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706篇 |
免费 | 931篇 |
国内免费 | 340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64篇 |
废物处理 | 426篇 |
环保管理 | 4187篇 |
综合类 | 8402篇 |
基础理论 | 1427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1493篇 |
评价与监测 | 1237篇 |
社会与环境 | 809篇 |
灾害及防治 | 19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7篇 |
2023年 | 250篇 |
2022年 | 387篇 |
2021年 | 371篇 |
2020年 | 468篇 |
2019年 | 379篇 |
2018年 | 336篇 |
2017年 | 514篇 |
2016年 | 663篇 |
2015年 | 710篇 |
2014年 | 775篇 |
2013年 | 1010篇 |
2012年 | 1021篇 |
2011年 | 1121篇 |
2010年 | 775篇 |
2009年 | 824篇 |
2008年 | 622篇 |
2007年 | 1024篇 |
2006年 | 963篇 |
2005年 | 754篇 |
2004年 | 674篇 |
2003年 | 682篇 |
2002年 | 600篇 |
2001年 | 487篇 |
2000年 | 471篇 |
1999年 | 394篇 |
1998年 | 289篇 |
1997年 | 272篇 |
1996年 | 250篇 |
1995年 | 209篇 |
1994年 | 194篇 |
1993年 | 171篇 |
1992年 | 126篇 |
1991年 | 97篇 |
1990年 | 79篇 |
1989年 | 82篇 |
1988年 | 72篇 |
1987年 | 69篇 |
1986年 | 44篇 |
1984年 | 47篇 |
1983年 | 56篇 |
1982年 | 58篇 |
1981年 | 72篇 |
1980年 | 79篇 |
1979年 | 73篇 |
1978年 | 50篇 |
1977年 | 47篇 |
1973年 | 45篇 |
1972年 | 38篇 |
1971年 | 5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182.
沸石联合微生物固定化去除微污染水体中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沸石联合经过驯化的活性污泥微生物固定化,通过静态实验.考察了不同粒径沸石及不同组分固定化方法对沸石联合微生物固定化去除氨氮的影响;通过动态实验,考察了沸石联合微生物固定化去除微污染水体中低浓度氨氮的机制.结果表明,活性污泥经过16 d的驯化,氨氮去除率为90%以上;沸石吸附氨氮为快速吸附,粒径<0.5 mm的沸石的吸附容量明显大于其他粒径的沸石;不同组分固定化小球对氨氮的去除效率不同,各组分均有贡献,吸附容量依次为:沸石固定化小球>沸石联合微生物固定化小球>微生物固定化小球;沸石联合微生物固定化去除微污染水体中低浓度氨氮可分为4个阶段,即沸石吸附阶段、吸附饱和及微生物适应阶段、硝化作用明显加强和沸石部分再生阶段、微生物作用良好和沸石进一步再生阶段,最终沸石吸附与生物再生处于良好的动态平衡中,氨氮去除率达到60%左右. 相似文献
183.
以两种新型涂铁改性石英砂(纳米氧化铁改性砂,Nano-OCS;氧化铁改性砂,IOCS)及普通石英砂(RQS)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两种新型改性砂对沉后水腐殖酸及浊度的直接过滤效果,对其反冲洗条件进行优化研究,并对3种滤料的过滤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滤层厚度为45 cm时,最佳滤速为6 m·h-1;3种滤料对腐殖酸和浊度的直接过滤效果依次为:Nano-OCSIOCSRQS,其中两种涂铁砂对腐殖酸的去除率分别为71.70%和61.61%;2Nano-OCS和IOCS滤柱的反冲洗流程分4步,对应的流程及最佳操作条件为:首先,用0.5 mol·L-1NaOH的溶液浸泡,气冲强度13 L·s-1·m-2,气冲时间6 min;然后,用0.075 mol·L-1的NaOH溶液与空气同时反冲洗,NaOH溶液冲洗强度为8 L·s-1·m-2,气冲强度13 L·s-1·m-2,冲洗时间3 min;接着用0.015 mol·L-1的FeCl3溶液与空气同时反冲洗,FeCl3溶液冲洗强度为8 L·s-1·m-2,气冲强度13L·s-1·m-2,冲洗时间2 min;最后,用清水冲洗,冲洗强度8 L·s-1·m-2,冲洗时间4 min.两种涂铁砂反冲洗前后表面形态结构更加复杂、粗糙度增加,对腐殖酸去除率进一步提高.3当滤层厚度由45 cm增加到80 cm时,Nano-OCS对腐殖酸直接过滤的最高去除率由74.6%提高至80.3%,平均去除率由57.9%提高至68.5%. 相似文献
184.
饮用水除砷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饮用水中的砷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介绍了从饮用水中去除砷的各种方法,总结了目前除砷技术存在的不足,指出混凝微滤工艺具有除砷效率高、能耗低、操作简单等优点,应成为今后饮用水除砷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5.
地下水渗流补给-内源释放耦合作用下河流水质不确定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流-地下水环境系统的模糊性、不精确性及随机不确定性,采用梯形模糊数描述和表征河流水文、水质及水文地质参数,构建了集成地下水渗流补给与内源释放耦合影响的一维河流水质模糊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就地下水渗流补给与内源释放的可能组合,设置5种情景,分别进行水质模拟,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实例研究表明,对地下水渗流补给与内源释放耦合作用下的河流水质衰减变化规律,梯形模糊数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86.
外源水溶性氟在茶园土壤中赋存形态的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盆栽实验和化学连续提取法,研究了外源添加水溶性氟在茶园土壤中的赋存形态转化及不同赋存形态氟对茶树氟富集的贡献.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中本底各赋存形态氟含量随时间的变异很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外源水溶性氟进入土壤后迅速向各个形态转化,10 mg·kg-1氟处理下,水溶性氟含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有机束缚态氟和铁锰结合态氟含量随着处理时间呈下降的趋势,可交换态氟含量处理前后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残余态氟含量则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200mg·kg-1氟处理下,水溶性氟、铁锰结合态氟和有机束缚态氟含量随着处理时间呈下降的趋势,可交换态氟含量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处理前后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残余态氟含量则为上升的趋势,与10 mg·kg-1氟处理表现有差异.0~10 mg·kg-1氟处理内,茶树根、茎和叶中总氟含量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在10~100 mg·kg-1氟处理内,则变化不显著(P>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茶园土壤中不同氟形态对茶树根、茎和叶中水溶性氟和总氟的积累贡献有差异,叶片总氟含量与土壤中水溶性氟、铁锰结合态氟、有机束缚态氟和残渣态氟含量有显著的回归关系(P<0.05),而叶片水溶性氟含量与土壤各赋存形态氟含量没有显著的回归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87.
188.
镁改性芦苇生物炭控磷效果及其对水体修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将收割的芦苇制成生物炭,投加到底泥中以控制内源磷释放,是一种将芦苇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将芦苇通过氯化镁浸渍改性,分别在300、 450和600℃条件下高温裂解,制得3种镁改性芦苇生物炭,通过等温吸附实验分析3种炭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选择了对磷酸盐吸附效果较好的生物炭MBC-450作为研究材料.以某校园河道底泥和上覆水为研究对象,探讨镁改性芦苇生物炭在不同投加方式(混合和覆盖)下对上覆水磷酸盐的吸附作用及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混合和覆盖投加可有效降低上覆水DIP浓度,与对照组相比磷累积吸附量分别提高了17.3%和11.7%;混合投加对间隙水磷的控制效果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间隙水DIP从0~2 cm至4~6 cm分别降低了14.7%、 18.9%和35.36%,而覆盖投加对应分别降低了33.3%、-28.2%和12.9%.与对照组相比,生物炭混合和覆盖分别导致0~2 cm和2~4 cm底泥中NH4Cl-P占TP的比例分别升高了15%、 15%(混合)和12%、 2%(覆盖),而BD-P占TP的比例分别降低了7%、 9%(混合)和6%、 3%(覆盖),Al-... 相似文献
189.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