015 molecules·(cm2·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