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8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62篇
安全科学   73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25篇
综合类   561篇
基础理论   236篇
污染及防治   75篇
评价与监测   66篇
社会与环境   174篇
灾害及防治   3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污水再生用于湖泊的补水模式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一种污水分散处理与景观水体修复相结合的城市景观湖泊补水模式,探讨了该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应.结果表明,采用该补水模式,污水回用成本为常规补水工艺的12%~35%.在高温雨季,分散处理系统出水能够直接满足景观湖泊补水要求;而在低温旱季,沿景观湖泊水流方向,湖泊水质迅速从V类变为III类,污染物集中在分散处理系统以及景观湖泊前端(HRT<2d)去除,大部分湖区可作为全身接触性娱乐类景观功能区.  相似文献   
922.
南京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环节. 利用统计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结合实地调研,综合分析评价了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地质灾害、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 农业用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峻,高效生态农业有利于稳定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两面性. 未利用土地对于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针对实际,提出建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提出进行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程度分级研究、加强生态环境研究与监测、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等建议.   相似文献   
923.
呼伦贝尔森林-草原交错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Arc/Info和ERDAS等软件的支持下,以1995,2000和2005年三期呼伦贝尔地区的遥感影像和地形图为基础数据,解译提取了森林-草原交错区景观格局空间分布信息,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选取景观斑块分维数、分离度和景观优势度等指标,分析了该区1995—2005年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同时,利用马尔柯夫链模型对该区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在以人类活动为主的一系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预计到2020年,草地和林地面积减少最多,其中草地面积所占比例将由1995年的41.200%下降到32.529%,主要转变成为耕地和未利用土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占交错区总面积比例将分别达到7.573%和6.132%.   相似文献   
924.
Foraging activity in social insects should be regulated by colony nutritional status and food availability, such that both the emission of, and response to, recruitment signals depend on current conditions. Using fully automati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echnology to follow the foraging activity of tagged bumblebees (Bombus terrestris) during 16,000 foraging bouts, we tested whether the cue provided by stored food (the number of full honeypots) could modulate the response of workers to the recruitment pheromone signal. Artificial foraging pheromones were applied to colonies with varied levels of food reserves. The response to recruitment pheromones was stronger in colonies with low food, resulting in more workers becoming active and more foraging bouts being performed. In addition to previous reports showing that in colonies with low food successful foragers perform more excited runs during which they release recruitment pheromone and inactive workers are more prone to leave the nest following nectar influx,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evolution has shaped a third pathway that modulates bumblebee foraging activity, thus preventing needless energy expenditure and exposure to risk when food stores are already high. This new feedback loop is intriguing since it involves context-dependent response to a signal. It highlights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from both forager-released pheromones (signal) and nutritional status (cue) that occurs within individual workers before making the decision to start foraging. Our results support the emerging view that responses to pheromones may be less hardwired than commonly acknowledged.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925.
我国海域使用动态监测系统(SDMS)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域同土地一样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资源,同时具有国民经济、生态环境、国防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由于我国历史上对海域使用缺乏有效的监测,海域管理者无法准确掌握海域使用的现状与动态,海域管理的科学决策存在很大难度,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论文基于海域使用自身的特点分析,同时参考了相关的监测模式,从技术体系和业务体系两个方面对我国海域使用动态监测系统(Sea area usage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简称SDMS)的构建模式进行了探讨,初步建立了SDMS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926.
通过实地调查与查阅资料相结合,发现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33种外来入侵植物,隶属18科31属,以菊科(7种)最多。入侵等级以低等级为主,入侵生活型主要是多年生草本,原产地以尚不明确为主,引入途径以无意传播占绝对优势。外来入侵植物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功能区都有分布,但差异不明显,实验区有15种、缓冲区有14种、核心区有13种。在不同的植被类型(草坡、灌木林、乔木林)中分布差异明显,分别为20、14、10种。根据重要值和外来入侵植物危害等级计算得出危害系数,鬼针草Bidens pilosa (73. 71)、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55. 76)、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51. 17)较高,但目前,以上3种外来入侵植物在该保护区处于可控阶段,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入侵。  相似文献   
927.
在简要回顾土壤环境质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壤环境质量改进的必要性,指出目前缺乏系统性的土壤环境质量管理方法论。借助六西格玛管理的DMAIC模式,探讨了其在土壤环境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提出该方法可以为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进提供科学方法论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28.
蒋柱武  谢丽 《环境工程学报》2014,8(6):2402-2406
通过流态实验,分析了EGSB反应器在高温条件下处理酒精废水的流态特征,考察了EGSB产沼气转化和基质降解能力。结果表明,EGSB的死区容积仅为4.47%,CSTR的串联数N为2.42,离散数D为0.286,反应器流态趋近于完全混合式。反应器运行第3~66天和第202~275天2个时间段标准状态下的沼气转化率分别为0.213 m3/kg COD和0.315 m3/kg COD,均低于理论沼气转化率。生物降解动力学分析表明,EGSB在高温条件下对基质的降解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929.
长江中游城市群森林公园空间分布格局及可达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及其可达性进行综合分析,并对不同等级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森林公园在空间上表现为聚集分布,且具有"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格局,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的分布模式分别为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2)长江中游城市群森林公园的空间可达性较好,区域内平均可达性时间为38.84 min,且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省级森林公园的可达性要优于国家级森林公园。(3)基于县级单元的整体可达性在空间上呈聚集格局,森林公园可达性的热点区域分布自东向西表现为热点区、次热区、次冷区和冷点区,省级森林公园可达性与之表现出较强的相似,而国家级森林公园可达性的热点区域分布相对随机。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森林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30.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专利申请总量为主要指标,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和马尔可夫链方法,从时间、空间和地理临近性视角来分析2000~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呈现由高度集中向渐进式分散,由核心城市向外围城市缓慢扩散的演变趋势,出现高水平和低水平趋同俱乐部强化锁定,中低水平趋同俱乐部局部变动的趋势。(2)城市群城市创新类型发生空间转移与城市创新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城市创新发展水平差距越小,发生转移的概率越高;反之,发生转移的概率越低;(3)邻域创新环境影响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的演变,地理临近性在低水平、中低水平城市创新类型表现不明显,而在中高水平城市创新类型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