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86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采用自行研制的生物转鼓反应器(RDB)处理难溶于水的NO废气,为提高NO的传质系数和去除效率,实验考察了营养液中添加FeⅡ(EDTA)络合剂协同RDB以提高NO去除效率的过程。结果表明,当空床停留时间(EBRT)为0.96 min时,在营养液中添加FeⅡ(EDTA)至100 mg/L后,NO的去除效率从70.78%升至79.26%。未添加FeⅡ(EDTA)时NO去除率随营养液的增加下降,添加FeⅡ(EDTA)至100 mg/L后,去除率随营养液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且下降速率比上升速率大。随着营养液中FeⅡ(EDTA)浓度从0增加至500 mg/L,实验最佳温度从32.5℃升至47.5℃,但添加FeⅡ(ED-TA)至100 mg/L对实验的最适pH值没有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92.
国内外生态补偿基础理论与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加重,生态补偿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清晰地了解国内外生态补偿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以Web of Science、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1998~2011年有关生态补偿的929篇文献为基础,应用CiteSpace II 软件分析了论文发表数量、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共现等特征,并以知识图谱可视化的方式,归纳了近年来生态补偿的重要学术文献和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热点。结果表明:1998~2011年,生态补偿论文数量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碳汇、REDD生态补偿,生态补偿分区及实施后的评价,湿地、自然保护区、流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补偿标准,计算机软件如GIS、SWAT、InVEST等在生态补偿中的应用是当前生态补偿的研究热点。相对于国外而言,国内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较多;但近年来在森林、流域、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得到了加强  相似文献   
93.
制备并表征了氯化和氨化壳聚糖微球,考察了己二胺接枝壳聚糖微球(HDA-CS)在盐酸和硝酸介质中吸附Hg(Ⅱ)的行为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盐酸介质中,pH 3.0时,HDA-CS对Hg(Ⅱ)有较高的初始吸附速率,最大吸附容量为128.6 mg/g;硝酸介质中,pH 3.5时,它对Hg(Ⅱ)的最大吸附容量为37.7 mg/g。前者是后者的3.4倍。以1.0 mol/L的H2SO4为解吸剂,HDA-CS复用3次无溶解和流失现象。HDA-CS对Hg(Ⅱ)的吸附主要是质子化氨基与汞配阴离子以静电引力实现的。  相似文献   
94.
实验定量研究了存在Ca2+、Mg2+和Fe3+时,应用高碘酸钾分光光度法测定Mn2+的准确性,旨在探讨应用该方法准确测定电解锰渣中Mn(Ⅱ)的可行性。结果发现Ca2+浓度超过320 mg/L时,测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絮状乳白色沉淀,对Mn2+的测定结果产生干扰。经过16 h的自然沉降,干扰被彻底消除。Mg2+在浓度为0~192 mg/L范围内对Mn2+浓度的测定不产生干扰。同时,Fe3+的存在对Mn2+浓度的测定产生灵敏的干扰,使用掩蔽剂氟化钾可以减少Fe3+的干扰,但却不能彻底消除Fe3+的干扰。提出了在电解锰行业中,没有彻底地消除Ca(Ⅱ)或Fe(Ⅲ)的干扰因素前,需要更为精确地测定Mn(Ⅱ)的浓度,不建议使用高碘酸钾分光光度法。  相似文献   
95.
对比研究了原儿茶酸和龙胆酸对聚合硅酸铁(PSF)多相UV-Fenton体系降解橙Ⅱ的增效能力,分析了两种增效体系中铁离子转化、H2O2分解以及·OH生成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两种增效试剂对PSF多相UV-Fenton体系的增效机制.结果表明:原儿茶酸和龙胆酸均能够有效促进催化剂Fe2+生成与释放,进而提高体系·OH的浓度、促进橙Ⅱ的降解.相对原儿茶酸,龙胆酸对PSF的还原能力更强,其相应增效体系中·OH的浓度更高、橙Ⅱ的降解速度更快.0.2mmol/L的增效浓度下,橙Ⅱ在原儿茶酸和龙胆酸增效体系中第一段脱色速率常数能分别从基础体系的0.11min-1提高至1.68和2.48min-1,分别增加14.27倍和21.55倍.原儿茶酸和龙胆酸能够循环增效PSF多相UV-Fenton体系降解橙Ⅱ,反应结束后PSF对Fe3+的再吸附使得溶液总铁离子浓度低于5mg/L,从而避免催化剂铁元素的损失以及铁离子的二次污染,表明原儿茶酸和龙胆酸均是PSF多相UV-Fenton体系的高效增效试剂.  相似文献   
96.
针铁矿/H_2O_2体系对染料橙黄Ⅱ光化学脱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针铁矿(α-FeOOH)为光催化剂,在金属卤灯(λ≥365 nm)照射下,对α-FeOOH与H2O2组成的非均相Fenton体系内橙黄Ⅱ的脱色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初始pH值、α-FeOOH用量、H2O2浓度和反应时间对橙黄Ⅱ脱色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α-FeOOH用量为0.3 g/L,H2O2浓度为6 mmol/L,pH 3.0时,橙黄Ⅱ的脱色效果最好,光照90 min后脱色率达到99.4%。橙黄Ⅱ的光降解反应动力学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L-H)动力学方程。对不同时间溶液中的总有机碳(TOC)监测,结果表明体系中橙黄Ⅱ的矿化率较低,通过对溶液中铁(Fe2+和总铁)溶出的测定,说明可能的反应涉及针铁矿表面的铁循环。  相似文献   
97.
在东营地区广利河某段开展了地热尾水溶质弥散试验,获得监测断面的相关数值,采用河流水质综合模型(QUAL-Ⅱ)对尾水在河流中的弥散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测。求取弥散参数D为12 m2/s,模拟结果显示:单一点地热尾水排往河流中,对河流水质贡献不大,除排放口有影响外,尾水对整个河流的生态环境没有大的污染和破坏;预测多个尾水排放源排往同一河流时,尾水溶质的累积作用是明显的,相对影响较大区域在排放源0~40 m范围,距排放源大于200 m时,尾水的排入对河流水质影响已较轻微。建议在地热尾水排放点分散布设,降低尾水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
为了提高零价铁(ZVI)活化过硫酸盐(PS)的ZVI/PS体系对有机污染物萘普生(NAP)处理的技术水平,即实现对污水中NAP的有效降解.采用对比试验,通过设置不同投加量的PS与ZVI的方式,观察在不同酸碱度条件下NAP的降解量.研究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当PS投加量为0.5mM或ZVI投加量为1.50mM时,NAP的...  相似文献   
99.
城市人口容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系统工程的PS多目标决策方法,综合考虑了城市内社会、经济、环境等对人口容量的不同作用和限制,定量计算了兰州西固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相似文献   
100.
雷立  晋银佳  王婷  赵枭  晏友  刘文 《环境科学》2015,36(7):2573-2580
以P25型Ti O2为原料,经碱热和酸热反应合成了Ti O2/TNTs复合纳米材料,该材料皆具钛酸纳米管(TNTs)和Ti O2晶相.Cd(Ⅱ)在Ti O2/TNTs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很快,30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此外,Langmuir等温模型拟合所得最大吸附量达120.34 mg·g-1,其主要吸附机制为Cd2+与复合材料中TNTs层间Na+/H+的离子交换.Ti O2/TNTs对苯酚的吸附量较低(0.36 mg·g-1),因此光催化反应以实现苯酚的降解是必需的.构建的吸附-光催化系统可实现Cd(Ⅱ)和苯酚的同步有效去除,180 min时二者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9.6%和99.7%.Cd(Ⅱ)的去除源于暗室下复合材料中TNTs相的吸附,而苯酚的去除在于后续复合材料中Ti O2相的光催化.Cd(Ⅱ)的共存可提高苯酚的光催化降解效率,原因在于Cd(Ⅱ)吸附进入材料层间后有助于材料光催化性能的提升.共存Na+对Cd(Ⅱ)和苯酚在Ti O2/TNTs上的同步去除影响极小;而共存Ca2+由于竞争吸附和促进材料团聚的原因,会轻微抑制Cd(Ⅱ)在Ti O2/TNTs上的吸附,但对苯酚的光催化降解影响较小.此外,Ti O2/TNTs可有效循环利用,经HNO3解吸和Na OH再生后,3次循环后材料对Cd(Ⅱ)和苯酚的去除率依然可达91.7%和98.1%.该研究提供了一种合成皆具吸附和光催化性能的钛系材料的方法,对于应用纳米材料实现水体环境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同时去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