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48篇 |
免费 | 529篇 |
国内免费 | 304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42篇 |
废物处理 | 198篇 |
环保管理 | 270篇 |
综合类 | 4533篇 |
基础理论 | 847篇 |
污染及防治 | 997篇 |
评价与监测 | 351篇 |
社会与环境 | 75篇 |
灾害及防治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179篇 |
2022年 | 297篇 |
2021年 | 335篇 |
2020年 | 321篇 |
2019年 | 320篇 |
2018年 | 316篇 |
2017年 | 267篇 |
2016年 | 374篇 |
2015年 | 321篇 |
2014年 | 320篇 |
2013年 | 492篇 |
2012年 | 396篇 |
2011年 | 425篇 |
2010年 | 314篇 |
2009年 | 296篇 |
2008年 | 271篇 |
2007年 | 310篇 |
2006年 | 283篇 |
2005年 | 214篇 |
2004年 | 183篇 |
2003年 | 218篇 |
2002年 | 165篇 |
2001年 | 151篇 |
2000年 | 119篇 |
1999年 | 93篇 |
1998年 | 75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65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The role of humic substances in chromium sorption onto natural organic matter (pea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o elucidate mechanisms of Cr3+ sorption onto the unaltered solid natural organic matter,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is ion binding from a solution at pH 4.0 onto three selected particle size fractions: 2000–1000 μm, 630–200 μm and 63–20 μm of markedly different HS content and structure, separated by a wet sieving from an overall sample of peat (Brushwood Peat Humus) were carried out. Comparable patterns of COOH groups and CECt confirmed that for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were responsible mainly cations connected with COO− functional groups. It was though found that aliphatic acids in the solid state did not take part in Cr3+ binding, thus the finest studied fraction 63–20 μm of the highest contents of functional groups showed the lowest sorption capacity for Cr3+, while similar patterns of sorbed Cr3+, soluble HS content and base CEC0 indicated that these parameters were directly interrelated. The base ion exchange processes determined by CEC0 (with Ca2+ as a predominant exchangeable cation) appeared to be not the major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Cr3+ sorption. For this metal, strong binding to insoluble large 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pool two- to threefold prevailed over the ion exchange processes. Very low acid desorption indicated generally low mobility of Cr3+-organic compounds. 相似文献
52.
交流电场联合有机物料强化东南景天修复重金属镉污染土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效率低的问题,采用盆栽实验,通过施加多种强度的交流电场(0、0.5、1.0 V·cm−1)和不同种类的有机物料(黄腐酸钾、紫云英),研究了交流电场及其与有机物料联合对重金属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修复重金属镉污染土壤效率的作用。结果表明,交流电场促进了东南景天的生长和对重金属的吸收,以0.5 V·cm−1作用最佳,在电场处理组20 d后东南景天地上部Cd积累量比不施加电场的处理组提高了48.1%。交流电场和有机物料联用可以进一步提升东南景天对土壤镉的累积,施加黄腐酸钾处理组有利于土壤酸可提取态Cd的提高,比对照组提高了16.35%。在交流电场为0.5 V·cm−1条件下,以0.3%施用效果最佳,施加黄腐酸钾和紫云英分别是对照组(施加交流电场,不施加有机物料)的3.65倍和1.73倍。有机物料和交流电场的共同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东南景天镉的积累。 相似文献
53.
M. Fujii N. Shinohara A. Lim T. Otake K. Kumagai Y. Yanagisaw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Oxford, England : 1994)》2003,37(39-40):5495
Phthalate esters are used as plasticizer in many plastics, and 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their toxicity. Phthalate esters are gradually emitted over time, and so it is conceivable that they pose a significant health risk.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emissions of various phthalate esters and to estimate the health risks of these emissions at various temperatures. A passive-type sampler was developed to measure the flux of phthalate esters from the surface of plastic materials. With this sampler, we examined three widely used plastic materials: synthetic leather, wallpaper and vinyl flooring. The observed maximum emissions of diethyl phthalate, dibutyl phthalate, and diethylhexyl phthalate (DEHP) from these materials at 20°C were 0.89, 0.77, and 14 μg m−2 h−1, respectively. Emissions at 80°C were 2.8, 4.5×102, and 1.5×103 μg m−2 h−1,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is temperature dependence is determined primarily by the type of phthalate ester and less so by the type of material. The estimation from the results of temperature dependence indicated the concentration of DEHP in a vehicle left out in the sunshine during the day can exceed the recommended levels of Japan 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 相似文献
54.
垃圾渗滤液是一种高浓度难降解废水,含有大量有毒物质和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可生化性差。Fenton试剂(Fe2++H2O2)能产生活性极强的羟基自由基(·OH),能快速氧化渗滤液中DOM和微量有机物质。本研究采用Fenton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处理条件下,渗滤液COD和TOC去除率分别为65%和42%,其中混凝作用去除的COD和TOC分别为20%和21%。进一步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扫描、SUVA254、E3/E4等指标评价,发现Fenton法可以有效降低渗滤液中的DOM含量,大分子有机物的含量明显减少,而分子量小的有机物含量相对增加,反应体系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量随着反应的进行而降低,腐殖化程度降低。利用GC-MS定性出渗滤液原液中47种有机物,该类有机物在Fenton反应后上清液中未再检出,但5种物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植酮、角鲨烯、麥角甾烷醇和二氢胆固醇)在沉淀的铁泥中检出。研究发现不同pH值、H2O2和Fe2+浓度条件下,残留的COD与DOM、TOC和UV254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2> 0.9)。本研究结果为改进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和探索DOM在Fenton过程中的降解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5.
56.
于2013年9月(非采暖季)、2014年2-3月(采暖季)、2014年5月(风沙季)采集忻州市3个监测点(新城区、开发区和旧城区)的PM2.5样品,分析其中的39种元素、9种水溶性离子及2种碳组分,并对PM2.5的质量浓度进行重构。结果表明,重构后的化学组分分为5类:矿物尘、微量元素、有机物、元素碳和二次粒子,其中矿物尘、二次粒子及有机物是忻州PM2.5的主要组成,分别占到ρ(PM2.5)的24.0%~36.2%、19.2%~32.6%和12.9%~25.7%;化学组成质量分数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风沙季矿物尘质量分数高于采暖季和非采暖季,采暖季有机物质量分数高于其他两季,非采暖季二次粒子质量分数略高于其他两季;化学组分的空间变化显示会展中心站点的二次粒子和矿物尘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其他2个站点。应用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进行来源解析,结果显示忻州市PM2.5的主要来源是扬尘(21%~35%)、二次粒子(25%~26%)和机动车尾气(21%~26%)。 相似文献
57.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土壤具有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的特性。研究了观赏植物广东万年青、白掌、孔雀竹芋和经垃圾渗滤液驯化的污泥对该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单一植物修复时,广东万年青较白掌和孔雀竹芋对土壤污染物具有更强耐性,能在污染土壤中生长良好,对重金属Cd和Pb的富集能力也更强;驯化污泥能明显提高污染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率,并使重金属Cd和Pb稳定态比例分别提高了34.7%和36.6%,降低了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当采用广东万年青和驯化污泥联合修复时,污泥能促进植物的生长,且当污泥添加量为480 mg·kg-1时,联合修复对土壤中Cd、Pb及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较不加污泥的对照提高了51.7%、25.5%和40.2%。 相似文献
58.
利用自行研发的气体扩散系数测试装置,测定了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含氧化合物(酯类、醇类、酮类等)等21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空气中的分子扩散系数。测定结果表明:互为同系物的有机化合物在相同温度下,分子扩散系数随着分子链的增长而减小,与其沸点呈负相关;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有机化合物在相同温度下,有支链的分子扩散系数比没有支链的要大。另外,将实验实测值与FSG方程计算值以及文献值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实测值与计算值,认为大部分分子结构全部为单键并且不含环状结构的有机化合物的实测值与计算值吻合度比较高,但分子结构中含苯环、碳环和烷烃支链的有机化合物,实测值与计算值吻合度不是很高。建议FSG方程进一步考虑分子结构差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9.
有机酸对成都平原镉污染土壤的淋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成都平原某化工厂附近受Cd污染的2种土壤为对象,采用振荡淋洗技术,研究了有机酸在不同浓度、固液比、振荡时间和复合淋洗条件下对重金属Cd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柠檬酸和酒石酸对Cd含量为22.78 mg·kg-1的SLT-01土壤具有更好的去除效果,分别达到73%和62%,而乙酸和草酸的去除能力较低;随着固液比的降低,有机酸对Cd的去除率逐步提高;随着时间的增加,Cd的去除率波动增加;柠檬酸和酒石酸复合淋洗并没有提高Cd的去除率;振荡淋洗前后土壤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综合考虑土壤中Cd的去除效果和成本,选择柠檬酸作为最佳淋洗剂;最佳实验条件:溶液浓度为0.10 mol·L-1,固液比为1∶20,淋洗时间为8 h。 相似文献
60.
采用臭氧-混凝沉淀法去除广西某铅锌矿选矿厂尾矿库外排废水中的有机磷。有机磷主要来源于废水中残留的巯基磷酸盐类浮选药剂苯胺黑药(二苯胺基二硫代磷酸)和丁铵黑药(二丁基二硫代磷酸铵)。实验研究表明:废水中磷的存在形式90%以上为有机磷,钙盐、铁盐和铝盐无法通过混凝沉淀将有机磷去除。研究了臭氧氧化时有机磷转化为无机磷的规律,臭氧氧化可将大部分有机磷转化为无机磷。转化后的无机磷可通过硫酸铝和PAM混凝沉淀去除,尾矿库外排废水中总磷(TP)浓度由1.4~1.7下降至0.2~0.4 mg·L-1,明显低于《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6-2010)中的≤1.0 mg·L-1的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