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04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97篇
综合类   237篇
基础理论   226篇
污染及防治   88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2 毫秒
91.
在低磷(1mg L-1)和适磷水平(10mg L^-1)下,分别以混合培养方式研究了粳稻京系17(Oryza sativa ssp.japonica)(JX17)和粘稻窄叶青8号(Oryza sativa ssp.indica)(ZYQ8)对磷营养的反应。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JX17较ZYQ8吸收更多磷素,干物重也显著增加。相反,ZYQ8则受到更强的磷胁迫,吸磷量和干物重降低,主要是因为JX17具有较高的吸磷速度,单位根长吸磷量大,即根系高亲和力磷酸盐转运蛋白表达强,最大限度地吸收可能利用的磷素,从而改善植株营养状况,同时又有较多的磷被分配到根系,使根第,根表面积和根干重相应提高,进一步增加了其在低磷胁迫条件下的竞争磷营养的优势。图3表2参17  相似文献   
92.
入侵物种三裂叶蟛蜞菊挥发物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江贵波  曾任森 《生态环境》2007,16(3):950-953
对华南地区重要外来入侵物种三裂叶蟛蜞菊挥发物的化感作用进行了研究,以揭示该物种的入侵机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三裂叶蟛蜞菊地上部分的挥发油,提取率为2.58‰(质量比)。以稗草、三叶鬼针草和青葙3种杂草种子为供试对象,用种子萌发法测定了三裂叶蟛蜞菊挥发物的化感作用活性。结果表明:三裂叶蟛蜞菊的茎叶在密闭系统中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稗草、三叶鬼针草和青葙的幼苗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稗草的根长、苗高和鲜质量分别比对照减少49.1%、35.0%和27.3%,三叶鬼针草的分别比对照减少18.8%、20.9%和28.6%,青葙的分别比对照减少62.9%、21.2%和50.0%。水蒸气蒸馏法所得的挥发油对稗草、三叶鬼针草和青葙的幼苗生长也有显著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强。稗草的根长、苗高和鲜质量分别比对照减少88.2%、58.3%和45.5%,三叶鬼针草的根长、苗高和鲜质量分别比对照减少38.6%、34.5%和71.4%,青葙的根长、苗高和鲜质量分别比对照减少83.7%、51.5%和75.0%。结论:三裂叶蟛蜞挥发物具有化感作用,其作用机理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3.
利用盆培实验,对种子分别来源于污染区和非污染区的两个酸模种群在Cu2 胁迫下的抗性和生物蓄积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在Cu2 胁迫下,来源于污染区的酸模种群根长和生物量受到的抑制作用明显地低于非污染区种群。当Cu2 处理浓度≥250μmol·L-1时,污染区种群的抗性指数显著高于非污染区种群(P<0.01)。在Cu2 处理浓度为50、250、500μmol·L-1时,污染区种群地上部分的铜质量分数均显著低于同处理组中的非污染种群(P<0.05)。这些结果表明酸模的污染区种群较非污染区种群对铜有着更强的抗性,并且污染区种群存在限制Cu2 向地上部分运输的机制,而这种限制运输的机制可能对提高铜的抗性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
以MS 6-BA2.5mg/L NAA0.2mg/L为初代培养基,以MS 6-BA2.0mg/L NAA0.1mg/L为增殖培养基,1,3MS IBA0.5mg/L为生根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PP333,其结果表明:初代培养基中添加0.5mg/LPP333有利于库拉索芦荟外植体出芽,增殖培养基中添加0.1-0.5mg/LPP333对库拉索芦荟试管苗增殖有效,而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0.5—1.0mg/LPP333有利于生根和移栽,其中以1/3MS IBA0.5mg/L PP3330.5mg/L培养基对库拉索芦荟试管苗生根和移栽有良好效应.  相似文献   
95.
为了研究常乐稀土多元复合肥对主要农作物--玉米(Zea mays L.)是否产生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效应,采用不同梯度质量浓度的稀土复合肥溶液对玉米进行处理,观察其根尖生长状况,统计分析细胞死亡率、微核率、有丝分裂指数以及对细胞DNA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10mg·L-1以下时,常乐稀土复合肥能够促进玉米根尖的生长,100mg·L-1以上时抑制根尖生长;随着试验浓度的递增,细胞死亡率、微核率、DNA损伤率逐渐上升并具有正相关性,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而有丝分裂指数却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下降.以上结果表明,常乐稀土复合肥对玉米确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效应,其细胞毒性阈值和遗传毒性阈值皆为100mg·L-1.  相似文献   
96.
广州城郊环境梯度下马尾松针叶元素质量分数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工业化迅速发展及人类活动的加剧给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干扰和压力。植物冠层是植物与大气直接进行气体交换的界面,冠层叶组织化学分析已成为评价环境污染对森林树木健康的影响,指示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文章以广州黄埔工业区(丹水坑风景区)、城郊接壤区(华南植物园)和近郊(帽峰山森林公园)这一环境梯度为对象,在各研究点上选定自然生长的、成熟健康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L.)5株,分别采集树冠中部向阳枝条上的当年生(Current,C)和一年生(Current 1,C 1)针叶,然后将每组针叶区分为带叶鞘针叶、去叶鞘针叶和叶鞘3个组分进行样本制备,测定N、Al、Cu、Cd、Pb、Zn、Cr、Ni元素质量分数,旨在探讨利用马尾松针叶不同组分的元素质量分数用于指示城郊梯度环境质量变化的适宜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当年生带叶鞘针叶中Al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当年生去叶鞘针叶(p<0.05),其余元素在当年生和一年生的去叶鞘针叶与带叶鞘的完整针叶间均无显著差异;②Ni在当年生针叶及其叶鞘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其它被测定的金属元素无论在当年生还是一年生针叶中,均表现为叶鞘中的元素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去叶鞘针叶(p<0.05),体现了针叶与叶鞘在形态结构上的差异引起重金属积累的差异;而非金属元素N质量分数则针叶显著高于叶鞘;③一年生针叶中Ni质量分数显著低于当年生针叶,但Al、Pb、Zn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当年生针叶,一年生叶鞘中所有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都显著高于当年生叶鞘,表现出随暴露时间和针叶寿命的延长而持续累积的特征;而营养元素N质量分数在当年生针叶和一年生针叶以及当年生叶鞘和一年生叶鞘间无显著差异;④城乡环境梯度下生长的马尾松为研究环境质量演变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实验室,受人类活动干扰大的城区马尾松一年生针叶的Cd和N质量分数及其叶鞘中的Cu、Cr、Ni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受人为干扰较少的郊区,表明植物组织中元素化学特征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的足迹。在城市环境尤其是重金属污染的监测中,成熟的一年生叶鞘更具指示意义,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97.
通过人工去雄授粉,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3种类型栽培油菜花粉在两地采集的野芥菜柱头上的萌发生长情况,结合杂交后的结实率,探讨了3种类型油菜和野芥菜杂交的亲和性.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与野芥菜的亲和性都非常高,亲和性指数达10.0以上,而白菜型油菜和野芥菜的亲和性较低,亲和指数小于0.2.子一代的适合度研究结果表明,芥菜型油菜向野芥菜杂交一代的适合度没有降低,而甘蓝型及白菜型和野芥菜杂交一代的适合度明显下降,表现在花粉活力降低,结实率极低.上述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和野芥菜的基因转移可能性最小,甘蓝型居中,而芥菜型极易向野芥菜发生基因转移.  相似文献   
98.
水分和氮素供应对菠菜硝酸盐累积和钾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水分和氮素供应对露地秋菠菜的硝酸盐累积和钾、氮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水氮管理措施相比,采用水分平衡法和氮素专家系统进行的水氮供应并没有造成作物减产,但对钾、氮元素的吸收却有明显的影响,同氮素吸收相比,作物对钾素的吸收数量更高;并且作物对钾、氮的吸收比例随氮素供应水平的增加而降低,试验还动态监测了菠菜最新展开叶的叶柄汁液中的硝酸盐和K^ 浓度在一天内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水氮处理的菠菜叶柄汁液的硝酸盐浓度在白天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叶柄汁液中的K^ 浓度和NO3^-/K^ 的浓度比在白天受氮素供应水平的影响很大,供氮量高,K^ 浓度和NO3^-/K^ 浓度比的变化也大,但受灌水量影响不大。图3表2参17。  相似文献   
99.
不同AM真菌对三叶草耐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4个油浓度(0、5000、10000和50000w/mgkg^-1)下接种辽河油田污染土壤中分离出的3种AM真菌(Glomus mosseae,G.geospora,G.constrictum)对三叶草耐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油浓度的增加,侵染率亦增加,10000mgkg^-1时G.geospora和G.constrictum的侵染率分别为67.65%和82.86%;2)从侵染率、地上部生物量和菌根依赖性来看,随着油浓度的增加,最适的AM真菌亦不一样,油浓度为0、5000和10000mgkg^-1时,最适AM真菌分别是G.geospora、G.mosseae和G.constrictum;3)油污染土壤上接种AM真菌能促进植株的地下部和地上部的生长,接菌处理的茎干重比相应的对照增加62.2%-267.1%;4)随着油浓度的增加和植物的生育进程,AM真菌的接种效应在增强。图3表3参14  相似文献   
100.
多环芳烃在水稻植株中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集了天津东丽区幼穗期、蜡熟期和枯熟期的水稻植株样品,研究了多环芳烃在其不同器官中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根中PAH15含量在幼穗期之后不断增加,至枯熟期达到土壤浓度的3倍.茎叶中PAH15含量则从幼穗期到枯熟期呈现逐渐下降的一般趋势,且穗梗含量高于稻茎,第一叶含量高于下叶.水稻籽实成熟期间生物量迅速增加,其增速高于PAH15累积,这样的稀释作用造成表观浓度的下降.水稻地上部分各器官PAH15含量与脂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图5参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