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21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178篇
基础理论   60篇
污染及防治   67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啶虫脒属于一种新型的氯化烟碱类杀虫剂,被认为是替代有机磷农药的重要品种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环境中的残留备受关注,利用微生物修复异源污染物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高效降解菌D-2(噬染料菌属,Pigmentiphaga sp.)对被啶虫脒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解菌株在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效果要略好于灭菌土壤,在土壤外源添加降解菌2×108 cfu/g,温度20~40℃,弱碱性(pH 7.5)的条件下,该菌株能有效降解土壤中1~200 mg/kg的啶虫脒。啶虫脒施用对土壤种群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可以刺激细菌和真菌的生长,从而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而降解菌的施用可缓解啶虫脒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修复受污染土壤。因此,人工接种降解菌D-2可提高土壤中啶虫脒的降解率,有效降低其在土壤中的残留。  相似文献   
152.
2种填料作为生物膜载体修复微污染河水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BR),在水温为(19.0±1.5)℃,DO≥4.5 mg/L条件下,比较基于2种生物膜填料(竹丝和空心塑料球)上的微生物对微污染河水中高锰酸钾指数(COD Mn)、总氮(TN)和总磷(TP)等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经过4 h的运行,竹丝作为生物膜载体时,COD Mn、TN的去除分别为17.5%~48.8%和49.38%~70.93%,但TP的去除效果不明显;而基于空心塑料球的生物膜对COD Mn的去除率仅为2.4%~42%,对TN和TP去除效果均不明显。通过显微分析发现,基于竹丝填料生物载体上微生物种类、数量明显多于空心塑料球。  相似文献   
153.
城市内河生物修复及其对底泥氮素转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在城市内河底泥有机质与有机氮含量高的特殊环境下进行水体修复的可行性与修复方法进行了探讨.富含高有机氮的城市内河底泥是氮素的重要释放源,采用向水体曝气可以有效地促使总氮与NH3-N的降解,与未曝气相比,10 d后曝气条件下二者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1%和92%;此时再以土著水生植物进行修复可以显著地提高水体修复的效果、稳定性与修复成功率,并使总氮、NH3-N维持在1 ms/L和0.5 ms/L以下.但应避免城市内河有效光辐射的减少对水体修复影响.  相似文献   
154.
污染水体底泥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体底泥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环境问题,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底泥中主要的污染物有重金属、营养元素、难降解有机物.目前底泥的治理方法有原位修复和异位处置,原位修复主要有掩蔽技术、淋洗技术;异位处置主要有卫生填埋、堆肥法、干式热处理;生物修复技术是既可用于原位修复又可用于异位处置的一种方法,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且没有二次污染的优点,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5.
油污土壤堆制处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堆制处理工艺是处理油污土壤的一种强化的生物处理工艺 .通过实验室实验 ,结果表明 :原油降解菌剂投加量 6× 10 12个 (CFU) kg(土壤 )、营养物投加量为使土壤中C∶N∶P =10 0∶2 5∶0 2 5、土壤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的 30 %— 70 %、通风量 14 0mL s为适宜处理条件 ,此时 ,处理 2个月 ,油去除率在 5 0 %以上 .在油污土壤中添加的降解菌和营养物种类、数量完全相同时 ,堆制处理效率明显高于生物耕翻处理效率 ;在相同处理时间内 ,堆制处理时油去除率可比生物耕翻处理时提高 10 %以上 .在处理过程中 ,原油中大部分饱和烃和芳香烃组份被降解  相似文献   
156.
在氯酚污染的土壤中接种氯酚降解菌,研究了受污染土壤的生物强化修复.利用传统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了生物强化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情况.在受氯酚污染的土壤样品中,以氯酚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分离出了多株对氯酚具有较高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部分微生物进行了种属鉴定.土壤中存在的土著的氯酚降解菌可以对低含量的氯酚(100mg·g-1)进行降解;但是当土壤中氯酚含量较高(500 mg·g-1)时,土著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受到限制,这可能是高浓度的氯酚对土著的氯酚降解菌会产生毒性作用.接种外来微生物后,土壤中可以培养的氯酚降解菌的总数从开始的106CFU·g-1增加到108CFU·g-1,并且,在氯酚含量为100 mg·g-1的土壤样品中,微生物数目的增加比在氯酚含量为500 mg·g-1土壤样品中更快.这表明接种的外来微生物可以在土壤中很好地生长繁殖,有效地促进土壤中氯酚的生物降解.接种外来微生物可以减轻土壤中氯酚对土著微生物初期产生的不利影响.土壤中的氯酚可能会改变微生物种群结构.DGGE分析结果表明,在未受氯酚污染和受氯酚污染的土壤样品中,存在一些共同的DNA谱带,但谱带强度有明显的差异.在受污染的土壤中接种外来微生物进行生物强化,可以促进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是生物修复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将在我国受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7.
改进型垂直流湿地应用于城市半封闭河道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城市河道截污、清淤、驳岸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推进,河道半封闭化和湖泊化已成为城市水环境新问题.通过对垂直流湿地的基本结构、布水集水系统、基质、湿地植物等进行改进,将其直接构建于城市半封闭河道中,应用于上海市徐汇区漕溪河富营养水体生态恢复工程.近5个月的运行结果表明,在每隔7~10天间歇性流量300~400m3/次的污水补水进量下,改进型垂直流湿地技术和其它生物修复、生态恢复技术结合,消除水体富营养现象,3~5天内大幅度消减水体CODCr、NH3-N、TP等,而且Chla、藻类数量等指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河道清澈见底.改进型湿地对河水处理效率和系统水力负荷密切相关,水力负荷越高,河道CODCr、NH3-N、TP等消减速度越快.改进型垂直流湿地是城市半封闭河道治理的有效技术措施,根据其运行特点,我们将此工艺定名为复合生态滤床.  相似文献   
158.
城市半封闭河道水体生态恢复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复合生态滤床、底泥生物氧化、水体生物修复和河道生态恢复等技术,对上海漕溪河富营养水体进行治理。结果表明,在每隔7~10d间歇性流量300~400m^3/次的污水补水进量下,通过生物治理,消除了水体富营养和黑臭现象,从每个污水补给周期开始,3~4d后COD、NH3-N、TP除去率分别达到50%、40%和55%以上,水体清澈见底。从2005年3~5月,河道生物多样性逐步增加,先后出现枝角类、桡足类动物和鱼类。表明对于已截污的城市半封闭河道,利用浸没式复合生态滤床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底泥生物氧化、水体增氧、河道生态恢复等措施,进行生物治理,可取得良好治理效果。本研究为城市半封闭河道的治理和养护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9.
Intention, Goal, Scope, Background Aquatic plants have a great potential to function as in situ, on-site biosinks and biofilters of pollutants. They are used for phytoremediation and phytotoxicity studies. Pesticide uptake studies are very important to predict contaminant accumulation, transloc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re are a lot of models which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emergent plants, but there are not any existing models for submerged aquatic plants for assessing pesticide uptake. Objective In this study, uptake of selected pesticides in parrotfeather (Myriophyllum aquaticum) were studied and the results were modeled with the aid of Log Kow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pesticides. At the end, the developed model was compared to other existing models. Methods The test was conducted with parrotfeather as a model plant. The bioassay and cultivation of this plant were examined. Pesticide uptake by roots and shoots was determined using 14C-radiolabeled materials. Results and Discussion The results were fitted with an equation that showe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uptake and lipophilicity of pesticides. The model was compared with other pesticide uptake models developed for other plants. Atrazine and cycloxidim were taken up more by roots than by shoots in comparison to other pesticides used. The total uptake, both in shoots and roots, was lower than for terbutryn and trifluralin. The best appropriate model was developed from the results against the other models seen in the literature. The concentration factors (Root Concentration Factor (RCF) and Submerged Shoot Concentration Factor (SSCF)) increased with a higher Kow of the substances. The Submerged Shoot Concentration Factor (SSCF) revealed a better relationship of the chemicals than did the Root Concentration Factor (RCF). Conclusions In this study, an uptake model was developed for rooted, submerged aquatic plants. Further studies are necessary to develop and compare models with different plants and pesticides. Recommendation and Outlook Such studies as this one may be extended to other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in the aquatic ecosystem and may be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different plants in phytoremediation studies.  相似文献   
160.
生物修复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土壤和地下水生物修复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污染物的可利用性对生物修复速率和生物强化效率有重要影响。生物可利用性是指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微生物或其胞外酶对有机污染物的可接近性,它受土壤理化性质、污染物和微生物性质、污染接触时问等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污染物的介质吸附、多相分配、老化和形成非水相基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吸附、过滤和沉降作用降低了污染物的可利用性。促进土壤中污染物和微生物的解吸附,增强非水相基质的溶解,加速土壤污染物与微生物之间的质量传递,可以增强污染物的可利用性和生物降解的速率。施用表面活性剂和电动力学方法可有效地增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