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4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24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447篇
综合类   242篇
基础理论   73篇
环境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75篇
灾害及防治   3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5 毫秒
11.
徐秉声  林翎  黄进 《环境工程》2017,35(7):180-184
采用系统论及系统工程方法论,结合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标准制定情况,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支撑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标准体系。标准体系包含4个子体系及22个专业领域,体系的建立可为形成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相关的共性技术、管理与服务标准提供理论参考。通过标准梳理工作,确定未来迫切需要制定一整套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绩效评价的相关标准。该研究成果能够强化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效果,完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体制,对规范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技术与服务市场化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汽车和轮胎行业的迅速发展,由此产生的废旧轮胎也逐年增加。废旧轮胎再利用技术既可解决橡胶资源短缺问题,又能消除黑色污染,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在推广这一技术的同时,应注意其伴生的环境污染。再利用生产主要分为清洗、打磨、粘中垫胶、粘预硫化胎面、低温硫化等步骤。此过程将产生粉尘、非甲烷总烃废气、橡胶颗粒以及清洗废水等污染物。应对这些污染物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使其满足达标排放和无害化的要求,以达到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India occupies 2.4% of the world’s geographical area with a large percentage of its land under agriculture. About 228 Million hectares (Mha) of its geographical area (nearly 69%) fall within the dryland (arid, semi-arid and dry sub-humid) region. Of the total cultivated area of 142 Mha, major part of agriculture in the country is rainfed, extending to over 97 Mha and constituting nearly 68% of the net cultivated area, therefore making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vulnerable and exposed to the vagaries of weather conditions. Climate change adds to this dimension of stress. A strong need is felt for targeting programmes in these areas that address issues related to employing suitabl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seeks to examine the case for watershed development as an adaptive strategy. An examination of the possibility of fortifying the existing programme with a view to adapting to expected changes in climate in future is undertaken. Also, the possibility of watershed development integrating into a suitable mitigation strategy for the country is assessed.
Preety M. BhandariEmail: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采用NaOH熔融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NH4OAc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皇甫川流域五分地沟试验区不同植被治理措施下土壤的全K和速效K含量,对测定结果的分析表明:①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中全K含量的大小次序是:人工草地〉农田〉人工灌木〉退化草地〉次生草地〉人工林地〉百里香草原,土壤中速效K含量的大小次序是:人工林地〉百里香草原〉人工灌木〉退化草地〉农田〉次生草地〉人工草地。②不同治理方式对土壤钾含量提高的差异明显,灌草类植被对土壤钾的提高效果较好,杨树林对土壤钾的恢复效果稍差。  相似文献   
16.
宁夏灵武市庙梁子沟流域把沙漠化治理与经济产业开发相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外围草方格固沙,四周乔木林防风,核心发展经济产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五位一体"的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和"水保搭台、政府导演、各部门协助、全社会参与同唱一台戏"的运行管理模式,在宁夏风沙区及周边同类型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开发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为弥补传统基层应急管理模式的短板,解决信息壁垒、协调困难、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从复合性视角出发,阐述复合治理理论内涵,探讨复合治理与应急管理在主体、思维、过程、空间、目标上的契合性,并进一步分析基层应急管理的现实背景和困境,进而构建基于复合治理理论的基层应急管理模式,阐明模式基本结构和工作流程,最终提出理念树立、平台搭建、机制保障、队伍建设、制度安排、文化营造、技术支撑方面的优化路径。结果表明:复合治理理论的应用可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相似文献   
18.
孟庆峰 《环境与发展》2020,(2):26-26,28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当前的河湖水环境现状,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主要问题包括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河湖面积严重萎缩,河湖水的功能逐渐退化;难以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污染量加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我国河湖水环境的管理以及治理模式,进一步落实了保护河湖水环境工作,加强水资源周围生态环境的文明建设,实现河湖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出发,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针对当前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提出了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坚持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保责任等四个重点方向,提出了生态文明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改革创新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法治能力、科学精准治理能力、基础保障能力、市场化治理能力、公众参与能力等七大关键领域,这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20.
Maren Aase 《Disasters》2020,44(4):666-686
Ideal notions of efficient aid are challenged continuously by realities on the ground in the wake of major disasters, such as dire needs, limited resources, and opportunism.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how ‘relief lists’ can be productive entry points for a systematic inquiry into the pervasive politics of disaster assistance. Through an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data collected during the five years after Cyclone Sidr struck Bangladesh on 15 November 2007, it examines how relief lists featured in both physical and phantom forms and then developed beyond their transparency-making aims, becoming elevated sites of struggle for post-disaster resources. Three list processes, selected to indicate the temporal, material,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relief encounters, are assessed in depth. Although recipients of cyclone relief appreciated its value, the paper argues that list politics also stimulated structures of vulnerability, including inequality. Gradually, relief, as governed after Sidr, also served to restore the differential vulnerability of the country's coastal po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