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41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提出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交联聚乙烯醇(PVA)微球,使其吸附在膜表面实现膜的改性.通过聚乙烯醇(PVA)与戊二醛(GA)的乳化交联试验制备PVA微球粉末,并考察了W/O型乳状液内相的浓度、内外相体积比、乳化剂的性质和含量对形成稳定乳状液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内相PVA水溶液浓度为2.7%、内外相体积比为40∶60、交联剂司盘-80的浓度为1.30 g/dL时,乳状液的稳定性好,形成的交联PVA微球满足需要.在乳化剂浓度足够的前提下,提高乳化机转速,制备的微球的粒径减小.随着理论交联度的提高,微球粒径有变小的趋势,而对Zeta电位影响不大.对制备的微球进行接触角、SEM和FTIR表征,考察了微球的亲水性、表面形态和交联反应对微球官能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UASB-A/O耦合工艺处理高含氮印染废水中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现场中试考察了UASB-A/O耦合工艺分类处理印染废水的效果. 在前处理废水UASB进水流量为0.065 m3/h,染色废水UASB进水流量为0.260 m3/h,同时A/O工艺混合液回流比为200%的情况下,该耦合工艺对印染废水中污染物去除效果最好:最终出水ρ(CODCr)<200 mg/L,ρ(NH3-N)<10 mg/L,ρ(TN)<15 mg/L;染色废水和前处理废水在耦合工艺的UASB段都实现了高效厌氧氨化,染色废水厌氧出水ρ(NH3-N)占ρ(TN)的比例稳定在80%以上,前处理废水稳定在85%以上,并且在常温厌氧条件下也可以实现较好的氨化效果;通过调整前段UASB的运行参数可有效实现对VFAs(挥发性脂肪酸)的调控,使之为缺氧反硝化提供充足的高品质碳源,以达到高效脱氮的目的;耦合工艺对印染废水中的PVA(聚乙烯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UASB段对PVA的去除率在10%~40%之间,A/O段对PVA的去除率稳定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63.
改进的PVA-硫酸盐法固定蛋白核小球藻除磷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报道采用改进后的PVA-硫酸盐固定化方法,包埋固定蛋白核小球藻.该方法克服了现有的几种PVA固定化包埋过程的缺点.其操作过程简单,形成的凝胶小球不黏连,透光性好,对生物毒性小,机械强度高.经固定的蛋白核小球藻在光照条件下对磷的去除率达95%,3个周期后,磷去除率仍可达到75%以上,凝胶小球强度没有明显降低.实验证明,光照是影响固定化蛋白核小球藻除磷的主要因素,光暗比12:12与24h全光照的两组对磷的最高去除率没有明显差别,但光暗比12:12的一组去除率有波动.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PVA与细胞壁紧密粘贴,蛋白核小球藻生长没有停止.  相似文献   
64.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难降解PVA废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难降解聚乙烯醇(PVA)有机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ABR 反应器污泥经过 30d 的驯化培养后,微生物对 PVA 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连续运行阶段各隔室 PVA、COD 浓度呈逐级降低趋势,PVA、COD 去除率均达到 80%左右;污泥特性研究表明,各隔室污泥呈黑色,粒径为 0.1~0.5mm,VSS/SS=0.25,污泥的 F420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而提高,表明 PVA 的加入有利于产甲烷菌在反应器中的截留,1#隔室污泥中产酸菌的数量高达 109,对 PVA 的降解起重要作用,1#、2#隔室污泥中 Si 元素含量较高,3#、4#隔室污泥中Ca、Fe、S 含量较高,1#隔室污泥表面松散,孔洞交错,菌丝以产酸菌为主,其余隔室污泥表面以丝状产甲烷菌为主.  相似文献   
65.
廖劲松  郭勇  庄桂 《环境技术》2004,22(1):45-48
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4株能降解聚乙烯醇(PVA)的细菌,经紫外线诱变,得到两株具有单重抗药性的突变菌株S7(Str-,Kan+)和K15(Str+,Kan-),二者对PVA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2%和58%。将S7和K15作为亲本菌株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并通过正交试验,对原生质体融合的条件进行优化,使融合率达到4.603×10-5。融合子F4菌株对PVA去除率达到79.9%,是原始菌株的两倍,将其培养成活性污泥后,PVA去除率可达87%,是普通活性污泥的3~4倍。  相似文献   
66.
使用动态过滤法对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进行改性,得到PVDF/聚乙烯醇(PVA)改性膜。系统考察了改性前后PVDF超滤膜表面的微观结构变化,使用原子力显微镜结合自制的—COOH、—OH官能团探针,定量测定了改性前后超滤膜与官能团之间的作用力变化特点,并进行了富含—OH、—COOH官能团的典型有机物海藻酸钠(SA)及腐殖酸(HA)的膜污染实验。结果表明,与PVDF基膜相比,PVDF/PVA改性膜表面粗糙度增大,接触角有效降低;—COOH、—OH官能团与PVDF/PVA改性膜之间的作用力远远小于—COOH、—OH官能团与PVDF之间的作用力。在相同的膜污染运行时间内,改性膜的通量衰减速率及衰减幅度皆小于相应PVDF膜的通量衰减速率及衰减幅度。说明改性膜有效降低了膜-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力,提高了膜的抗污染能力,微观作用力评价方法可利用于揭示膜污染本质。  相似文献   
67.
采用絮凝法以硼酸为絮凝剂,硫酸同氢氧化钠反应形成的硫酸钠为盐析剂,对含聚乙烯醇的印染废水进行回收处理。通过检测絮凝后溶液中聚乙烯醇含量分析了硼酸投加量、硫酸投加量、温度和pH值等因素对其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硼酸投加量为0.5 g,硫酸投加量为5 mL,pH值为9,温度为50℃时,聚乙烯醇的回收率可达98.6%,且COD去除率为93%。  相似文献   
68.
从纺织废水污泥中筛选出了具有PVA降解能力的混合菌B07.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其降解PVA的最佳条件:温度为35℃,pH为7,氮源为牛肉膏.在此条件下,B07对PVA1799模拟废水处理96 h时COD的去除率达64%.同时考察了PVA聚合度和醇解度对其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A聚合度越大,醇解度越高,其降解效率越差...  相似文献   
69.
硼酸-碘分光光度法测量混合印染废水中聚乙烯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硼酸-碘分先光度法测量聚乙烯醇的浓度,对显色剂用量、最大吸收波长、显色时间、淀粉干扰、样品存放时间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作波长为645nm,淀粉的干扰可以通过加酸水解消除.该法标准曲线线性良好,相关系数达0.99915.  相似文献   
70.
聚乙烯醇固定化微生物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克服聚乙烯醇(PVA)固定化微生物存在的缺点,本文以聚乙烯醇(PVA)和海藻酸钠(SA)为固定化载体,采用5种不同固定化方法,即PVA-硼酸法、PVA-硝酸盐法、PVA-磷酸盐法、PVA-硫酸盐法、PVA冻融法,制备固定化活性污泥颗粒,研究了固定化微生物颗粒的机械稳定性及生物活性.结果表明,PVA-硫酸盐法制得的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具有较高的机械稳定性和生物活性,该法为固定化微生物的较好方法.对PVA-硫酸盐法固定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当PVA浓度为12%、Na2SO4浓度为0.5 mo1·L-1,在含有2% CaCl2的饱和硼酸中交联1h,Na2SO4溶液中交联4h,得到的固定化微生物颗粒活性较高.通过对PVA-硫酸盐法制备的固定化颗粒的稳定性考察发现,颗粒的机械稳定性和生物活性随时间变化,最后逐渐趋于稳定,使用寿命在30 d以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