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6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9篇 |
废物处理 | 15篇 |
环保管理 | 87篇 |
综合类 | 158篇 |
基础理论 | 26篇 |
污染及防治 | 66篇 |
评价与监测 | 22篇 |
社会与环境 | 7篇 |
灾害及防治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4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高效原油降解菌处理油田采出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油田采用废水中原有微生物种群分离驯化出的高效原油降解菌,通过单一菌种高效原油降解菌降解性能实验,高效混合菌正交实验,最佳组合菌株的连续生物处理油田采出水实验,都取得了处理低浓度含油废水的良好效果。这表明在常规物理,化学法处理油田采出水的基础上,利用生物再空度处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2.
分析了日益繁忙的台湾海峡这一黄金水道潜在的大规模突发性溢油风险,指出了建立台湾海峡溢油应急计划的迫切性,并提出该计划的框架思路,呼呈两携手合作共同抗御海峡溢油。 相似文献
23.
西北地区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几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因此 ,在此区域进行油田开发建设 ,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本文分析了西北地区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 ,以保护该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4.
25.
对屠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中高浓度有机废水采用预曝调节-接触氧化-气浮工艺进行处理。当进水COD浓度为980~1200mg/L时,出水COD浓度可降至76.1~104mg/L,优于国家《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7-92)二级标准,此工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适应于间歇性生产和季节性生产的屠宰加工企业。 相似文献
26.
针对炼油厂废碱液存在的问题,研究一种新处理技术—溶剂萃取、破乳和臭氧氧化。为了解不同水质、pH值、温度的影响而进行试验研究,并获得了最佳操作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在脱酚、除油、脱色脱臭方面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前GB/T164 88-1996以红外分光光度法这测定石油类的有一种方法。该法用四氯代碳作莘取剂 ,四氯化碳用量大。四氯化碳是一种有毒、挥发性较强的有机溶剂。在监测该项目时 ,绘制标准曲线所用的标准储备液的配制相当复杂且形成的系统误差比较大 ,为减少误差并准确地绘制标准曲线 ,本文采取了简化配制步骤的方法来绘制曲线 ,并达到了与JDS -10 0型红外分光测油仪使用说明书中提供的方法一致的效果。 相似文献
28.
29.
陈健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4,27(2):6-7
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油田企业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清洁生产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注重实际效果,对验收评定标准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0.
The potential for oil spills in Arctic regions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etroleum resources. Response to an oil spill in the Arctic is likely to be much slower than that in the temperate region because of the remoteness of the area and its severe climate. In the face of these unique problems, accurate prediction of the extent and subsequent movement of an oil spill is vital to any cleanup effort. Presented is the framework of a program to study the movement of oil spills in the Arctic. Existing models of oil spreading and polar ice dynamics are reviewed and areas where new model development is required are defined. A system design is developed that may be used for developing a plan to act in the event of a major spil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