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68篇
安全科学   124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71篇
综合类   237篇
基础理论   45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29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酸雨对水稻不同生育期叶片叶绿体ATP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雨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然而,不同生长阶段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存在差异。以模拟酸雨胁迫水稻(Oryza sativa)(孕穗期、灌浆期),利用植物生理生化方法测定了水稻叶肉细胞叶绿体Mg2+-ATPase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光合磷酸化活性、ATP含量、植株相对生长速率(RGR)和叶片净光合速率(Pn),研究酸雨胁迫下孕穗期、灌浆期水稻叶绿体ATP酶的变化及其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p H=4.5酸雨使孕穗期水稻RGR、Pn、叶片ATP质量比和光合磷酸化活性均显著提高,灌浆期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p H=3.5和p H=2.5酸雨使上述指标均下降,且随酸雨p H值降低,变幅增加。p H=4.5酸雨使孕穗期、灌浆期水稻ATP合酶基因表达量及Mg2+-ATPase活性升高;p H=3.5和p H=2.5的酸雨使孕穗期、灌浆期水稻ATP酶基因表达量减少,造成Mg2+-ATPase活性降低,且随酸雨p H值降低变幅增加。可以认为,酸雨通过影响ATP酶转录水平,改变Mg2+-ATPase活性、光合磷酸化活性和叶片ATP质量比,进而影响Pn,并最终影响植物生长发育。酸雨胁迫对孕穗期水稻生长发育及光合作用有低促高抑的剂量效应,而低强度酸雨对灌浆期水稻影响不明显。与灌浆期相比,孕穗期对酸雨胁迫较敏感,表明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酸雨胁迫响应存在差异,此发现应成为评价酸雨影响植物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32.
基于劳动力健康视角,研究近期公开征求意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三次审议稿)》,为进一步完善提供技术支撑。依据循证决策的原理,针对法律草案的相关内容,梳理研究涉及劳动力人群和职业健康的国内外法律和实践。研究结果表明:保障劳动力健康的有关表述,在法律草案的总则、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人员、健康促进5章仍需要强化,为此提出了14条具体建议和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33.
采用自身对照试验,利用个体噪声剂量系统检测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作业人员在作业期间生产性噪声个体暴露水平(40 h等效声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噪声暴露作业前后血清皮质醇水平,并分析血清皮质醇水平变化与噪声暴露水平和暴露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噪声暴露作业后,全部作业人员血清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p0.05,α=0.05);不同噪声暴露水平作业人员血清皮质醇水平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暴露20 d的作业人员血清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噪声暴露≤20 d者(p0.05)。血清皮质醇水平变化与噪声暴露水平没有显著关联性,而与噪声暴露时间呈明显的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生产性噪声慢性暴露使血清皮质醇水平升高,且暴露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4.
从暴露于污染物蒽的鲤肝脏中提取出芳香烃受体,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最大吸收波长扫描,再通过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纯化鲤体内的芳香烃受体,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受体进行鉴定,最后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探讨芳香烃受体与蒽结合后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提取的芳香烃受体在280 nm处有特征吸收峰,测得质量浓度为27.3 mg/mL.通过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了单一组分的受体蛋白质,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10 kD.测定了芳香烃受体的红外光谱,与蒽结合后其在一定波段的谱峰发生了明显位移,表明污染物配体蒽能与芳香烃受体结合,并对其蛋白二级结构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5.
为了采取合理的瓦斯抽采技术,实现矿井安全高效开采,对朱集矿13-1煤瓦斯基本参数进行了现场和实验室测定,得出了瓦斯含量、瓦斯压力、放散初速度,透气性系数、坚固性系数等参数,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了这些参数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其瓦斯压力、瓦斯含量呈线性增长,瓦斯压力与瓦斯含量都比较大;煤层钻孔瓦斯衰减系数较大,该煤层的透气性系数较小,D、K值小于其临界值,可判断出该煤层为难抽煤层且有突出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6.
毒死蜱在香蕉、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监测香蕉中毒死蜱的残留量,科学、安全地使用毒死蜱防治香蕉上的害虫,确保产品质量,采用气相色谱法及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毒死蜱在香蕉及其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结果表明:在香蕉中,毒死蜱的原始沉积量较高,残留降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关系,推荐剂量和加倍剂量处理的降解动态方程分别为y=1.0724e-014149t和y=1.7840e-0.1468t,半衰期(T1/2)为4.8 d,降解99%所需要的时间(T0.99)为31.4~31.8d;在土壤中,毒死蜱的残留降解动态方程为y=6.4365e-1412t,T1/2为4.9d,T0.99为32.7 d.距第2次施药后60~68d,最终在香蕉与土壤中均未检出毒死蜱残留量(检出限为0.005mg/kg).研究表明,漳州蕉区在香蕉生产上科学、合理地施用毒死蜱,其最终残留符合NY/T 750-2011规定的MRL要求,不会对蕉园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137.
采用富集培养及平板分离方法从成都某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SNUX-1,经形态特征及16S rRNA鉴定该菌株为约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对该菌株絮凝活性分布及在不同生长条件下所产絮凝剂的絮凝率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絮凝剂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所产微生物絮凝剂为胞外产物,显色剂显色结果表明,该絮凝剂不含蛋白质成分,含有糖类成分;在以蔗糖为碳源、培养基初始pH值为8、以氯化铜为助凝剂的条件下培养12 h,该菌株所产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率最高,达96.71%,可作为治理环境污染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38.
药剂费用过高是阻碍磷酸铵镁结晶技术应用的难题之一,通过磷酸铵镁热解产物循环沉氨可降低药剂费用.但湿法热解会生成热稳定性更好的NH4MgPO4·H2O,从而增加了磷酸铵镁热解的能耗.采用干法热解时,由于不引入额外的水分子,可以降低磷酸铵镁的热解温度.同时,在磷酸铰镁热解过程中加入NaOH碱促试剂,可有效促进磷酸铵镁释放NH4+,提高热解产物的沉氨效率,但同时上清液磷酸盐残留量也随NaOH添加量和热解温度提高而增加.热解温度为110℃时,直接热解产物沉氨效率为84%,而NaOH碱促热解产物沉氨率达到87%(NaOH与NH4+物质的量比为1:1),但此时上清液磷酸盐残留质量浓度达到2.3 mg/L,略高于GB 8978-1996《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1.0 mg/L,方便废水的后续处理.  相似文献   
139.
采集了长焰煤粉并提取其中的胶体,用激光粒度仪、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和Zeta电位仪对煤基胶体的特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表征,研究了煤基胶体在石英砂的多孔介质柱中的运移特征及p H值、阳离子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煤基胶体的实测粒径与理论计算粒径基本吻合,煤基胶体表面具有丰富的褶皱和极其丰富的孔隙结构并呈片状,煤基胶体的化学组成以芳香烃为主,在试验范围内,煤基胶体的Zeta电位在-34.0~-21.2 e V,随p H值升高而下降。溶液p H=7时,煤基胶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能力最强,c/c0为0.664,增加p H值或降低p H值,运移能力下降。Ca离子对煤基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离子强度IS(Ca Cl2)由0.001 mmol/L增加到0.1 mmol/L时,胶体悬液c/c0从0.569降至0.129。  相似文献   
140.
防灾减灾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进展概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人类社会是在对自然灾害的不断斗争中得到发展。近代由于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自然灾害的损失也在急剧增加。防灾减灾是减轻灾害损失、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当前灾害监测技术、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灾情评估方法、灾害管理及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已有了不小的进展。本文概括地介绍了这些进展,并指出了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