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16篇
  免费   666篇
  国内免费   1006篇
安全科学   2051篇
废物处理   129篇
环保管理   1195篇
综合类   3609篇
基础理论   806篇
污染及防治   363篇
评价与监测   404篇
社会与环境   572篇
灾害及防治   45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72篇
  2021年   243篇
  2020年   264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268篇
  2016年   306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354篇
  2013年   468篇
  2012年   628篇
  2011年   634篇
  2010年   490篇
  2009年   524篇
  2008年   367篇
  2007年   560篇
  2006年   531篇
  2005年   447篇
  2004年   400篇
  2003年   350篇
  2002年   322篇
  2001年   206篇
  2000年   235篇
  1999年   204篇
  1998年   135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4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铁路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实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结合哈尔滨铁路局实际运营系统 ,基于事故树分析理论 ,探讨了铁路安全预警系统的实现。首先论述了事故树的建立方法和以事故树分析法为基础的铁路安全预警系统的核心算法 ,然后讨论了具体实现的数据结构和事故树编码方法 ,最后简要提出了铁路安全预警系统的系统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922.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意义及生态功能区段的划分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机遇和挑战同在。欧美各国近年大力推行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对第三世界商品质量设置入关的环境门槛。长江产业带作为世界最大的内河产业带和制造业基地,现在世界通行的环境管理认证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的认证,对长江流域产业尤其是外贸出口产业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这种认证制度,一方面对我出口商品设置了新的障碍,另一方面又将环境保护压力直接施加到企业。重视流域生态环境将从政府行为、公民压力扩展到企业行动,由于流域生态环境的负荷愈来愈重,流域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和恢复功能大幅下降,引起了日益严重的流域性生态安全问题。根据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特征、不同的生态功能及存在的主要生态安全问题,将长江流域划性生态安全问题。根据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特征、不同的生态功能及存在的主要生态安全问题,将长江流域划分成以下五个不同的生态功能区段,即长江源地区、金少江段(直门达至宜宾)、长江上游段(宜宾至宜昌)、长江中游段(宜昌至湖口段)、长江下游段(湖口至入海口)。针对不同区段主要的生态安全问题,应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整治措施。为保护与恢复生态功能服务。  相似文献   
923.
火灾后钢筋混凝土损伤程度的灰关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火灾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使得人们不能准确地确定火灾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程度,给评估和加固修复带来很大困难。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关联分析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高温下钢筋混凝土梁的3种影响因素,并确定了各因素间的主次关系,为高温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评估及修复加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24.
县(市)级山地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以庆元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县(市)级山地环境管理信息系统(MEMIS)结构功能的设计、系统的实现和配置。以庆元县为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山地环境稳定性评价和区划的功能,可为山地防灾区划提供新技术。  相似文献   
925.
White P  Cliffe L 《Disasters》2000,24(4):314-342
There is an ongoing debate over the value and pitfalls of the policy and practice of 'linking relief and development' or 'developmental relief' in aid responses to complex political emergencies (CPEs). Driven by concerns about relief creating dependence, sometimes doing harm and failing to address root causes of emergencies despite its high cost, pursuit of both relief and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dominant paradigm among international aid agencies in CPEs as in 'natural' disasters. In CPEs a third objective of 'peace-building' has emerged, along with the logic that development can itself help prevent or resolve conflict and sustain peace. However, this broadening of relief objectives in ongoing CPEs has recently been criticised on a number of counts, central concerns being that it leads to a dilution of commitment to core humanitarian principles and is overly optimistic.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se issues in the light of two of the CPEs studied by the COPE project: Eritrea and Somalia/Somaliland. It is argued that the debate has so far suffered from lack of clarity about what we mean by 'relief', 'development' and, for that matter, 'rehabilitation' and 'peace-building'. The wide spectrum of possible aid outcomes does not divide neatly into these categories. The relief-development divide is not always as clear-cut, technically or politically, as the critics claim. Moreover such distinctions, construct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id programmers, are often of little relevance to the concerns of intended beneficiaries. Second, there has been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context: rather than attempting to generalise within and across CPE cases, a more productive approach would be to examine more closely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forms of aid other than basic life support can fruitfully be pursued. This leads to consideration of collective agency capacity to respond effectively to diverse needs in different and changing circumstances.  相似文献   
926.
本文在对完善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经济刺激制度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建立明确、可交易的水权和水市场制度,制定合理的水资源价格税费制度以及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责任保险制度等几方面提出完善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经济刺激法律制度的具体措施,为我国水资源法制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27.
在学习并借鉴国内有关开发(园)区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选择经济总量、经济效率、基础设施和产业质量4方面共计12个指标评估开发区的发展状况,并在评估的基础上把安徽沿江15个开发区划分为重点拓展型开发区、优化提升类开发区、积极培育类开发区,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开发区分别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28.
欠发达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参阅国内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安徽省六安市为样区,提出了欠发达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原则、指标构成以及评价模式和方法。其中,指标体系共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分类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从居住建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三大系统构建了39个单项指标,依据六安市2005年的调查统计资料,对其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和满意度两方面进行了对比评价,验证结果科学可行,可为同类地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9.
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根据湖北省具体区域特征,通过构建湖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得出湖北省12个地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5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以及区域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数。从总体上看,湖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偏低水平,其中武汉市是唯一具有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但优势地位不明显;其它城市可持续发展5个系统均存在发展不平衡状况,且城市特色不突出。  相似文献   
930.
通过对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运作过程与运转机理的简要阐述,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侧重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尚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以求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