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571篇 |
免费 | 2346篇 |
国内免费 | 484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319篇 |
废物处理 | 560篇 |
环保管理 | 4886篇 |
综合类 | 15747篇 |
基础理论 | 2920篇 |
环境理论 | 26篇 |
污染及防治 | 2155篇 |
评价与监测 | 1661篇 |
社会与环境 | 1927篇 |
灾害及防治 | 15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3篇 |
2023年 | 645篇 |
2022年 | 1002篇 |
2021年 | 1204篇 |
2020年 | 1215篇 |
2019年 | 1001篇 |
2018年 | 837篇 |
2017年 | 1162篇 |
2016年 | 1367篇 |
2015年 | 1343篇 |
2014年 | 1458篇 |
2013年 | 1856篇 |
2012年 | 2136篇 |
2011年 | 2420篇 |
2010年 | 1625篇 |
2009年 | 1701篇 |
2008年 | 1323篇 |
2007年 | 1880篇 |
2006年 | 1851篇 |
2005年 | 1547篇 |
2004年 | 1305篇 |
2003年 | 1217篇 |
2002年 | 1040篇 |
2001年 | 883篇 |
2000年 | 773篇 |
1999年 | 748篇 |
1998年 | 516篇 |
1997年 | 445篇 |
1996年 | 345篇 |
1995年 | 301篇 |
1994年 | 266篇 |
1993年 | 243篇 |
1992年 | 169篇 |
1991年 | 117篇 |
1990年 | 81篇 |
1989年 | 63篇 |
1988年 | 69篇 |
1987年 | 40篇 |
1986年 | 28篇 |
1985年 | 35篇 |
1984年 | 35篇 |
1983年 | 31篇 |
1982年 | 38篇 |
1981年 | 32篇 |
1980年 | 35篇 |
1979年 | 35篇 |
1978年 | 19篇 |
1973年 | 17篇 |
1972年 | 24篇 |
1971年 | 3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2013年春夏季莱州湾海水环境要素特征和富营养化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5(春季)、8月(夏季)莱州湾海水环境要素的调查资料,采用富营养化指数、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和灰色聚类分析方法研究环境要素特征和评估海水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无机氮是莱州湾水质的主要污染要素,春夏季的N/P平均值分别为100.76、117.84,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结果表明,春夏季各站位的营养级均只包括ⅣP、ⅥP两类,磷限制为莱州湾的营养盐结构特征;富营养化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E>1站位比例分别为65%、20%;灰色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春季Ⅱ级、Ⅲ级的站位比例分别为95%、5%,夏季Ⅱ、Ⅲ级的站位比例分别为70%、25%,Ⅱ级中的部分站位具有较大潜在富营养化风险。 相似文献
992.
993.
在杭州市现有区域环境噪声手工监测点位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分布,采用系统聚类法对2012年149个点位的数据样本分类、合并,将149个点位优化到26个,并用T检验法验证数据可靠性。优化前后各城区的点位分布比例相差不大,等效声级绝对误差在1.0 d B(A)内,相对误差不超过±5%。经过2013年和2014年数据验证,确定优化后的点位能体现声环境功能区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994.
按照江苏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实施方案,徐州市对大气、水、土壤进行了布点监测,通过分析2007—2011年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得出结论为:徐州市辐射环境整体质量为良好,且相对稳定,在未来几年内,仍将保持良好的状态。 相似文献
995.
“十一五”期间新疆大气降尘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十一五"期间新疆134个大气降尘监测点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十一五"期间,全疆年均降尘量维持在22.2~24.6 t/km2.月,变化幅度小于10%。一年内降尘主要集中在3~6月份,占全年降尘量的51%。在空间分布上,新疆年均降尘量呈现明显的南疆高于北疆的特征,南疆五地、州的总降尘量占全疆总降尘量的70.2%,为新疆降尘的主要集中区。特殊的气象、生态环境是决定新疆大气降尘时空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6.
运用GIS、R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基于乌鲁木齐市2006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对乌鲁木齐市5年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分别从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2个方面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类型进行动态分析。揭示其变化原因和内在规律,为研究区生态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对景观的规划与管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7.
利用白云石石灰去除与回收污泥厌氧消化液中氮和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云石石灰为实验材料去除与回收污泥厌氧消化液中的氮磷,通过小试实验研究不同投药固液比S/L、初始pH值、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及反应时间对去除与回收氮磷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投药固液比S/L为300mg/L,最佳初始pH值范围为8.5~9.5,反应温度为25.0℃,搅拌速度为150 r/min,反应时间为24 h条件下,氨氮(NH+4-N)和磷(PO3-4-P)的去除率分别为37.26%和89.60%。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对沉淀产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分析可知沉淀产物中含有磷酸铵镁(MAP),可实现废水中氮磷经济有效的回收。 相似文献
998.
构建具有不同蚯蚓和植物配置的4个单级蚯蚓生态滤池,依次编号为A(无蚯蚓无植物)、B(有蚯蚓无植物)、C(有蚯蚓栽种芦苇)和D(有蚯蚓栽种水生鸢尾)。通过比较4个滤池在6个月实验期间对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的去除效率,系统分析蚯蚓和植物对滤池去除污染物的影响。实验分2个阶段进行:5月上旬至9月上旬,滤池进水碳氮比恒定为6;9月中旬至11月中旬,滤池每周进水碳氮比交替为3、6、9。研究结果表明,蚯蚓对滤池去除COD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作用强度显著受到进水碳氮比的影响。植物的存在与种类对滤池去除COD效率没有显著影响。蚯蚓和植物对滤池的TN去除效率都没有显著影响。滤池进水的碳氮比是显著影响滤池去除TN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9.
抗铬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r3+、Cr6+,经过长时间驯化,从污染土壤中筛选出2株对Cr具有较高抗性的菌株(A和B),对其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研究了其最佳生长条件及对Cr3+的生物吸附规律。结果表明,菌株A和B分别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米根霉菌(Rhizopus oryzae)。菌株A和B的最适生长pH值均为7,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最佳装液量为80~100 mL(250 mL摇瓶)。在培养时间一定时,随着Cr3+浓度的增加,菌株对Cr3+的吸附率减少,而生物吸附量则逐渐增大;在Cr3+浓度一定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体对Cr3+的吸附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这与生物吸附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Cr3+浓度为100 mg/L时,菌株A和B对Cr3+的吸附率达到最大,分别为51.47%和46.36%。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气质联用分析,并结合自动识别与定量系统(AIQS-DB)考察2种再生水厂采用的深度处理工艺对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以污水为原水的膜生物反应器(MBR)+臭氧氧化+生物活性炭滤池(BAC)工艺用于再生水生产,MBR工艺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起主要作用;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为原水的混凝沉降+浸没式超滤(SMF)/连续微滤(CMF)+部分反渗透(RO)+臭氧氧化工艺用于再生水生产,其SMF和CMF工艺段的膜截留作用均可有效消减有机污染物含量,SMF的效果优于CMF;2种工艺中采用的臭氧技术都能进一步加强部分物质的去除效果。气质联用结合AIQS-DB可用于再生水中污染物的筛查和不同污水再生工艺对微污染物消减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