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86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不同热解温度生物炭对 Cd(Ⅱ)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45,自引:7,他引:38  
以花生壳和中药渣为原料,分别于300、350、400、500、600℃下慢速热解制备生物炭,并表征其物理化学性质.研究不同p H、吸附时间和Cd(Ⅱ)浓度下生物炭对Cd(Ⅱ)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的碳化程度增加,比表面积增大,含氧官能团数量减少,π共轭芳香结构更加完备,Ca和Mg等无机元素不断富集,矿物溶解性降低,导致了Cd(Ⅱ)在不同热解温度生物炭上吸附能力及机制的差异.随溶液p H的升高(2.0~6.0),生物炭对Cd(Ⅱ)的吸附量逐渐增加.吸附过程可分为快吸附和慢吸附两个阶段,吸附速度受膜扩散、颗粒内扩散和沉淀作用、离子交换等过程的控制.随热解温度的升高,快吸附在生物炭对Cd(Ⅱ)的吸附中所占比例逐渐降低.高温生物炭(≥500℃)中含氧官能团的锐减及难溶晶体矿物的形成降低了其对Cd(Ⅱ)的快吸附速率.沉淀和离子交换可能是低温生物炭(≤400℃)吸附Cd(Ⅱ)的主要机制;高温生物炭(≥500℃)中更完备的π共轭芳香结构增加了Cd-π作用对吸附的贡献,而难溶磷酸盐和碳酸盐的形成则降低了沉淀作用对吸附的贡献.这些研究结果为筛选对Cd(Ⅱ)具有高效去除或固持能力的功能生物炭(designer biochar)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02.
郭琳  桑楠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1):311-316
为了探讨不同季节可吸入颗粒物(PM10)对神经元的损伤效应,本研究通过建立小鼠大脑皮层原代神经元体外染毒模型,考察了不同季节PM10对炎性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2(COX-2)和黏附分子(ICAM-1)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探讨了与之耦联的磷酸化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α(p-Ca MKⅡα)、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及即早基因(c-jun、c-fos)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PM10暴露刺激神经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增加,显著上调p-Ca MKⅡα和p-CREB的水平,并刺激即早基因的高表达,且以冬季PM10的效应最为明显.由此提示,PM10暴露可能通过炎症反应机制激活Ca2+-Ca MK-CREB通路,进而刺激即早基因表达引发神经毒性作用,而冬季PM10中多环芳烃类物质负荷可能是造成效应季节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3.
为直观展现国际范围内应急管理的研究态势,以2001—2011年间SSCI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和数据为基础,运用Cite SpaceⅡ软件绘制应急管理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通过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展示国际应急管理领域主要研究力量的分布,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源与知识基础,其学科领域和前沿的基本态势。研究结果表明,应急管理已成为研究热点,主要力量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相关研究起源于医疗卫生领域,目前研究内容延伸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会安全事件等诸多领域。研究前沿问题集中在"恐怖主义"、"实时生产监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应急护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4.
双级气浮法处理洗毛废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用双级气浮法处理洗毛废水的全部过程及结果.用一种单元操作—双级气浮,加一次药—CK—Ⅱ型洗毛废水处理剂,使排放水的各项指标均达到GB8978—88三级标准,接近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05.
采用微波辐射技术合成了香草醛交联壳聚糖(V-CTS)希夫碱,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该吸附剂对镉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香草醛改性壳聚糖粒径约在5~40μm之间,吸附剂对镉离子的的吸附条件是:pH为6.0,100 mg/LCd2+溶液50 mL,吸附剂投加量为0.02 g,吸附震荡时间5 h,温度20℃,吸附量为39.7 mg/g。与水浴法制备的吸附剂以及其他壳聚糖改性产品相比,该吸附剂的吸附量大大提高,且操作方法简单,工艺条件易于控制。  相似文献   
106.
通过静态实验研究了基于铁氧化物表面Fe(Ⅱ)对地下环境中硝基苯的衰减作用.结果表明,在硝基苯浓度为150mg·L^-1,Fe(Ⅱ)与硝基苯物质的量比为13.5时,反应60h内,离子态的Fe(Ⅱ)、Fe(Ⅱ)一正方针铁矿、Fe(Ⅱ)一赤铁矿、Fe(Ⅱ)一针铁矿对硝基苯的衰减属于一级反应动力学;Fe(Ⅱ)-正方针铁矿和Fe(Ⅱ)-针铁矿对硝基苯的衰减效果相近,且均比Fe(Ⅱ).赤铁矿对硝基苯的衰减效果好;Fe(Ⅱ)与硝基苯的物质的量比对硝基苯的衰减也有一定的影响,在硝基苯浓度为150mg·L^-1,Fe(Ⅱ)与硝基苯物质的量比为13.5时,对硝基苯的衰减效果相对较好,对硝基苯的去除率均在25.18%以上.  相似文献   
107.
利用镍离子能与邻菲罗啉反应生成螯合物的性质,研究了加与未加邻菲罗啉条件下,蒙脱石对金属镍离子的吸附行为,考察了镍离子浓度、吸附时间、温度和溶液pH值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邻菲罗啉后,蒙脱石对镍的螫合离子的吸附量明显增大;吸附平衡时间约为120min;蒙脱石对[Ni(phen)a]^2+的吸附性基本不受pH值的影响.动力学研究表明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二级动力学参数证明加入邻菲罗啉可显著提高蒙脱石对Ni^2+的吸附性.蒙脱石对简单Ni^2+的吸附符合Langmuir的单层吸附等温式;而蒙脱石对镍的螯合离子的吸附则符合Freundlich等温式.蒙脱石对Ni^2+和[Ni(phen)a]^+2的吸附均为自发、吸热和更无序的;XRD及FTIR研究表明,蒙脱石对[Ni(phen)a]^2+的吸附以层问的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108.
富磷污泥生物炭去除水中Pb(Ⅱ)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丁文川  杜勇  曾晓岚  刘任露 《环境化学》2012,31(9):1375-1380
以城市污水厂富磷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高温热解制备生物炭吸附剂对水中Pb(Ⅱ)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制备的生物炭对Pb(Ⅱ)的吸附能力增强;在相同热解温度下,生污泥生物炭对Pb(Ⅱ)的吸附能力比消化污泥生物炭大.采用700℃热解1 h制备生污泥生物炭以研究对Pb(Ⅱ)吸附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吸附180 min达到吸附平衡;富磷污泥生物炭对Pb(Ⅱ)的去除率随pH增加而升高;生物炭投加量增加,对Pb(Ⅱ)去除率上升,而单位吸附容量迅速减小.污泥生物炭对Pb(Ⅱ)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Langmuir模型比Freundlich模型能更好地拟合等温吸附线.在pH 5.0、吸附时间3 h、生物炭投加量20 g.L-1条件下,对Pb(Ⅱ)的最大吸附量为34.5 mg.g-1,表明富磷污泥生物炭可以作为一种廉价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109.
酞菁锌改性介孔分子筛催化降解孔雀石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毕程  李婷婷  郭晶 《环境化学》2012,31(7):1043-1048
以介孔分子筛MCM-41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将1,4,8,11,15,18,22,25-八环戊氧基酞菁锌(α-CyOPcZn)负载到分子筛上得到了一种新型的催化剂CyOPcZn/MCM-41.并通过氮气吸附、红外光谱扫描及电镜扫描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该催化剂的用量、H2O2浓度对孔雀石绿降解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模拟可见光照射下,当催化剂用量0.6 g.L-1、H2O2浓度为0.1 mmol.L-1时,60 min后使0.1 mmol.L-1的孔雀石绿水溶液的脱色率达到98.6%,并呈现出一级反应的动力学特征,速率常数k为0.0891 min-1.催化剂重复使用3次后,脱色率可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110.
硫丹对草鱼Ⅰ相、Ⅱ相酶活性及DNA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硫丹对草鱼肝脏Ⅰ相酶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PND)和红霉素-N-脱甲基酶(ERND)、Ⅱ相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及DNA受损细胞彗星尾长(TL)和尾部DNA含量(%TDNA)的影响。试验共设置0.18、0.36和0.71μg.L-1 3个暴露浓度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分别在试验24、72、120和168 h时取样测定各指标。结果表明,24 h时,0.36和0.71μg.L-1暴露组草鱼肝脏APN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或P〈0.01),72 h时受到显著抑制(P〈0.01);120 h后各暴露组APN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表现为受到显著抑制(P〈0.05或P〈0.01)。ERND活性总体表现为受诱导。GST活性总体呈先受诱导后受抑制的变化趋势;0.36和0.71μg.L-1暴露组GST活性均在72 h时达到最高值,之后随暴露时间的延长缓慢降低,并在168 h时表现为受抑制;0.18μg.L-1暴露组在120 h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降低,168 h时GST活性与对照组水平相当。经硫丹暴露后,草鱼肝脏细胞DNA明显受损,TL与%TDNA均随硫丹浓度的升高或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相关显著。硫丹可影响草鱼肝脏Ⅰ相、Ⅱ相代谢酶活性,并对肝细胞DNA造成遗传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