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04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97篇
综合类   237篇
基础理论   226篇
污染及防治   88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Knowledge on aquatic macrophyte decomposition has well developed, yet the decomposition and associated biotic factors along a vertical gradient in waters remain less examined. Here, we used Vallianeria natans leaves to investigate the decomposition rate and associated decomposers and microalgae at different vertical depths, by placing V. natans leaves into litterbags (0.5 and 5?mm meshes) and incubating them at the air–water interface (AW), sediment-water (SW) interface, and 10?cm (B10) or 20?cm (B20) burial in sediment over 60 days in a littoral zone of lake. Decomposition rates decreased with increased depths in each mesh size,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and between AW (0.028?d?1), SW (0.022?d?1), B10 (0.014?d?1) and B20 (0.011?d?1) treatments in 0.5?mm litterbags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10 (0.027?d?1) and B20 (0.025?d?1) in 5?mm litterbags. The average contribution of macroinvertebrates to biomass loss was highest in B20 (44.66%), lowest in AW (22.66%) and midst in both SW (25.35%) and B10 (38.78%), and was much less than that of both microbes and microalgae at each location. We show the importance of macroinvertebrates, microbes and microalgae in mediating macrophyte decomposition rate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vertical locations in freshwaters.  相似文献   
82.
西南部分地区麻疯树种子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从西南6个地区采集了麻疯树种子并分析比较了其生物学性状和种子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所有样品的百粒重范围为41.80~71.39g,出仁率60.02%~81.43%,种仁含油率51.76%~57.93%,种子含油率31.07%~47.17%,不饱和脂肪酸含量74.89%~79.68%.其中永胜产麻疯树的种子品质最好,其出仁率为81.43%,种仁含油率57.93%,种子含油率47.17%,不饱和脂肪酸含量79.68%.攀枝花和宁南产麻疯树的种子品质次之.双柏和罗甸麻疯树的种子油酸值为0.81,在所有样品(0.81~9.46)中最低.对麻疯树种子及种子油性质的相关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产地不同,麻疯树种子的生物学性质、种子油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都有一些差异.图2表3参18  相似文献   
83.
研究了滤纸对青蒿丛生芽诱导及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上加铺一层滤纸能够明显促进青蒿丛生芽的诱导,丛生芽诱导率可达到97%.在高效丛生芽诱导体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滤纸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青蒿遗传转化中的应用.优化后的青蒿转化体系,抗性丛生芽诱导率可达到59.7%,其中,12.5%的抗性丛生芽能发育成抗性生根植株,生根植株PCR检测均为阳性.在部分PCR检测阳性植株中检测到了GUS的稳定表达.该优化的转化体系对青蒿素生物合成分子调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图5表1参26  相似文献   
84.
五爪金龙凋落叶腐解物的化感潜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莴苣种子为受体,测试了五爪金龙凋落叶早期腐解物的化感作用,并与其鲜叶及凋落叶的化感潜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凋落叶40d的腐解物、鲜叶及凋落叶的水提取液均具有较强的化感潜力,并表现出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在FW0.1g﹒mL-1高质量浓度下的综合化感抑制强度为凋落叶未能加土壤的腐解物>鲜叶>凋落叶加土壤的腐解物>凋落叶,而在FW0.005g﹒mL-1低质量浓度下的综合化感促进作用是凋落叶>鲜叶>凋落叶加土壤的腐解物>凋落叶未加土壤的腐解物。鲜叶的抑制强度较凋落叶的大,表明叶片在衰老过程中抑制作用减弱。凋落叶未加土壤仅在空气微生物作用下的腐解物抑制作用最强,促进作用最小,而加入土壤后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的腐解物的抑制作用却有所减弱,抑制强度介于鲜叶和凋落叶的之间,促进作用却小于鲜叶和凋落叶,说明凋落叶腐解过程中微生物的参与对化感作用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刁江沿岸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受上游矿山开发的影响,刁江沿岸存在明显的As、Pb、Zn、Cd复合污染带,其污染区与洪水淹没区呈现高度的一致性;水田的犁底层对重金属具有明显的隔断作用,而旱地的淀积层中的重金属质量分数依然很高;上游地带土壤污染呈显性状态,土壤中尾砂沉积现象十分明显,而下游地带的土壤污染呈隐性状态,土壤中尾砂沉积现象不明显;蜈蚣蕨可以作为刁江沿岸土壤污染区的指示植物;土壤中Zn与Cd质量分数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层土壤As与Pb质量分数呈现较好的相关性,而土壤垂直剖面中As与Pb质量分数除个别剖面外,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86.
土壤水分对沙棘成活率及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提高沙棘在滩涂区,半干旱区造林的成活率,对不同土壤水分下沙棘的生理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随土壤含水量降低及处理时间的延长,沙棘叶片脯氨酸(Pro)含量升高,POD活性增强,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水淹情况下,沙棘叶片Pro含量明显上升,POD活性增强,可溶性糖含量升高。(2)土壤含水量在15%-30%之间,沙棘苗木成活率最高(100%),生长最好;35%和40%处理下,沙棘苗木成活率较高(66.7%),生长良好;5%,10%处理水平和水淹情况下,沙棘苗木成活率低(33.3%),生长不良,(3)不同处理下,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沙棘叶片的相对电导度增大,沙棘受伤害的程度加剧,且淹水对沙棘的伤害最重。  相似文献   
87.
在低磷(1mg L-1)和适磷水平(10mg L^-1)下,分别以混合培养方式研究了粳稻京系17(Oryza sativa ssp.japonica)(JX17)和粘稻窄叶青8号(Oryza sativa ssp.indica)(ZYQ8)对磷营养的反应。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JX17较ZYQ8吸收更多磷素,干物重也显著增加。相反,ZYQ8则受到更强的磷胁迫,吸磷量和干物重降低,主要是因为JX17具有较高的吸磷速度,单位根长吸磷量大,即根系高亲和力磷酸盐转运蛋白表达强,最大限度地吸收可能利用的磷素,从而改善植株营养状况,同时又有较多的磷被分配到根系,使根第,根表面积和根干重相应提高,进一步增加了其在低磷胁迫条件下的竞争磷营养的优势。图3表2参17  相似文献   
88.
入侵物种三裂叶蟛蜞菊挥发物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江贵波  曾任森 《生态环境》2007,16(3):950-953
对华南地区重要外来入侵物种三裂叶蟛蜞菊挥发物的化感作用进行了研究,以揭示该物种的入侵机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三裂叶蟛蜞菊地上部分的挥发油,提取率为2.58‰(质量比)。以稗草、三叶鬼针草和青葙3种杂草种子为供试对象,用种子萌发法测定了三裂叶蟛蜞菊挥发物的化感作用活性。结果表明:三裂叶蟛蜞菊的茎叶在密闭系统中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稗草、三叶鬼针草和青葙的幼苗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稗草的根长、苗高和鲜质量分别比对照减少49.1%、35.0%和27.3%,三叶鬼针草的分别比对照减少18.8%、20.9%和28.6%,青葙的分别比对照减少62.9%、21.2%和50.0%。水蒸气蒸馏法所得的挥发油对稗草、三叶鬼针草和青葙的幼苗生长也有显著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强。稗草的根长、苗高和鲜质量分别比对照减少88.2%、58.3%和45.5%,三叶鬼针草的根长、苗高和鲜质量分别比对照减少38.6%、34.5%和71.4%,青葙的根长、苗高和鲜质量分别比对照减少83.7%、51.5%和75.0%。结论:三裂叶蟛蜞挥发物具有化感作用,其作用机理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9.
利用盆培实验,对种子分别来源于污染区和非污染区的两个酸模种群在Cu2 胁迫下的抗性和生物蓄积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在Cu2 胁迫下,来源于污染区的酸模种群根长和生物量受到的抑制作用明显地低于非污染区种群。当Cu2 处理浓度≥250μmol·L-1时,污染区种群的抗性指数显著高于非污染区种群(P<0.01)。在Cu2 处理浓度为50、250、500μmol·L-1时,污染区种群地上部分的铜质量分数均显著低于同处理组中的非污染种群(P<0.05)。这些结果表明酸模的污染区种群较非污染区种群对铜有着更强的抗性,并且污染区种群存在限制Cu2 向地上部分运输的机制,而这种限制运输的机制可能对提高铜的抗性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0.
以MS 6-BA2.5mg/L NAA0.2mg/L为初代培养基,以MS 6-BA2.0mg/L NAA0.1mg/L为增殖培养基,1,3MS IBA0.5mg/L为生根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PP333,其结果表明:初代培养基中添加0.5mg/LPP333有利于库拉索芦荟外植体出芽,增殖培养基中添加0.1-0.5mg/LPP333对库拉索芦荟试管苗增殖有效,而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0.5—1.0mg/LPP333有利于生根和移栽,其中以1/3MS IBA0.5mg/L PP3330.5mg/L培养基对库拉索芦荟试管苗生根和移栽有良好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