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82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矿化蚀变信息是遥感找矿重要的标志。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青海省拉陵灶火地区为实例,对经典的Crosta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改进,采用ETM+1+ETM+2、ETM+3/ETM+1、ETM+4/ETM+3、ETM+5和ETM+1+ETM+2、ETM+4/ETM+3、ETM+5、ETM+7提取铁染和羟基蚀变异常信息;通过对比,认为改进后的方法找矿效果更好,为今后该区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2.
本文运用1950~2003年53年间青海高原地震主发区5.0级以上(包括5.0级)地震资料分析了该区地震灾害的特点.提出本研究区地震灾害具有频发性和轮回性、重灾轮回的时间周期长、强震的毁坏性大、以及强余震灾害连发而损害程度严重等特点,并认为青藏高原整体地壳构造运动和本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特别是北西西-北西向弧形断裂的发育)是该区地震灾害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3.
青海湖地区草地蝗虫发生的气候背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气候条件对环青海湖地区草地蝗虫的发生程度有重要影响。上一年的下半年气温偏低和当年高温干旱 ,是蝗虫发生的有利气候条件 ;上一年的 8月份、当年 5月下旬到 7月上旬以及当年 8月份的气候条件与蝗虫发生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4.
青海高原一次沙尘重污染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观测的卫星云图资料、地面资料、探空资料、地面污染物监测数据,结合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型(LPDM)污染源溯源方法,对2018年2月青海高原一次沙尘重污染天气的主要成因以及沙尘传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重污染天气受高空低槽东移影响,在300~700 hPa形成了强烈的辐散下沉,槽后的高空急流随之东移。在其东移过程中,受高空急流动量下传及偏北气流中的冷空气共同作用,青海东部出现了大风沙尘天气。边界层中逆温层的存在是此次污染天气持续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之未出现明显降水,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通过运用LPDM对此次污染天气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来看,气团影响的模拟高度层距离地面100 m,气团层趋势一致。研究区地处青藏高原,海拔较高,0~100 m高度的气团足迹可以反映出PM 10污染气团的输送路径。同时,0~100 m是主要的人为源排放空间,也是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区域。气团足迹与PM 10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即青海东部沙尘污染主要是由河西走廊沙尘倒灌进入青海东部导致,这与天气学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5.
青海省的主要灾害类型与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杨丽萍  荣艳 《灾害学》2001,16(1):78-83
论述了青海地区常见的主要灾害类型及危害,并提出了防灾减灾的对策。  相似文献   
36.
基于气候变化的干旱脆弱性评价——以青海东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青海东部农业区22个县区的20个气象、农业、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等级化等数学分析方法,分别进行了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的评价,再通过分析承险体的内在脆弱性,将气候变化和内在脆弱性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了青海东部干旱脆弱性等级。结果表明:在目前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脆弱性最高的是民和、化隆,较高的是城中、城北区、湟中、大通等四县区,门源、互助、同仁、同德的干旱脆弱性中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旱灾的风险管理模式、倡导节约型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等干旱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37.
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和水平的有效途径。青海省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省份之一,不仅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且生态环境也十分脆弱。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不断推进,青海省经济加速发展,由此产生的污染风险也日趋提高。因此,研究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对提炼西部生态脆弱区协调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的关系并实现污染风险的有效监管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依据经济增长-环境质量回归模型研究了青海省产业结构升级与污染物排放的关系,发现青海省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研究发现,青海省仍然处于污染物排放随经济增长而增长的阶段,且距离拐点仍有一定的距离。此外,本文分析了青海省不同产业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虽然三大产业均有增长的态势,但是各占GDP比例变化却各不相同。其中,第一产业的比例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例不断增长,而第三产业在增长到一定比例后,有小幅减少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青海省不同产业占全国相同产业的比例,分析了青海省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并利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物排放量,评价了产业结构升级可能带来的污染风险。虽然青海省第一产业占该区域GDP比例呈减少态势,但占全国比例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这表明了青海省农林牧渔业的发展趋势和速度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第二产业占全国比例大部分呈减少的态势,而第三产业却有一定的增长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海省产业发展正在向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控制污染较严重的第二产业的发展的方向转变。产业结构的提升对不同产业污染物的排放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中,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业、住宿餐饮和零售业和房地及租赁产业的提升导致了污染物排放小幅增长,而其他产业尤其是建筑业、金属制品业等的扩张则对污染物排放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因此,虽然其经济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环境污染风险,并且污染排放量会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断加大,但2002-2007年青海省产业结构变化对废水、废气等污染的排放产生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从而降低了青海省环境污染的风险。研究结论为青海省调整产业结构以抑制环境污染风险并保障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38.
青海省限制开发区人口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主体功能区划分后,必然会由此突现一些问题,其中合理的人口容量就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连接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及华中地区的重要区域,其区域内有三江源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该区域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青海省内限制开发区面积较大,其发展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青海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为基础,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利用适度人口容量的PRE预测方法,预测并讨论青海省限制开发区的适度人口容量,分析了适度人口容量和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人口迁移的意见,将对青海省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39.
Sediments from a remote lake of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ere analyzed for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nd trace metals. USEPA priority PAHs, ranged from 11 in 1860 to 279 ng g−1 in 2002, while, the deposition fluxes were in the range of 0.2-11.4 ng cm−2 yr−1. Similarly, from 1860 to 2002, an increased trend of Hg flux was observed (0.5-3.2 ng cm−2 yr−1). Remarkable increase of PAHs and Hg concentration began from 1970, nearly the same period of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had been embarked (1978) in China. Good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concentrations of Pb, Zn, Cd, As, Hg, and PAHs, which suggested the sources of these chemicals in the sediment is analogous, likely from anthroprogenic sources. Based on isomer ratios, PAHs in core were dominantly from the incomplete combustion of coal. Owing to the proximity to dust source area (Qaidam Basin) and the close association between PAHs, Hg, Pb, and particle matters, atmospheric dust-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might be the main pathways that pollutants enter into Qinghai Lake.  相似文献   
40.
Desertifi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ound Qinghai Lake. Based on GIS and RS, GIS analysis was used to obtain the information of spatial-temporal change and different pattern of desertification in each county around Qinghai Lake in four phases of 1976, 1987, 1995 and 2006. Using the function of intersect and overlay supported by ARCGIS, with analyzing attributes of vector RS images, we obtained transition data and established transfer matrix of land-use types in recent 30 years, besides, protracted land-use transition maps of all desertification classes. In further, we analyzed transition quantity and direction of desertification in each county, moreover, reconstructed the process of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desertification. The results are showed below: (1) it′s the transition between desertified land and others but not in the desertified that played the main role in Gangcha and Gonghe County, while the transfer between desertified lands were greater than that with other land-use types in Haiyan County. (2) Extremely severe desertified land mainly distributes in Ketu and Sand Islands that belongs to Haiyan County, and moderate desertified land in riversides of Gangcha County, also, the light desertification expanded too rapidly to become the most desertified land-use type in the surrounding of Qinghai Lake since 1976. (3) By using relative change rate of desertified land, the regional variability rank from top to toe was Gangcha, Haiyan and Gong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