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3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367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中国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国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应采取降低土地垦殖率,优化产业结构、恢复植被、环境移民、提高人口素质等手段防治石漠化。  相似文献   
122.
满洪敏 《灾害学》2002,17(1):46-51
1995年前后,山东省临沂地区郊棉纺织厂等单位相继出现地面塌陷现象,同时穿过市区一条河流的水田桥附近河水下漏。在初步断定 这些现象由岩溶塌陷引起的前提下,采用了浅层地震勘探、地质雷达探测等技术,有选择地对临沂市西郊五个重点企业进行了岩溶调查。结果表明,在临沂市郊的浅层地表普遍发育着岩溶。岩溶的类型多样,岩溶的主要特征是埋深层,空间尺度小,密度大,从地下水抽取试验看,岩溶贯通性好。针对岩溶自身的特征以及临沂市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提出了减少或避免塌陷灾害的对策。主要是场地稳定性分析和评价,控制抽取岩溶水以及混凝土泥浆灌注,铺设桁架和清、爆、挖、填处理或者回避等。  相似文献   
123.
FunctionalfeaturesoftheecosystemintheprimitivesubtropicalkarstmountainareaandtheirdegradationundertheinfluenceofhumanactivitiesInthepast 50years ,humanactivitieshavebroughtaboutthefollowinggreatchangesintheecosystemofthesubtropicalkarstmountainarea :(1 )Fromthe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MaolanKarstNaturalConservationDistrictinGuizhouandNonggangKarstNaturalConservationDistrictinGuangxi,andtheresearchesonthechangesinthenaturalandgeographicalenvironmentinthekarstmountainareainRenhuaiCity ,Gu…  相似文献   
124.
硫酸参与喀斯特流域(北盘江)风化过程的碳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碳酸盐岩地区,流域侵蚀过程中硫酸是否参与,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流域化学风化速率,以及流域侵蚀对大气CO2的消耗和全球碳循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本工作在前期工作(乌江)的基础上,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河流(北盘江)和支流的水化学特征以及水体溶解无机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证实硫酸参与了该喀斯特流域岩石/土壤化学风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5.
贵州三水库冬季浮游生物分布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揭示喀斯特地区深水水库冬季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于2010年2月对贵州红枫湖、百花湖和阿哈水库进行采样分析。共鉴定出红枫湖、百花湖和阿哈水库的浮游植物分别为66、70、60种,浮游植物丰度范围分别为0.34×106~2.25×106、3.03×106~12.72×106、5.3×106~13.3×106 cells/L,后生浮游动物分别为22、16、24种,丰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1~36.5、7.3~408、27~135 ind/L。Jaccard相似系数显示红枫湖/百花湖(0.381)>百花湖/阿哈水库(0.371)>红枫湖/阿哈水库(0.274)。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3个水库冬季的浮游植物的分布主要受透明度、温度、喜冷中镖水蚤、右突新镖水蚤、pH、舞跃无柄轮虫的影响,后生浮游动物的分布主要受透明度、温度、DO、沼泽颤藻、单角盘星藻具孔变种、TN和颗粒直连藻极狭变种螺旋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6.
晴隆锑矿和煤矿矿集区岩溶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锑是环境中广泛分布、具有慢性毒性和潜在致癌性的典型毒害重金属,是一种新兴的全球性环境污染物。过去对锑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较多,但对岩溶地下水的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较少。选择锑矿和煤矿分布广泛的贵州晴隆县境内龙摆尾地下河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和污染特征进行研究,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值为评价标准对该地区水质予以评价。结果表明:在锑矿未开采情况下,第四系碧痕营组地下水中锑的浓度较高,平均值为1.55μg/L,最高为6.32μg/L;锑、砷的迁移受氧化还原条件的控制;岩溶地下水整体来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但碧痕营组水中锑、锰超标,龙潭组中节理裂隙水存在pH、锰超标情况;而煤矿开采污染的地表水中锰、铁的污染具有普遍性,含量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限值,且超标倍数较大。因此,该研究区岩溶地下水可直接作为饮用水源,而碧痕营组和龙潭组中地下水须做处理后才可饮用。  相似文献   
127.
淮南大通浅覆盖岩溶区塌陷分布及土地利用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质调查、钻探、物探等方法对淮南大通浅覆盖岩溶区岩溶塌陷的分布特征及诱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通浅覆盖岩溶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下伏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之上,以及构造发育区和松散层粉土含量较高区,岩溶塌陷主要受岩石溶蚀程度、强烈地下水动力条件及松散层厚度、成分等控制。结合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及场地具体条件,探讨了大通浅覆盖型岩溶区土地利用的可行性,为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8.
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再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识别易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十分必要。在ArcGIS支持下,选取影响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环境的4个敏感性因子(水土流失、石漠化、酸雨及生境生物多样性)作为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标法,评价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程度及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酸雨敏感性很高,前二者的中度敏感以上区域均占西南喀斯特区域总面积的60%以上,酸雨中度敏感以上区域达50%以上;生境生物多样性敏感性相对较低,不敏感区占西南喀斯特区总面积的40%。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环境综合敏感度极高,中度敏感以上区域占整个研究区总面积的80%以上,不敏感和轻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湘中南、鄂东南、广西中部喀斯特峰林平原区及云南、贵州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区。地质背景、地形及气候是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29.
亚热带喀斯特石漠化土地退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喀斯特石漠化退化土地是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喀斯特石漠化是一种严重的土地退化,石漠化土地退化过程中存在社会经济反馈、动力反馈和生物原反馈等多层次反馈结构。由于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脆弱性,喀斯特石漠化土地具有不同于其它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特征,因而将其归纳为土地退化恢复过程的基岩差异性、退化恢复过程与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关性、退化土地成因的地域差异性、石漠化土地的空间异质性与尺度相关性、恢复过程的土壤—地形决定性、土壤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石漠化土地退化的本质是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下降和丧失,是一种功能性荒漠化。对石漠化土地的特征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有助于石漠化土地分类治理和生态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130.
Abstract: This study used measured diurnal surface‐water cycles to estimate daily evapotranspiration (ET) and seepage for a seasonally flooded sinkhole wetland. Diurnal surface‐water cycles were classified into five categorie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rface‐water body and the surrounding ground‐water system (i.e., recharge/discharge). Only one class of diurnal cycles was found to be suitable for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This subset of diurnal cycles was used to estimate ET and seepage an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ach transfer process to the overall water budget. The method has limited utility for wetlands with erratic hydrologic regimes (e.g., wetlands in urban environments). This is due to violation of the critical assumption that the inflow/outflow rate remains constant throughout the day. For application to surface‐water systems, the method is typically applied with an assumed specific yield of 1.0. This assumption was found to be invalid for application to surface‐water systems with a noncylindrical pond geometry. An overestimation of ET by as much as 60% was found to occur under conditions of low pond stage and high water los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high ET rates that can occur in isolated wetlands due to contrasting roughness and moisture conditions (oasis and clothesline effects). Estimated ET rates ranged from 4.1 to 18.7 mm/day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Despite these large ET rates, seepage (recharge) was found to be the dominant water loss mechanism for the wetl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