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8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62篇
安全科学   73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25篇
综合类   561篇
基础理论   236篇
污染及防治   75篇
评价与监测   66篇
社会与环境   174篇
灾害及防治   3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471.
为了研究非稳定状态下生物除磷的特点,采用序批式间歇反应器(SBR),通过不同的进水方式(连续进水和瞬时进水),系统地考察了进水体积、NOX-N、限制曝气等因素对除磷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3±0.5)℃、pH为7.0~8.0时,厌氧搅拌期连续进水的比释磷量(单位质量污泥(以MLSS计)的释磷量(以PO43-P计))比瞬时进水时高出42.11%。在运行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厌氧搅拌期的比释磷量与每周期进水体积无关。相对于连续进水,瞬时进水更有助于促进微生物利用有机底物进行自身的生长。限制曝气对连续进水和瞬时进水的释磷过程都存在明显的影响,在DO小于0.1mg/L的情况下,2者的比释磷量相对非限制曝气时分别降低了57.14%和55.56%。在连续进水时,NOX-N的反硝化结束伴随着释磷速率的突然升高。利用贮存作用并不能每次都成功地抑制丝状菌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472.
采用GIS查询统计与Voronoi图CV值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计算点状目标的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变异系数(CV值)方法来分析点状目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有9个市、县为随机分布,其余市、县为集群分布,但总体上为集群分布。最近邻指数和CV值通过级差变换后,发现其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为负值,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73.
种群空间格局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格局形成的潜在生态过程。本研究以重庆四面山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变量和双变量函数分析了样地中杉木林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种群间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四面山杉木林共调查到乔木65种、灌木31种、草本20种。杉木种群径级结构呈衰退型,表现为以大树为主,中树次之,无小树;腺萼马银花、元江栲、细枝柃等种群径级结构呈增长型,表现为以小树、中树为主,大树次之。(2)在0~25 m尺度内,杉木种群呈随机分布,栲和元江栲呈聚集分布,而腺萼马银花、细枝柃、光叶山矾和长蕊杜鹃等4个种群则在小尺度下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大,呈现出随机分布的趋势。(3)生物学特性以及生境因子的差异导致杉木林主要种群间空间关联差异较大,杉木与元江栲和腺萼马银花种群之间呈负相关,而与光叶山矾、栲和长蕊杜鹃种群呈无相关,因此,在该区杉木纯林的近自然改造上,应优先考虑竞争力强的乡土树种,如长蕊杜鹃、栲、光叶山矾等进行混交。  相似文献   
474.
基于上海市合庆镇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土地利用指数、空间自相关性以及景观格局指数的分析:(1)土地整治带来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2)验证土地整治是否能起到土地集聚的作用;(3)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关系。结果表明,整治后的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明显减少,耕地数量明显增加,并且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土地利用指数同土地整治活动之间存在相关性。使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能够很好地验证土地整治活动对土地产生的集聚效应,并且在5~10m的格网尺度下采用土地利用程度修正模型能很好地反映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局部集聚效应。此外,区域由以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并存转向以农业活动为主,"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结构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475.
为探寻中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借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选择丽江及厦门作为研究对象,基于3个时相的TM/ETM+遥感影像数据,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研究了厦门市和丽江盆地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987~2007年厦门市景观格局演变明显,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从1987年的67.9 km2增加到2007年的284.2 km2,而耕地面积则从1987年的729.0 km2减少到2007年的442.7 km2。1989~2006年丽江盆地建设用地从1989年的1140 km2增加到2006年的25.39 km2,耕地面积从1989年的137.48 km2增加到2000年的154.72 km2,2006年又降到146 km2,先升后降,呈明显波动。两个城市扩展的途径类似:主要通过侵蚀耕地为主要特征。景观格局演变对区域水环境质量影响较大,对旅游业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76.
川东平行岭谷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东平行岭谷地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1986、2000和2007年的Landsat TM影像,辅以10 m分辨率的SPOT影像和野外调查,结合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应指数探讨了平行岭谷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和变化轨迹及其相应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受地形空间分异明显控制;1986~2007年,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是建设用地、水体增加,耕地减少,耕地 耕地 建设用地变化迹线占1986~2007年建设用地变化量的6647%,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以2000年后的耕地转入为主;邻近主城所在地的岭谷条带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增加快于相隔较远的其它各区;总的说来,土地利用效应的增加和强化大于恢复和减少。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可归纳为主城区的通道效应、岭谷区交通线的节点效应和河流廊道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进一步的研究应揭示平行岭谷地区通道驱动效应和低山阻隔效应综合作用下土地利用演变过程和景观生态多样性的维持机制,模拟通道驱动效应与生态安全双重约束下的土地利用优化格局  相似文献   
477.
概括了城市与区域发展关系的6种空间结构模式,分别是:单极中心城市带动的空间结构、点 轴式空间结构带动的空间结构、城乡融合区的空间结构、三维城乡合作带动的空间结构、田园城市带动的空间结构和都市圈带动的空间结构;分析这些模式的适用条件和对城乡一体发展的效应。然后,分析淮安城乡发展的现状空间结构特征,即全市区域空间结构处于极核与点轴并重发展阶段,乡镇人口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导致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低。针对这样的状况,提出淮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思路是:推进由点 轴式结构向网络式结构的尽快转变;在大力建设中心城市的同时,积极建设片区重点中心镇;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机制,以保证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高质量实施  相似文献   
478.
主题公园成功的关键是根据游客的需要为其提供足够的体验,吸引与留住游客并且增加游客的重游率。从体验经济的角度,提出主题公园产品的核心就是体验。分析了主题公园体验的影响因素、类型和体验化设计模式,指出主题公园的体验化设计能力将是主题公园核心竞争力所在,探讨了西安大唐芙蓉园的体验化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479.
辽宁省干线公路网络通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宁省干线公路网络和14个地市、21个主要县市为研究对象,以最短距离原则为基础,选取距离、时间和通达性系数来衡量城市通达性水平的高低;以行车速度为指标,得到不同速度下通达性水平的空间格局;在100km/h的行车速度下,计算一个城市在1h、2h、3h、5h内连接的城市数目,并对通达性水平的特点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5个城市的通达性水平呈现出"同心圈"结构,"核心—外围"模式明显。以沈阳和鞍山为核心,由核心向外围通达性水平逐步降低,且随着行车速度的提高,通达性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通达水平的提高,在未来的几年里辽宁省将逐渐形成5个交通圈,同时实现"一个工作日,全省通达"的目标。  相似文献   
480.
OBTL模式是以明确的目标和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岗位要求的能力和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模式。借鉴OBTL教学模式及其理念,依据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数据处理能力、案例分析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的能力目标,设计相匹配的多种数学实践活动,并构建多元化评估体系,旨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高职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