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82篇
安全科学   36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195篇
基础理论   293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61.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及消油剂对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表面活性剂对海洋棘皮动物的影响,测定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消油剂对刺参(Stichopus japonicas )幼参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SDBS对刺参幼参的72 h-LC50和96 h-LC50分别为2.50和1.71 mg·L-1;消油剂对刺参幼参的96 h-LC50为7 498.94 mg·L-1。刺参幼参相对于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 )和脊尾白虾仔虾(Palaemon carincauda )对SDBS的敏感性较高,相对于安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annandalei )对SDBS的敏感性则较低,SDBS对刺参幼参的毒性明显大于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消油剂的96 h-LC50 远远大于SDBS和SDS,毒性非常小,但这仅是对刺参幼参而言,大多数研究忽视了消油剂自身对生物体存在的影响,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需要继续开展。  相似文献   
562.
为获得经冷榨脱油后麻疯树油粕最佳的脱毒方法,采用超声提取,运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考察了脱毒温度、脱毒时间、脱毒次数以及脱油后种仁与乙醇料液比对脱毒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最佳的脱毒方法为料液比8:1,40℃,超声3次,每次20 min.该方法处理后麻疯树油粕中佛波酯含量为0.011 mg g-1.脱毒后的麻疯树油粕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显示,小鼠无死亡,体重增长正常,未出现中毒症状,初步表明脱毒方法有效.图2表3参9  相似文献   
563.
为探明氰戊菊酯对鱼类不同生命阶段的毒性效应,以斑马鱼和稀有鮈鲫为测试生物,评价了氰戊菊酯对斑马鱼和稀有鮈鲫不同生命阶段的急性毒性差异。研究发现,氰戊菊酯对斑马鱼和稀有鮈鲫胚胎的96 h-LC50值分别为0.901(0.664~1.22)和0.636(0.233~1.74)mg·L~(-1)。氰戊菊酯对稀有鮈鲫胚胎孵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染毒48 h后,0.188和0.375 mg·L~(-1)氰戊菊酯对稀有鮈鲫胚胎的孵化率分别为88.9%和100%。氰戊菊酯对斑马鱼仔鱼、幼鱼和成鱼的96 h-LC50值分别为0.00340、0.0183、0.00487 mg·L~(-1),氰戊菊酯对稀有鮈鲫仔鱼、幼鱼和成鱼的96 h-LC50值分别为0.0520、0.00277、0.00345 mg·L~(-1)。因此,氰戊菊酯对斑马鱼不同生命阶段的毒性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仔鱼成鱼幼鱼胚胎,氰戊菊酯对稀有鮈鲫胚胎、仔鱼、幼鱼和成鱼的毒性为幼鱼成鱼仔鱼胚胎。试验结果表明,斑马鱼仔鱼对氰戊菊酯的敏感性高于稀有鮈鲫相应的生命阶段,相对于斑马鱼,稀有鮈鲫胚胎、幼鱼以及成鱼对氰戊菊酯的毒性作用更为敏感,说明氰戊菊酯对斑马鱼和稀有鮈鲫不同生命阶段的毒性效应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64.
在环境水体中,可电离有机化合物(IOCs)可解离为分子和离子形态。研究表明,IOCs离子形态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等都与其分子形态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研究IOCs环境行为、毒性效应时不应忽略离子化的影响。在构建IOCs相关预测模型时如何表征离子化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探讨了采用基于形态修正的描述符构建IOCs水生毒性预测模型的可行性。具体而言,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MLR)方法,构建了可预测63种取代酚、取代苯甲酸和取代苯胺等IOCs对大型溞急性毒性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模型。与仅采用分子形态描述符的模型相比,使用基于形态修正描述符的模型决定系数(R2)、去一法交叉验证系数(Q2LOO)、外部验证系数(Q2EXT)等参数从0.622~0.705提高到了0.840~0.875,表明基于形态修正描述符的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优度、稳健性和预测能力。因此,在将来的研究中,可采用基于形态修正的描述符构建IOCs水生毒性效应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565.
卤代肉桂酸类化合物广泛用于医药、化妆品和除草剂等生产制造,随着使用量的增加,其生态环境健康风险逐渐受到关注。为揭示该类化合物的毒性特征,选择14种卤代肉桂酸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它们对羊角月牙藻的急性毒性效应,并应用三维定量构效相关技术(3D-QSAR)探讨化合物分子结构特征对毒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卤代肉桂酸类化合物对羊角月牙藻急性毒性的72 h半数效应浓度(72 h-EC50)值在45.88~83.72 mg·L-1范围内,其中4-氯肉桂酸、4-溴肉桂酸等表现出较高毒性效应。3D-QSAR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立体场、静电场和疏水场特性对其毒性效应影响显著,在苯环结构上引入体积较大、电负性较弱及疏水性较强的取代基,将导致毒性升高。以上结果将为科学评价卤代肉桂酸类化合物潜在环境健康风险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66.
为评价杀菌剂叶菌唑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为试验生物,采用半静态法研究了叶菌唑原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以及生物富集效应。结果表明,95%叶菌唑原药对斑马鱼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96 h-LC_(50))为3.89 mg·L~(-1),选用在3.90×10~(-1)和3. 90×10~(-2)mg·L~(-1)这2个处理浓度下连续暴露8 d,在3. 90×10~(-1)mg·L~(-1)浓度下生物富集系数(BCF)为53.3;在3.90×10~(-2)mg·L~(-1)浓度暴露下生物富集系数(BCF8d)为26.2。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毒性划分标准,叶菌唑原药属于中等富集性农药。研究结果为叶菌唑田间安全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67.
为探讨不同环境条件下三丁基氧化锡(TBTO)对桡足类的毒性效应,通过世代培养30日龄火腿许水蚤(Schmakeria poplesia)的多因素协同作用急性毒性实验,测定了温度、盐度、单胞藻浓度和桡足类密度等环境因素对TBTO毒性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TBTO对火腿许水蚤雌、雄个体的毒性效应无显著差异,96h-LC50值分别为0.41和0.42μg·L-1;随着温度的升高,TBTO毒性效应增强;与盐度25条件相比,盐度15和35条件下火腿许水蚤对TBTO的敏感性相对较高;单胞藻浓度升高导致TBTO对桡足类毒性效应降低;另外,桡足类暴露敏感性还受到其密度的影响。以上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效应产生较大影响,在毒理学研究中应根据实际环境情况设定合理的环境条件,以保证最终生态风险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68.
溴系阻燃剂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溴系阻燃剂(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BFRs)广泛应用于塑料、电子、建筑、纺织等材料和产品中,在多种环境介质中都可以检测到BFRs的存在。目前市场上的溴系阻燃剂主要有3种: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TBBPA)、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和六溴环十二烷(hexa bromocyclododecanes,HBCDs)。近年来,进入环境中的BFRs在数量和种类上迅速增加,由此引发的环境效应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有关BFRs的毒理学研究也成为相关领域的焦点内容。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就BFRs在内分泌干扰效应、肝脏毒性、生殖毒性和神经毒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69.
饮用水有机类消毒副产物毒理学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饮用水消毒技术的改进,有机类消毒副产物(DBPs)的种类日趋多样化,其生物毒性和健康风险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国内外对DBPs毒理学效应的研究成果,结合消毒技术的发展历程,对有机类DBPs进行了系统的分类,针对含碳消毒副产物(C-DBPs)和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中典型的DBPs的毒理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发展趋势,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70.
家用消毒剂大量用于日常生活中,进入水体环境后对水生生物产生潜在危害效应,目前尚缺乏保护水生生物安全的生态效应阈值。本研究以2种典型家用消毒剂(有效成分分别为对氯间二甲苯酚和次氯酸钠,前者命名为消毒剂A、后者为消毒剂B)为研究对象,开展其对8种不同营养级淡水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除底栖动物外,消毒剂B对藻类、溞类和鱼类的急性毒性均高于消毒剂A;我国本土种稀有鮈鲫对2种消毒剂的敏感性高于其他2种鱼类;2种消毒剂对藻类的毒性高低均为近头状伪蹄形藻斜生栅藻蛋白核小球藻;近头状伪蹄形藻对2种消毒剂最敏感。基于上述毒性数据构建了物种敏感分布(SSD)曲线,计算对保护95%的物种不受影响时所对应的污染物浓度(HC5),并结合评估因子法推导出2种消毒剂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值作为急性生态效应阈值,消毒剂A和消毒剂B的PNEC值分别为13.16 mg·L~(-1)(有效成分对氯间二甲苯酚PNEC值为0.33 mg·L~(-1))和0.71 mg·L~(-1)(有效成分次氯酸钠PNEC值为0.01 mg·L~(-1)),消毒剂A对淡水生物的PNEC比消毒剂B大了一个数量级,表明相较于消毒剂B,消毒剂A对水生态环境更为友好。本研究结果可为制订典型家用消毒剂的水质基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