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3篇
  免费   513篇
  国内免费   1816篇
安全科学   677篇
废物处理   263篇
环保管理   236篇
综合类   2544篇
基础理论   779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749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90篇
灾害及防治   6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232篇
  2015年   277篇
  2014年   251篇
  2013年   480篇
  2012年   461篇
  2011年   331篇
  2010年   279篇
  2009年   290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51.
为实现污水处理的深度脱氮除磷及蛋白质源污泥增量,进行了生物吸附/MBR/硫铁自养反硝化组合工艺处理城镇污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吸附池可以快速富集进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COD平均去除率为55.1%,剩余污泥采用厌氧发酵方式处理,用于生产优质碳源.通过组合工艺系统中的硝化、硫自养反硝化及铁屑除磷作用,出水氨氮、总氮和总磷分别达到1、5和0.4 mg·L~(-1)以下.优质碳源投加到MBR工艺段,碳源环境的改善使得污泥增长率从0.17 g VSS/g COD提高至0.49 g VSS/g COD,进水中总氮的同化比例从40%提高至59%.此外,污泥中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也显著增长,增长率分别为18.3%和19.7%.组合工艺在获得高排放标准水质的同时,实现了高蛋白质源污泥的增量,可为污泥资源化利用提供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152.
水热法制备玉米叶基生物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农业废弃物玉米叶和玉米秆为原材料,采用水热法制备生物炭,通过批试验方法考察了接触时间、污染物初始浓度、生物炭投加量、反应体系温度及溶液p H值等因素对2种生物炭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并对吸附规律进行了探讨.吸附动力学拟合结果发现,准二级动力学能更好地拟合吸附过程(R~2=0.9986~0.9999);颗粒内扩散方程拟合结果表明,2种生物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由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2个过程控制.玉米叶基生物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可以通过Freundlich方程来进行拟合(R~2=0.9898),说明吸附在生物炭表面是多分子层吸附过程;而玉米杆基生物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方程(R~2=0.9825),说明吸附在生物炭表面是单分子层吸附过程.与玉米杆基生物炭相比,玉米叶基生物炭具有更好的吸附性能,拟合理论最大吸附量为玉米杆基生物炭的1.25倍.  相似文献   
153.
采用热力学方法及界面吸附理论,对2株膜污染层微生物(Aeromonas veronii M4、Aeromonas caviae N25)与聚丙烯(PP)微滤膜间的界面作用及吸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eromonas veronii M4与PP膜表面均表现出明显的疏水性特征,而Aeromonas caviae N25则呈现亲水性特征,并且A.veronii M4的运动性能也要高于A.caviae N25;另外,2株细菌及PP膜的表面均带有负电荷,表现出明显的电子供体特征,而Lewis酸碱分量U_(mlb)~(AB)则在2株细菌与PP膜的界面作用能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依据XDLVO理论,A.caviae N25及A.veronii M4与PP膜之间的总界面作用能均为负值,表明二者在膜上的吸附是一个主动吸附过程,而A.veronii M4-PP膜之间的界面作用能负值最大,说明A.veronii M4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静态吸附结果则表明,A.veronii M4在PP膜上的吸附量要明显高于A.caviae N25,而2株菌在膜上的吸附行为可由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54.
以三聚磷酸钠作为离子交联剂,合成了一种掺杂聚乙烯醇的壳聚糖小球,采用SEM和FTIR表征了小球的表面性能及官能团分布情况,进一步研究了这种小球对腐殖酸和铜离子的单独吸附行为、连续吸附行为及两者共存状态下的吸附行为,并通过XPS能谱分析了吸附过程的机理.结果表明:在单独吸附过程中,壳聚糖小球与腐殖酸和铜的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静电引力和络合作用;在连续吸附过程中,先吸附了腐殖酸的小球,后续对铜离子的吸附效果变弱;而先吸附了铜离子的小球,后续对腐殖酸的吸附能力变强,说明这种小球在吸附过程中可以被连续使用.而在腐殖酸和铜离子共存的吸附实验中发现,壳聚糖小球除了会吸附溶液中的铜离子和腐殖酸外,还导致它们的聚集沉降.  相似文献   
155.
采用XAD-8大孔吸附树脂对水体和底泥中的有机物进行组分分离,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s)对自然水体和底泥中的疏水酸(腐殖酸、富里酸)、疏水碱、疏水中性物质和亲水物质进行表征和对比.结果表明,水体中有机物含量:亲水物质富里酸腐殖酸疏水碱疏水中性物质,底泥中有机物的含量为:腐殖酸富里酸亲水物质疏水碱疏水中性物质.根据红外、紫外、三维荧光光谱可知底泥中有机物的芳香程度、不饱和程度及分子量大小略高于水体有机物.根据荧光指数(FI)和自生源指标(BIX)可知,底泥和水体的腐殖酸和富里酸主要来源于陆生动植物和土壤有机质,而其余物质主要源于细菌和藻类活动.  相似文献   
156.
苯酚、菲在BS-12/DTAB复配修饰膨润土上吸附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腾  孟昭福  任爽  张洋  刘伟  李文斌  田凯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10):3951-3958
为了探究复配修饰膨润土吸附疏水性不同的污染物的差异,采用阳离子型表面修饰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对两性表面修饰剂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修饰膨润土进行复配修饰,采用批处理法研究复配修饰膨润土总修饰比例对苯酚和菲的等温吸附影响,并对比不同温度、pH值和离子强度条件下供试土样对苯酚和菲吸附量、热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总修饰比例的增大,复配修饰膨润土对苯酚及菲的吸附能力逐渐增强,0~50%CEC修饰比例下,菲的吸附率大于苯酚的吸附率,当修饰比例超出50%CEC后,苯酚的吸附率大于菲的吸附率,总修饰比例超出150%CEC后,膨润土对苯酚的吸附率变化趋于平缓,而对菲的吸附率开始呈下降趋势;随着土样总修饰比例的增大,温度对苯酚及菲吸附量的抑制效果降低;在KNO_3浓度为0.001~0.1 mol·L~(-1)时,苯酚及菲的吸附量均随着KNO_3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pH值的升高,苯酚的吸附量逐渐增大,在pH=7处达到最大,而菲的吸附量则始终呈降低趋势.热力学参数显示,随着总修饰比例的增大,复配修饰土样对苯酚和菲的吸附自发性增强,混乱度增大,当总修饰比例超出150%CEC后,自发性减弱,混乱度下降.  相似文献   
157.
锈蚀钢筋混凝土圆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锈蚀程度的钢筋混凝土圆柱进行低周反复试验,研究了不同轴压比下的钢筋锈蚀率对钢筋混凝土圆柱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延性及耗能能力的影响;给出了试件累积耗能、屈服荷栽、极限荷栽、荷栽最大值和位移延性系数与钢筋锈蚀率和轴压比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钢筋锈蚀率和轴压比的增大,试件的滞回曲线趋于干瘪,骨架曲线下降段变陡,试...  相似文献   
158.
2,4-二氯酚废水处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活性炭吸附法处理2,4-二氯酚废水的工艺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对该废水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此外,还对吸附过程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吸附过程遵循Lagergren一级动力学模型,并得出25℃和35℃时速率常数分别为k298=0.0072min^-1、k308=0.0118min,吸附活化能Ea=38.5kj/mol。  相似文献   
159.
人的差错行为对矿山安全有着极大的影响.对人的差错行为因素进行分析,利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某煤矿工人作业行为安全性的评判,确定该煤矿矿工行为的安全状态,从而及时了解矿工情绪、心理等状态,适时地进行安全培训教育,以保障人员安全作业.  相似文献   
160.
Organic flammable liquids and their mixtures, which possess high risk of combustion and explosion, are widely used as raw materials and solvents in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Lower flammability limits (LF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s to characterize the combustion and explosion hazards of combustible gases and liquid vapors. The LFL of various ternary organic mixtures consist of ketone (acetone and butanone), ester (ethyl acetate) and alcohol (ethanol and isopropanol) were tested at 25 °C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sulted LFL values of the experiment were always lower than those calculated by volume fraction weighting method when the volume fraction of alcohol was less than 20 vol% but more than 10 vol%. The co-existence of alcohol and ethyl acetate had synergistic effect on reducing the LFL values of ternary organic mixtures and thus increased their explosive risk. The mechanism of synergistic effect was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H· and H· radicals produced by the oxidation decomposition of alcohols and esters accelerated the oxidation process of ternary organic mixtures, which led to the decrease of experimental LFL values and thus corresponding increased of their explosive risk. This study would be expected to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designing or choosing safer and more suitable ternary organic mixtures prior to their applications for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