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35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64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292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76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31.
低温下ABR酸化反应器的运行效果及微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低温对四格室ABR酸化反应器性能的影响.在水力停留时间3 h,进水COD浓度230~300 mg/L,TP浓度1.59~1.93 mg/L,NH4-N浓度23~28 mg/L,进水温度8~15 ℃,酸化出水温度3~9 ℃条件下,溶解性COD最高去除率达56%.沿流程方向反应器前面2个格室的COD净去除量占总去除量的64%,明显高于后面2个格室,去除率也有相似特征.反应器不同格室的挥发性悬浮固体(VSS)浓度也明显不同,前面格室的VSS高于后面格室.造成不同格室COD降解差异的主要原因为生物量不同所致,高生物量对应着高COD去除量和去除率.沿水流方向不同格室中微生物INT脱氢酶活性(DHA)呈递减趋势,前面2个格室的微生物活性明显高于后2个格室.营养物水平不同,微生物活性不同,高营养对应着高活性,高活性对应着高COD去除率.  相似文献   
432.
采用混凝-催化氧化-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分散染料废水.比较分析了O_3、UV/TiO_2/O_3,UV/O_3/H_2O_23种高级氧化法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UV/TiO_2/O_3对废水COD和色度有较高的去除率.可明显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废水的BOD_5/COD由0.05~0.07升高至0.42~0.46.在混凝沉淀单元HRT为1.5 h.催化氧化单元(UV/TiO_2/O_3)HRT为3.0 h,水解酸化HRT为10.0 h,生物接触氧化HRT为10.0 h的最佳条件下,该组合工艺对废水COD和色度总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5.0%、99.5%.  相似文献   
433.
研究了采用化学沉淀-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反渗透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最佳条件,在pH=9,n(Mg2+)∶n(NH4+)∶n(PO34-)=1.2∶1∶1.05,搅拌速率170r/min,搅拌时间21 min条件下进行化学沉淀法脱氮,水解酸化反应器内废水停留时间10 h,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内废水停留时间12 h,...  相似文献   
434.
以废水处理产生的含铁盐污泥为研究对象,确定铁盐回收最佳条件,探讨铁盐回收效果及可循环性。结果表明:在酸化法和超声波协同作用下,铁盐回收率和总固体减少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铁盐回收率和总固体减量随pH值降低、超声波功率增加、作用时间延长而提高。温度可以改变污泥的性质,破坏金属多核络合物的结构,25℃以后铁盐回收率和总固体减...  相似文献   
435.
以印染废水为主的城镇废水中含有大量难降解有机物,可生化性较差。为提高该类废水的可生化性,采用HUSB反应器对环太湖城镇的实际混合工业废水进行预处理,通过紫外-可见光光谱、GC-MS等手段对废水中的有机组分在处理前后的变化进行表征,评价了废水可生化性的差异。结果显示,废水B/C值从0.251提升至0.423,废水中部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含有不饱和键的芳香类及环烃化合物含量有所下降,说明该类废水经过HUSB反应器处理后可生化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36.
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对增大进水浓度和增大进水流量过程中,颗粒污泥对丙酸和丁酸冲击负荷变化响应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进水浓度从2 000 mg COD/L提高到5 000 mg COD/L,丙酸去除率骤降,而丁酸降解相对稳定;在保持进水浓度为3 000 mg COD/L的条件下,增大进水流量,负荷从7.5 kg COD/(m3.d)升高到15 kg COD/(m3.d)时,丙酸降解率骤降,丁酸降解率仍然相对稳定。实验结果符合降解热力学理论和传统抑制动力学的未解离挥发性脂肪酸理论,并发现改变反应器运行条件能够加剧未解离酸的抑制作用。同时提出了探讨厌氧过程中丙酸积累导致厌氧反应器运行失败的基础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437.
While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ecosystems display strong responses to elevated nitrogen depositi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ratio between the dominant forms of deposited nitrogen (NHx and NOy) in determining ecosystem response is poorly understood. As large changes in the ratio of oxidised and reduced nitrogen inputs are occurring, this oversight requires attention. One reason for this knowledge gap is that plants experience a different NHx:NOy ratio in soil to that seen in atmospheric deposits because atmospheric inputs are modified by soil transformations, mediated by soil pH. Consequently species of neutral and alkaline habitats are less likely to encounter high NH4+ concentrations than species from acid soils. We suggest that the response of vascular plant species to changing ratios of NHx:NOy deposits will be driven primarily by a combination of soil pH and nitrification rates. Testing this hypothesis requires a combination of experimental and survey work in a range of systems.  相似文献   
438.
439.
根据印染废水的特点和印染废水处理工程实例,从适用性、与其他工艺的衔接、工程造价、运行费用及水解效果等方面对UASB水解酸化反应器和填料式水解酸化反应器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UASB水解酸化反应器在适用性和工程造价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缺陷;但是UASB水解酸化反应器对印染废水中COD、SS和色度去除率能够分别达到50%、73%和75%,明显高于填料式水解酸化反应器;且UASB水解酸化反应器每降解1kgCOD所需电量为(0.23±0.05)kW·h,优于填料式水解酸化反应器。  相似文献   
440.
采用3组构造一致的完全混合流态水解酸化反应器,分别以同等浓度的絮凝污泥、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作为底物污泥,在温度35℃,初始p H=10的反应条件下,研究污泥性质的差异对污泥水解酸化产物及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初沉污泥、剩余污泥相比,絮凝污泥更易水解产酸发酵,至第9天水解产SCOD达到最大值2 713.2 mg/L,第7天酸化产VFAs达到峰值1 392.7 mg/L。3种污泥酸化产VFAs的主要组分均为乙酸和丙酸,但絮凝污泥VFAs组分中乙酸、丙酸这种优势更加明显,其所占比例分别高达48.9%和27.2%。此外,3种污泥水解酸化产碳源的同时均伴随着氮、磷元素的释放,整体而言,絮凝污泥产酸发酵中氮、磷元素的释放量及释放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