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9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91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298篇
综合类   585篇
基础理论   190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191篇
灾害及防治   6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1.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河流污染的主要来源。三峡库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水资源安全已越来越受到关注。以三峡库区重庆段21个区县为实例,在区县级尺度上,研究了2005-2011年农业面源污染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全氮(TN)、全磷(TP)所导致的水质的变化。并借助地统计学中的空间插值方法,对30个水质监测站点的数据进行插值分析,最后利用内梅罗综合水质指数,通过核算和实测的数据来研究三峡库区重庆段水质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从库区平均水质浓度分析得出,2005、2008、2011年3个时间断面的TN、TP的浓度已经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级标准。2)从核算数据所反映的水质综合指数的时空特征来看,2005、2008、2011年水质综合指数分别为2.48、2.51、2.88,均处于中度污染状态,而2011年甚至逼近严重污染状态。在空间分布上,三峡库区重庆段库中和库区腹地的区县整体的水质状况在下降,而位于库尾的核心都市区水质状况则有所提升。3)从监测数据所反映的水质综合指数的时空特征来看,2005、2008、2011年水质综合指数分别为1.26、1.38、2.14,2005和2008年属于轻污染状态,而2011年则为中度污染状态。在空间分布上,和核算数据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相似的地方。4)通过河流水体断面的监测数据与理论核算数据的对比看出,两者呈现出较好的吻合度。  相似文献   
712.
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活性氮排放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而活性氮排放是造成水体、大气及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安全.通过排放因子法对黄河流域2000、2005、2010年农业生产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Nr)排放量进行核算,探讨其时空变动特征.结果表明:①3个年份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中活性氮排放总量分别为2185.24、2474.03、2239.96 Gg,其中,N2O排放量分别为43.95、49.96、48.63 Gg,NH3排放量分别为615.39、715.08、680.70 Gg,进入到水体的Nr(Nr-wp)排放量分别为1522.01、1704.95、1505.82 Gg,NOx排放量分别为3.89、4.04、4.82 Gg;②Nr-wp、NH3、N2O、NOx排放占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7.23%~69.65%、28.16%~30.39%、2.01%~2.17%、0.16%~0.22%;③黄河流域活性氮年平均排放量最高的省份为河南,达到579.40 Gg,其他省份由高到低依次是陕西、山西、山东、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四川,其中,四川的年均排放量最低为94.41 Gg,呈中下游省份排放大于上游省份的分布态势;活性氮排放年均增长率以内蒙古最高,达4.78%,其他省份由高到低依次为宁夏、甘肃、四川、青海、河南、陕西、山东、山西,其中,山西年均增长率最低为-2.57%,年均增长率分布与年均排放量相反,呈中下游省份低于上游省份的格局;④各省份4种形态活性氮排放量的组成与黄河流域整体相似:山西4种形态活性氮排放量均呈下降趋势,山东NH3、N2O和Nr-wp排放量有所下降,其他省份均呈增长趋势;Nr-wp、NH3年均排放量最大和最小的省份均为河南、四川;N2O、NOx年均排放量最小的省份均为青海,年均排放量最高的省份分别为河南、山西.通过分析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中活性氮排放的时空格局,可为协调黄河流域的人地关系提供科学基础,对黄河流域制定活性氮减排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13.
受地质条件制约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   总被引:60,自引:1,他引:59  
岩溶生态系统是受岩溶环境制约的生态系统。中国西南岩溶石山区岩溶发育的地质历史背景,决定其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NE向的构造隆起带上。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土地面积比例≥30%的岩溶县有292个。岩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脆弱性主要表现在:(1)西南岩溶生态系统中水、土资源的短缺且不协调。水资源以地下水资源为主,且难开发;土壤资源零星分散,土层薄,易流失;(2)现存广西区植被覆盖特征显示,岩溶石山区森林覆盖率明显低于非岩溶区,同时也暗示着岩溶石山区植被的恢复、演化慢于非岩溶区植被;(3)贵州石漠化分布特征表明岩性对岩溶生态环境的制约;(4)脆弱的岩溶生态环境制约着生态系统的人口承载力。贵州省是西南碳酸盐岩集中分布区的中心,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远比邻省的低。广西、湖南、湖北、重庆碳酸盐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块性,其岩溶县的人口密度仅分别为非岩溶县的85.05%、83.03%、46.78%、54.43%,岩溶县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不及非岩溶县。根据岩溶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在西南岩溶生态重建过程中应关注地表植被覆盖率对表层岩溶带水循环的影响、关注土地利用对地下水的影响、关注岩溶地球化学对特色经济植物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14.
In the U.K., the Countryside Act of 1968 represented the first “updating” of the pioneering National Parks and Access to the Countryside Act of 1949. Through the archival material that survives for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Nature Conservancy, the paper commemorates that first quarter-century of post-war adjustment to the needs of farming and wildlife conservation. It does so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documented discussion, both inter-agency and within separate counsels, of whether agricultural improvement grants should be paid for land scheduled as Sites of Special Scientific Interest (SSSIs). The post-war assumptions of both parties were shattered by clashes over the SSSIs of Cavenham Heath (Suffolk) and Waddingham Common (Lincolnshire). Characterized as a “cold” war, there was a point beyond which antipathy served no one's interests. Fully aware of the options available to policy-makers, both parties recognized the Countryside Bill as an opportunity to obtain greater protection for SSSIs without prejudicing the larger notions of guardianship of the rural resource and the importance that continued to be given to the countryside as the farmer's “workshop”.  相似文献   
715.
ABSTRACT This paper reports on research to develop a methodology for estimating agricultural off-site sediment damage costs and includes an empirical estimate of such damages for a watershed. The economics of off-site sediment damage costs are discussed a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cedures developed. A detailed methodology is described for estimating five different types of off-site sediment damage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rural watersheds. The methodology is then applied to a central Illinois watershed and estimates of individual types of damage are made. The estimates are combined into an off-site sediment damage function for the watershed, and the usefulness of the damage function for analyzing off-site sediment damages and achieving a reduction in those cost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716.
ABSTRACT: Twenty‐three stream sites representing a range of forested, agricultural, and urban land uses were sampled in the South Platte River Basin of Colorado from July through September 2002 to characterize water quality during drought conditions. With a few exceptions, dissolved ammonia, Kjeldah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and dissolved orthophosphate concentrations were similar to seasonal historical levels in all land use areas during the drought. At some agricultural sites, decreased dilution of irrigation return flow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some nutrient species, increased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higher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s. At some urban sites, decreased dilution of base flow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effluent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higher dissolved nitrite‐plus‐nitrate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higher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s. Total pesticide concentrations in urban and agricultural areas were not consistently higher or lower during the drought. At most forested sites, decreased dilution of ground water‐derived calcium bicarbonate type base flow likely led to elevated pH and specific‐conductance values. Water temperatures at many of the forested sites also were higher, contributing to lower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drought.  相似文献   
717.
农业旱灾的形成是降水不足或不均与农业生产系统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承灾体脆弱性的高低会起到“放大“或“缩小“灾情的作用,因此降低承灾体的脆弱性是抗灾减灾的主要和有效途径.选择湖南省鼎城区为研究区,通过分析灾前期-灾中期旱灾的形成过程及其与承灾体脆弱性的关系,分别针对轻度干旱和中重度干旱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求和法对水田-水稻农业生产系统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区的承灾体脆弱性分布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脆弱度由高至低排序为西北岗地区、南部低山/丘陵区、中部平原/岗地区、东北湖/平原区,这一分析结果与实际灾情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通过分析脆弱性分布规律和变化原因,发现地形和灌溉分别是影响灾前期和灾中期承灾体脆弱性的最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了具体的减灾防灾建议.  相似文献   
718.
基于农户尺度的农业旱灾成灾风险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雨养和灌溉农业典型区农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成灾风险的概念和评价思路,构建了农户尺度农业旱灾成灾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基于国家农村调查队的统计数据,对典型区农业旱灾成灾风险进行了评价,确定了人均纯收入2500和2750元,以及人均粮食产量200和800kg为几个影响农业旱灾成灾风险变化的临界值.最后,提出了雨养/灌溉农业典型区降低成灾风险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如波动的农牧业政策、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等.  相似文献   
719.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自然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郝慧梅  任志远 《灾害学》2005,20(1):57-60
本文采用近50年的农牧业气象灾害数据资料和近15年的农牧业病虫害及灾情数据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对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农牧业自然灾害的发生特征和平均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近50年本区农业自然灾害有加重趋势;从年际来看,旱灾、病虫鼠害、风灾较稳定频发,水灾、冻灾、火灾年际变率大;旱灾、冻灾、火灾、风灾冬春多发;多种灾害链发等.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条件探究原因,提出了一些防灾减灾的建议.  相似文献   
720.
江西省近年来的农业自然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国勤  钱海燕 《灾害学》2005,20(2):61-65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大量的资料,对近年来江西省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以及农业生物灾害的特点、发生面积及其造成的损失,提出了对这些灾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