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5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241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05篇
综合类   839篇
基础理论   102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71篇
社会与环境   178篇
灾害及防治   6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City action is critical to achieving global visions for sustainability such as the U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However, SDG ‘localisation’ is complex procedure, with divergent outcomes depending on context and diverse city processes.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operational challenges faced by city actors in taking on the SDGs, and subsequent implications for initiating local (and global)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We analyse emergent approaches to SDG localisation within the Asia–Pacific, using a policy analysis framework (transition management) to assess transformation potential. We find that SDG localisation can influence urban sustainability, but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requires sufficient data, resourcing, and guidance—which are not readily, nor equally available to all city governments. City-to-city peer learning can accelerate SDG uptake, but realising the transformative ambition set out by the SDGs will require an approach to localisation that clearly demonstrates why and how any city government can and should engage with global sustainability frameworks.  相似文献   
922.
我国城市噪声污染现状与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8个大城市功能区噪声监测数据的分析,阐述了我国城市噪声主要污染区域、主要超标时段、噪声时间分布及季度变化等特征,为管理部门制定噪声防治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3.
基于五律协同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从自然、环境、技术、社会、经济五方面出发构建大学校园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归一化、定量转化和加权综合等方法建立评估模型,对大学城这一特殊的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将该评估体系引入大学城规划建设中,利用科学机制评判设计的可持续性,使校园管理决策模式进一步合理化。  相似文献   
924.
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面塌陷是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广州市主城区地面塌陷灾害频发且损失特别严重。本文采用信息量数学模型与GIS技术结合对其地面塌陷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选取了断裂构造、地壳稳定性、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基岩岩性、地下水动力条件、地表人类活动强度和地下活动强度等7个指标中的21个变量构建了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rcGIS9.0软件参与了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达等过程,将广州市地面塌陷灾害危险性分为极不稳定级、不稳定级、次不稳定级、基本稳定级和稳定级等五个等级,极不稳定级主要分布在主城区西北角,次不稳定级分布面积最广。  相似文献   
925.
细河流域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   总被引:19,自引:12,他引:7  
分别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和沈阳市土壤环境背景值作为参比值, 调查沈阳市细河流域表层(0~20 cm)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与富集情况,对细河流域重金属富集系数和超标率进行探讨,并结合Müller地累积指数法和H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污染情况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细河流域土壤w(Hg), w(Cd), w(Pb)和w(Zn)差异显著,4种重金属含量显著正相关.流域内土壤中w(Cd)严重超出土壤环境标准值,超标样品数量占67.88%;其次为Zn和Hg,超标样品数量分别占4.87%和3.41%, Pb未超标. 4种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土壤背景值,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效应,重金属的富集顺序为Cd>Hg>Pb>Zn;细河流域土壤中Hg, Cd, Pb和Zn具有不同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 Pb除在细河上游流域局部污染区土壤中具有高风险外,其余均为一般风险; Zn在全流域污染区均属于一般风险; Hg和Cd在全流域污染区均为极高风险.   相似文献   
926.
重点环保城市二氧化硫扩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高、中、低架源排放污染物与地面环境质量的关系和《全国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数据分析得出的每年各环保重点城市由高、中、低烟囱排放的二氧化硫,以及由1996年度《全国环境质量报告书》中给出的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得出每个城市的年平均扩散系数。依据各城市的年平均扩散系数计算结果,将各城市划为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较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较利于污染物扩散和利于污染物扩散的4种类型,本方法在制订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方案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27.
新疆城市污水处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城市污水处理相对落后,已对脆弱的环境造成影响。如果要在短时期内缩小差距,应该在选择适宜的污水处理技术、增加治理污水投入、治理污水策略上采取相应的办法。  相似文献   
928.
济南市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济南市东郊工业区浅层地下水、南部山区补给区地下水及市区饮用水中硝酸盐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工业区浅层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出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补给区地下水及市区饮用水硝酸盐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污染呈逐年上升趋势。分析了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929.
随着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加,致使区域水环境不断恶化,并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协调水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许多国家开展水环境功能区划研究,为流域管理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以水体为对象,较少关注水陆空间联系以及水环境承载能力对区域产业布局的限制,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环境胁迫作用。为此,综合考虑水环境容量和压力两方面要素,提出水环境约束分区方法,并以无锡市区为例讨论了分区评价单元划分、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方法,通过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压力的矩阵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高压高容区、高压低容区、低压高容区和低压低容区等4种类型区,据此提出产业准入与布局调整导向。研究结果可为协调区域产业发展与水环境关系、制定差别化的产业准入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30.
"两型城市"的框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两型城市"内涵研究入手,建立了包括内涵、目标、测度工具、领域和政策体系的"两型城市"研究框架.在内涵研究方面,确定了"两型城市"的实质就是实现与物质消耗脱钩的城市发展,即实现城市发展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走出一条新型的低物质化的城市发展道路.在目标设定方面,通过情景分析,提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适宜目标.在测度工具方面,建立了可以真实反映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脱钩关系的"两型城市"生态效率指标体系,及针对三个关键领域的拓展模型.在领域建设方面,确立城市建设、城市产业、城市消费是实现城市脱钩发展的三个关键领域,建议开展有针对性的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土地空间的脱钩发展、物质循环化与城市生产领域的脱钩发展、消费服务化与城市生活方式的脱钩发展.在对策保障方面,提出依据治理理论创新"两型城市"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