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7篇 |
免费 | 214篇 |
国内免费 | 31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2篇 |
废物处理 | 28篇 |
环保管理 | 52篇 |
综合类 | 671篇 |
基础理论 | 195篇 |
污染及防治 | 238篇 |
评价与监测 | 29篇 |
社会与环境 | 8篇 |
灾害及防治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37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56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54篇 |
2013年 | 101篇 |
2012年 | 80篇 |
2011年 | 83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69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54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7篇 |
1990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不同流量分配比对多级A/O工艺去除有机物及脱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级A/O工艺分段进水工艺处理低碳源生活污水,考察了进水流量分配比对系统去除有机物、硝化反硝化能力以及去除TN的影响。通过对水质指标沿程监测结果表明,不同流量分配比(4∶3∶3,5∶3∶2,6∶3∶1)对系统去除有机物及硝化效率影响不大,出水COD、氨氮分别均在30 mg/L、1 mg/L以下。但反硝化效果受流量分配比的影响较大,在流量比为5∶3∶2时,有效利用原水中碳源进行反硝化,反硝化效果最好。在流量比为5∶3∶2的情况下,TN出水为5.7 mg/L去除率为82.9%,优于流量分配比为6∶3∶1和4∶3∶3时的脱氮效果。总体而言,分段进水工艺在对碳源的有效利用及能耗节省方面优于单点进水。 相似文献
22.
Jason R. Masoner David I. Stannard Scott C. Christens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2008,44(3):552-561
Abstract: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develop a method for obtaining floating pan evaporation rates in a small (less than 10,000 m2) wetland, lagoon, or pond. Floating pan and land pan evaporation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March 1 to August 31, 2005, at a small natural wetland located in the alluvium of the Canadian River near Norman, Oklahoma, at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Norman Landfill Toxic Substances Hydrology Research Site. Floating pan evaporation rates were compared with evaporation rates from a nearby standard Class A evaporation pan on land. Floating pan evaporation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land pan evaporation rates for the entire period and on a monthly ba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use of a floating evaporation pan in a small free‐water surface better simulates actual physical conditions on the water surface that control evaporation. Floating pan to land pan ratios were 0.82 for March, 0.87 for April, 0.85 for May, 0.85 for June, 0.79 for July, and 0.69 for August. 相似文献
23.
24.
25.
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DAT-IAT工艺和A/DAT-IAT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常规指标去除和生态毒理指标削减的最优运行条件。结果表明,在正交试验的同一工艺中,COD去除最优运行条件的出水COD值优于生态毒性削减最优运行条件的出水COD值,但前者出水的生态毒性较大。由于厌氧池的水解酸化作用,A/DAT-IAT工艺对COD和生态毒性的处理效果均优于DAT-IAT工艺,并且回流总能耗低于DAT-IAT工艺,但是出水COD仍不达标。为了降低进入工艺的COD的总量,以絮凝沉淀做为预处理工艺,并采用Al残留量最小的絮凝剂投药量以降低出水中残留Al带来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COD去除最优运行条件下,具有絮凝预处理的工艺对COD的去除效果优于没有絮凝预处理的工艺。絮凝-A/DAT-IAT工艺在COD去除最优运行条件下出水COD为104.46 mg/L,满足排放标准。在毒性削减最优运行条件下,具有絮凝预处理的工艺的出水生态毒性有所上升,但是污染物的总量得到了大幅削减。絮凝-A/DAT-IAT工艺与DAT-IAT工艺相比,在污染物去除效率得到大幅增加的同时,生态毒性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26.
为实现生物体中双酚A及其替代物的准确、快速、高灵敏度的同时测定,采用固相萃取与超高效液相色谱和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SPE-UPLC-MS/MS)技术,建立了测定鱼体内双酚A及其8种替代物(双酚B(BPB)、双酚C(BPC)、双酚E(BPE)、双酚F(BPF)、双酚S(BPS)、双酚Z(BPZ)、双酚AF(BPAF)和双酚AP(BPAP))的前处理和分析方法.结果显示,以V(甲醇):V(水)=1:1的混合液为萃取剂提取鱼体中的双酚类目标物,经过HC-C18 SPE(500 mg)柱净化富集后,采用Waters BEH Shield RP18(2.1×150 mm,1.7 μm,Waters)色谱柱分离目标物,9种目标双酚类化合物的线性范围0.500-100 ng·g-1(r > 0.995),检出限可达0.100-380 pg·g-1湿重,回收率范围为68.0%-125%,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1.4%-5.7%.通过分析锦鲤全鱼样品,证明该方法样品回收率高、检出限低、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7.
为了对比研究传统A2/O工艺和氧化沟型A2/O工艺的脱氮除磷性能,通过实验分析了2种工艺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不同混合液回流比、不同污泥回流比、不同污泥浓度条件下的脱氮除磷效果及典型工况下的污染物去除过程。结果表明,2种工艺在大多数情况下均可实现良好的脱氮除磷性能,出水COD、NH4+-N、TN和TP等各项水质指标均可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要求。在传统A2/O工艺的缺氧段发生了反硝化除磷反应,在氧化沟型A2/O工艺中则未发生。 相似文献
28.
目的 研究在563 K的温度条件下,高能重离子辐照导致国产RPV钢A508-3的硬化行为。方法 使用回旋加速器提供的352.8 MeV Fe21+对A508-3钢试样进行辐照,使其依次达到0.15、0.30、1.50 dpa的损伤水平。借助辐照终端的梯度减能装置,在样品表面至25 μm的深度范围内产生一个准均匀分布的原子离位损伤坪区,并使用纳米压痕仪和维氏显微硬度计测量了试样的硬度。结果 考虑到压痕尺寸效应的影响,采用Nix-Gao模型对硬度数据进行拟合,由于高能Fe离子产生了较厚的损伤区,辐照试样中的软基效应明显减弱。辐照后的试样出现明显的硬化现象,且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硬化增量有饱和趋势。通过辐照前和辐照至0.15 dpa试样的微硬度数据,得出其与纳米硬度之间的线性关系(Hv0=0.85 H0)。结论 借助A508-3辐照前后的硬度数据,计算发现试样的屈服强度增量与辐照剂量之间存在一种幂函数关系,这为A508-3钢中子-离子辐照硬化的映射关系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9.
30.
四溴双酚A在5种巢湖鱼类体内的组织分布与生物浓缩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SPE-HPLC法,分析了四溴双酚A(TBBPA)在巢湖5种经济鱼类体内的组织分布及生物浓缩因子.结果表明,TBBPA在5种鱼体内的平均含量(以干重计)为4.70~11.20 ng.g-1,高低排序为白鱼〉白鲢〉鳙鱼〉鲤鱼〉长吻鮠.不同器官中,白鱼、鳙鱼、鲤鱼和长吻鮠的肾脏中TBBPA含量最高,其次为肝脏和鳃,腹部和背部组织含量较低,无显著脂肪蓄积效应.白鲢体内肝脏的TBBPA含量最高,肾脏和鳃次之.对白鱼各组织中TBBPA含量与体重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肝脏、肾脏和鳃中TBBPA浓度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大,而背部、腹部无显著相关关系.同时测得巢湖水体中TBBPA平均浓度为0.52μg.L-1,计算得到5种鱼的生物浓缩因子为9.56~22.64,表明TBBPA在巢湖鱼体中的浓缩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