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471篇
安全科学   133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48篇
综合类   826篇
基础理论   113篇
污染及防治   103篇
评价与监测   77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采用无短路电流的电极粒子串作为三维电极的填充材料,以更好地揭示其电化学反应特性.研究证实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涉及到两个阶段,80min前氨氮的去除机理主要是与在粒子电极阴极端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发生电氧化反应,80min后少量的中归反应起到协同作用,从而达到更佳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还说明随着槽电压的增大,氨氮去除率不断增大;当电压为25V,pH值为10的情况下得到较大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992.
于2013年春节前后在青岛观测了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数浓度,结合同期天气资料,探讨了雾、霾、降雨、降雪以及烟花爆竹燃放对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数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青岛环境空气中以〈1.0μm细颗粒物为主,对颗粒物总数浓度的贡献超过95%。雾霾天时,颗粒物数浓度明显高于晴天,尤其是细颗粒物数浓度升高显著,霾天时以0.3-1μm颗粒物的数浓度增幅最大,雾天时则以0.5-2.0μm颗粒物的数浓度增幅最大。降雨、降雪对颗粒物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其中对〉2.0μm粗颗粒物的清除作用最为明显。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的燃放对环境空气中〈1.0μm细颗粒物的贡献显著,所造成的颗粒物污染约为不燃放烟花爆竹时的3倍。  相似文献   
993.
刘文娟  郭玉峰  邓文博 《环境科学》2024,45(6):3708-3715
为评估老化作用和粒径等因素对微塑料(MPs)吸附重金属的影响,对紫外光老化作用下3种不同粒径聚苯乙烯(PS:1、50和100 μm)吸附Cu(Ⅱ)的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紫外光老化显著改变了PS的表面形貌和理化性质,1 μm粒径PS的老化程度最强.PS对Cu(Ⅱ)的吸附动力学符合伪二阶动力学模型,而Freundlich模型更好地拟合了PS对Cu(Ⅱ)的等温吸附实验数据,表明PS对Cu(Ⅱ)的吸附过程发生在其非均匀表面,吸附行为为多层吸附;Freundlich模型参数n值均小于1,表明PS对Cu(Ⅱ)的吸附行为为强度较高的物理吸附;不同粒径PS对Cu(Ⅱ)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依次为:1 μm> 50 μm> 100 μm,说明粒径是影响PS吸附污染物的重要因素,而老化作用增强了同一粒径PS对Cu(Ⅱ)的吸附能力.对不同环境条件下PS吸附Cu(Ⅱ)的研究结果表明,PS对Cu(Ⅱ)的吸附能力随环境pH升高而增强,而盐度升高则产生相反的效果,表面络合和电性吸附是PS吸附Cu(Ⅱ)的主要机制.研究可为全面了解环境中MPs对重金属的吸附行为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崩塌体运动的全过程模拟及工程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颗粒流程序,建立颗粒-颗粒之间和颗粒-墙体之间线性接触刚度模型、滑动模型和带滞后阻尼性质的接触模型,对危岩体崩塌各个运动过程进行数值实验,得出一种比较理想的模拟方法和参数选取方法,对于研究含有多种运动形式的危岩体崩塌复合运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合工程实例,模拟危岩体自脱离边坡坡面到运动终止的全过程,并说明模拟方法的有效性,预测危岩崩塌体的滑落距离和任意位置处的速度,为选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95.
Pd/Fe及纳米Pd/Fe对氯酚的脱氯研究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得到了纳米Fe和纳米Pd/Fe(20~100nm),利用制备的纳米催化剂对氯酚进行了催化脱氯研究,并与常规的零价铁和Pd/Fe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反应活性,所制备的纳米Pd/Fe双金属BET比表面积达到12.4m2/g,而商用铁颗粒(<10m)的比表面积只有0.49m2/g;当钯化率为0.0666%,纳米Pd/Fe用量在6g/L时,氯酚脱氯率达到90%以上,在相同的处理效果下,常规Pd/Fe的使用量为纳米Pd/Fe的20倍左右,纳米Pd/Fe催化氯酚的脱氯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996.
2002年3月20日北京特大沙尘暴565个单颗粒物分析结果表明,S和Cl是唯一呈现显著正相关的一对元素.同时含有S和Cl的单颗粒物检出率高达82.5%,其中S和Cl的含量还高于所有颗粒物平均值.同时含有S、Cl和Na的颗粒物检出率为62.0%,其中Na的含量更比所有颗粒物平均值高出1.4倍.PMF因子分析显示NaCl和Na2SO4是北京沙尘暴S和Cl显著相关的那些单颗粒物的主要成分.沙尘暴样品中SO42-和Cl-浓度呈高度线性相关.X射线光电子谱对气溶胶表面结构分析显示,Na和S在沙尘暴颗粒物表面的百分含量比北京非沙尘暴和内蒙古地区气溶胶样品高.这些同时含有S、Cl和Na,且S和Cl显著正相关,Na相对富集的颗粒物多数来自于沙尘暴途中所经过的其表层土成分富含氯化物和硫酸盐的干盐湖盐渍土地区.证明了北京沙尘暴不仅来自于其源头沙漠,沙尘暴所经过的包括干盐湖盐渍土的大范围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表层土也是其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97.
利用2019—2021年合肥市气象参数、颗粒物浓度、颗粒物化学组分、颗粒物散射系数、颗粒物粒径谱等的逐小时观测数据,分析了合肥市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9—2021年,合肥市能见度呈逐年上升的总体特征,并且在季节变化上呈现为夏高冬低,在日变化上呈现为午后最高、夜间最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合肥市能见度与颗粒物浓度、相对湿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程度比与颗粒物浓度的相关程度高15.5%~219.2%。相对湿度是直接影响合肥市能见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温度、风速对能见度的间接影响作用相对较小。能见度与颗粒物特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能见度与水溶性离子的相关程度高于与碳质组分的相关程度;当能见度处于较低水平时,能见度与PM2.5主要组分浓度的相关性明显减弱,相对湿度、超细颗粒物占比、水溶性离子含量和碳质组分含量等因素对能见度的影响逐渐凸显;在较高PM2.5浓度环境条件下,颗粒物散射系数的显著变化是导致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小粒径颗粒物对合肥市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程度相对较高,应优先大幅度降低PM1.0浓度。  相似文献   
998.
杭州市大气颗粒物浓度及组分的粒径分布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于2008年11月及2009年4~5月及10月采集了杭州大气颗粒物样本,测定了杭州市大气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元素碳(EC)/有机碳(OC)、11种水溶性离子、20种元素]的浓度,并研究了其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杭州市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EC和OC的质量浓度、9种离子(SO42-、NO3-、K+、Na+、Cl-、Ca2+、Mg2+、NO2-、F-)浓度的粒径分布均显双峰结构,峰值分别出现在<0.49μm的细粒径段与3.00~7.20 μm的粗粒径段; OC、EC、SO42-、NO3-、NH4+以及主要来自人为源的元素(Cu、Zn、As、Se、Sb、Cd)主要集中在<3.0μm的细颗粒物中;杭州市大气细颗粒物中二次污染严重,细颗粒物主要受工业、交通等人为源影响.  相似文献   
999.
纳米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纳米材料需求量不断增长,纳米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及使用,增加了暴露于超细颗粒物的职业人群数量,且工种复杂多样,尤其在自动化程度低、工人职业卫生防护意识薄弱的作业场所,对接触者有潜在的职业暴露风险.从现场暴露评估策略、检测方法、接触限值以及风险评估手段,综述针对超细颗粒物这一新型职业危害因素的研究进...  相似文献   
1000.
北京郊区农田夏季大气颗粒物质量和离子成分谱分布特征   总被引:25,自引:14,他引:11  
赵鹏  朱彤  梁宝生  胡敏  康凌  宫继成 《环境科学》2006,27(2):193-199
农业活动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了研究北京郊区农田大气颗粒物质量和离子成分的分布,探讨其来源,本研究使用8级串联撞击式采样器MOUDI采集了2004年夏季北京远郊菜地的大气颗粒物样品,测量了0.18~18μm粒径段颗粒物质量和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粒径分布.细粒子的主要离子成分是SO42-、NO3-和NH4+,与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相关,推测主要来自农田释放的NH3与光化学生成的酸性物种的反应.细粒子中的K+可能来自植物的排放和生物质的燃烧.粗粒子中Ca2+、Mg2+、NO3-和SO42-可能主要来自土壤颗粒物通过机械过程进入大气,以及其后酸性物种和土壤颗粒物表面的化学反应.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的化肥和土壤可能是决定农田大气中颗粒物的重要因素,北京远郊菜地对大气颗粒物可能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