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259篇
安全科学   61篇
废物处理   42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406篇
基础理论   119篇
污染及防治   132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IntroductionSedimentphosphorushasbeenthefocusofanumberofstudiesduetoitsroleintheeutrophicationoflakes.Phosphorusfractionsinse?..  相似文献   
532.
环境(非关税)贸易壁垒判析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卜欣欣 《上海环境科学》2000,19(2):50-52,55
WTO中有关环境的,国际环境公约、ISO14000、等有关条款,本身并非绿色贸易壁垒,基于此,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的起因特征,对其相模糊的条款与规定,有可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的误区作了判析,提出了绿色贸易壁垒的5种形式:环境税、市场准入、环境技术标准、环境标志和贸易制裁,以及我国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533.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分布的大量裸露沙荒地是北京近年来沙尘暴频发的主要沙源之一,而增加其地表覆盖状况则是遏止就地扬沙起尘的有效措施之一。以北京西北部河北宣化黄羊滩为例,对流动沙丘上铺设生态垫并栽植灌木的防风固沙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沙柳沙障相比,生态垫确实可以降低近地表的输沙率,提高生态垫下土壤的养分含量,一定程度上提高柠条的地径和高度,可见生态垫是一种很好的促进流沙固定和植被恢复的地表覆盖材料;与其它两种生态垫铺设方式(品字状和带状)相比,全铺可以显著降低近地表的输沙率,提高其下土壤的养分含量,但柠条的生长状况却略差,这可能与全铺降低了小雨入渗的可能性有关;就两种部分铺设的方式而言,无论从降低近地表的输沙率还是促进柠条的生长上来看,品字状都明显优于带状。从生态和经济的角度综合考虑,品字状铺设显然是该区域流沙防治措施中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534.
Effects of Road Fencing on Population Persistence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Abstract:  Roads affect animal populations in three adverse ways. They act as barriers to movement, enhance mortality due to collisions with vehicles, and reduce the amount and quality of habitat. Putting fences along roads removes the problem of road mortality but increases the barrier effect. We studied this trade-off through a stochastic, spatially explicit, individual-based model of population dynamics. We investigated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fences reduce the impact of roads on population persistence.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a fence may or may not reduce the effect of the road on population persistence, depending on the degree of road avoidance by the animal and the probability that an animal that enters the road is killed by a vehicle. Our model predicted a lower value of traffic mortality below which a fence was always harmful and an upper value of traffic mortality above which a fence was always beneficial. Between these two values the suitability of fences depended on the degree of road avoidance. Fence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beneficial the lower the degree of road avoidance and the higher the probability of an animal being killed on the road. We recommend the use of fences when traffic is so high that animals almost never succeed in their attempts to cross the road or the population of the species of concern is declining and high traffic mortality is known to contribute to the decline. We discourage the use of fences when population size is stable or increasing or if the animals need access to resources on both sides of the road, unless fences ar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wildlife crossing structures. In many cases, the use of fences may be beneficial as an interim measure until more permanent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相似文献   
535.
介质阻挡放电-催化降解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双介质阻挡放电管 ,当含苯气体的流量为 1 5L·min- 1 ,放电电压在 60 0 0V—1 2 0 0 0V范围内 ,放电管温度在 2 1 0℃左右 ,研究介质阻挡放电 催化降解苯的协同效应 .结果表明 ,在余辉区中放入催化剂 ,60 0 0V的电压下 ,苯的降解率可达 70 % ,产物中CO/CO2为 0 0 5 ;而在同样电压下 ,不放入催化剂 ,苯的降解率仅为 5 5 %左右 ,CO/CO2 约为 0 5 .由此可见 ,催化剂在余辉区时能与等离子体协同作用 ,促进苯的降解  相似文献   
536.
利用核辐射法治理生物堵塞地下水井,在众多有希望的辐射净水技术中被证明是成功的和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工艺方法。描述了此项技术在德国、捷克、美国和俄国的应用和获得的经验.利用核辐射水力屏障法成功地就地净化了被氰化物污染的地下水,使出水中的氰化物浓度降低了一数量级。  相似文献   
537.
用NaOH和Fe(NO3)3·9H2O共沉淀法制备Fe2O3的前驱体,分别在350℃,550℃,700℃烧结得到α-Fe2O3催化剂.通过对3种活性染料的降解实验,探讨了光照和光照时间的影响,比较了不同烧结温度下所得催化剂光催化活性的大小,得出350℃烧结的催化剂光催化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538.
539.
水溶性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在非饱和带的运动规律是当前土壤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模拟反应性溶质的运移模型,必须包含溶质和土壤基质之间的保持和释放反应.本文简要综述土壤对溶质保持反应的平衡模型、动力学模型和多反应模型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540.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稳态光化学反应技术,对水环境中水稻和小麦秸秆短期(91d)分解释放的溶解有机质(DOM)的组成、结构和光化学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环境中,秸秆分解释放DOM过程可分为物理淋溶、易分解组分分解和难分解组分分解三个阶段,其中易分解组分是该分解过程中秸秆DOM的主要来源;随分解周期增长,秸秆源DOM的芳香性、腐殖化程度及分子量不断增大,而生物可利用性逐渐减小;秸秆源DOM中的类酪氨酸、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在秸秆分解过程中逐渐累积,至分解末期,3种组分在水稻和小麦秸秆DOM中的含量分别增加了4.2%~14.3%和5.9%~12.8%,而类色氨酸和溶解性微生物分泌物相对不稳定,会被逐渐分解;秸秆源DOM的紫外和荧光光谱特征指数SUVA254、E2/E3、S275~295、SR、BIX和FI均与其光生HO×、1O2和三线态DOM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r > 0.61,P < 0.05),因此秸秆源DOM的光化学活性由其芳香结构、分子量及生物可利用性共同决定.鉴于此,研究认为,探讨生物可利用组分的光化学活性,及构建光谱特征指数预测DOM光化学活性的数学模型,是今后秸秆源DOM生态环境作用研究的两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