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3篇
  免费   420篇
  国内免费   1345篇
安全科学   223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793篇
综合类   3347篇
基础理论   516篇
污染及防治   232篇
评价与监测   389篇
社会与环境   780篇
灾害及防治   226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217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218篇
  2019年   205篇
  2018年   188篇
  2017年   221篇
  2016年   263篇
  2015年   320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320篇
  2012年   359篇
  2011年   393篇
  2010年   265篇
  2009年   271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299篇
  2005年   258篇
  2004年   215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5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21.
笔者所论述的嵌套制 ,是继现有 5种工厂管理运行机制之后的第 6种机制。通过阐述嵌套制的特征、原理、实例、理论与现有的 5种机制的区别 ,证明它是一种有效的工厂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推行嵌套制 ,对于追求更切合危险源点的潜在性与复杂性的控制方案 ,对于解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路径与工厂其他各种管理途径接轨的问题 ,对于提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实用性 ,对于催生具有实质效果的各级、各层次安全监督管理机制 ,对于促进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发展 ,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2.
在考察乌江下游地区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设置了开发该地区旅游业项目的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AHP法对各层次指标因子赋权,建立旅游业开发可行性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为开发乌江流域的旅游资源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3.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污水系统设计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碧清  高洁  张杰 《四川环境》2004,23(4):68-71
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水环境现状;阐述了城市污水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的利弊;指出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是形成良性水循环的有效途径,更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已建排水系统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污水系统的设计原则,认为污水系统规划要改变传统设计方法,应方便再生水回用,由经济、技术、地理等综合因素确定排水分区、污水厂厂址与数量,选择适合各排水区域水质水量的工艺流程,预留污水厂与再生水回用管线分期发展的空间,应优先选用国产污水处理设备,尽可能维持城市河涌自然生态。  相似文献   
124.
塔里木河下游的卡拉到罗布庄(台特马湖口),河道长度491kin,塔河中、上游大规模水土开发,使其下游的水量不断减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西海子水库就成了塔里木河最终归宿地,两大沙漠在绿色走廊的多处合拢。绿色走廊生态危机已越来越显露出来,遏制塔河下游生态恶化趋势刻不容缓,重新构筑绿色长城不能在延误了。笔者于2002-10月和2004—05月先后两次对塔河中、下游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和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整治塔河上、中游,恢复和重建下游绿色走廊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5.
辽河三角洲土壤中石油类含量光谱分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类物质对土壤的污染在油田区域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全面了解土壤中石油类物质含量是评价土壤石油污染的前提条件。对土壤石油污染评价的传统方法是在野外实地进行大量土壤采样,然后在试验室内分析石油类物质的含量。文中提出了利用少量野外土壤石油类物质样品,并结合野外光谱测量的方法对土壤中石油类物质进行分析的新方法。该方法应用于辽河三角洲,具有快速、省钱、省时、省力的特点,能对土壤中石油类物质含量进行宏观分析。满足了油田开发对土壤及环境污染评价的需要,并能为制定油田开发管理保护对策提供辅助信息。  相似文献   
126.
127.
基于ArcIMS的旅游安全管理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旅游业的特点,即综合性、敏感性、涉外性或国际性,提出旅游安全管理系统应该包括:灾前的防范系统、灾时的抗灾系统以及灾后的评估善后系统3大部分的设计思路。将相应的旅游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的功能定为:以行政监察、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和应急救援体系为主的宏观管理系统。阐述了Web GIS的优点并推荐了一种构建Web GIS的新技术———ArcIMS,利用ArcIMS的系统构建的旅游安全管理系统具有功能健全、管理方便、系统成熟和安全可靠的诸多优点;同时整个系统的构建相对于其他Web GIS系统的开发而言,技术难度比较低、开发速度比较快,而且系统运行相对稳定,减轻了系统维护的负担。最后,结合旅游安全信息流的特点,具体阐述了运用ArcIMS作为旅游安全管理系统的平台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8.
基于GIS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洪灾风险分区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内外近几年的发展表明,在所有可能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进行风险区划,将自然灾害管理提高到风险管理的水平.在长江流域数字化地图的基础上,选取不同重复期(20,50,100年),及包括1870年历史洪水和1931,1935,1954,1991,1995,1996,1998,1999和2002年共10次洪水,借助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首先参考洪水灾害淹没图和相关历史文献记录资料,构建10次洪水受灾县(市)分布图;其次对这10次洪水受灾县(市)分布图进行叠加,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风险性评价图.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风险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而且具有明显的地理意义.有4个明显的高危风险区,分别是洞庭湖、鄱阳湖两湖平原的湖滨地区和公安以下的长江中游河段的沿江一带,尤其是荆江河段以及两江相夹地势低洼的江汉平原;沿高危风险区外侧为高风险地区,重点在汉江下游、资、沅、澧水、清江流域、皖沿江地区以及太湖流域的部分地区;沿长江于高危风险和高风险地区两侧分别为风险较小地区;其他地区对于洪水灾害而言则为安全地区.评价结果与长江中下游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29.
针对塔里木河中游输水堤防修建与生态保育的问题,结合对沙子河和阿其河两个断面地下水质的监测资料的分析,对输水堤防修建后堤防外地下水质的时空变化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在输水堤防影响下堤防外地下水质变化的初步规律.结果表明:沙子河断面和阿其河断面洪枯期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规律由于堤防的修建而被改变,同样在堤防外侧,由于无地表水经过,沙子河断面地下水矿化度远高于在有生态闸定期放水的阿其河断面,因此,生态闸建设对抑制由于输水堤防影响而导致的水质修建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0.
A study of a watershed planning process in the Cache River Watershed in southern Illinois revealed that class divisions, based on property ownership, underlay key conflicts over land use and decision-making relevant to resource use. A class analysis of the region indicates that the planning process served to endorse and solidify the locally-dominant theory that landownership confers the right to govern. This obscured the class differences between large full-time farmers and small-holders whose livelihood depends on non-farm labor. These two groups generally opposed one another regarding wetland drainage. Their common identity as “property owner” consolidated the power wielded locally by large farmers. It also provided an instrument – the planning document – for state and federal government agencies to enhance their power and to bring resources to the region. The planning process simultaneously ameliorated conflicts between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the large farmers, while enhancing the agencies’ capacity to reclaim wetlands. In this contradictory manner, the plan promoted the environmental aims of many small-holders, and simultaneously disempowered them as actors in the region’s political economy. An erratum to this article is available at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