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21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178篇
基础理论   60篇
污染及防治   67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泥浆体系中吡啶的生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环化合物已造成了土壤、地下水等体系的严重污染,危害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生物修复是解决该类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由实验室培养的活性污泥中分离一株高效降解吡啶的菌株W12,经鉴定为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denitrificans),以W12菌对受吡啶污染的泥浆体系进行生物修复。实验条件下,土壤对吡啶的吸附量很小,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当吡啶初始质量分数为1.65mg·g-1时,投加W12菌能够迅速促进吡啶的生物降解,在灭菌土和自然土中完全降解吡啶的时间分别为12h和18h,说明W12菌在自然土中的降解效果受到土著微生物的竞争影响;此外,对泥浆体系中吡啶降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投菌量是影响吡啶降解速率的关键因素,外加氮源以及土水比均对吡啶降解过程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2.
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细菌修复与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益严重的环境重金属污染引起政府和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以细菌为研究对象的生物修复与检测技术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中一大研究热点.细菌可通过对重金属的吸附富集、氧化还原、成矿沉淀、淋滤、协同植物吸收等作用修复环境重金属污染.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中,细菌为响应重金属的胁迫而产生的种群结构、生物量和生理代谢活性的变化信息可用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检测.本文从细菌对重金属的耐性、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细菌修复和检测等方面综述该领域近10年的研究进展,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亟待开展的研究.参86  相似文献   
163.
安淼  周琪  李晖 《生态环境》2002,11(4):397-400
从污染物特征、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和环境因子三个方面对土壤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评述,重点分析了修复过程中涉及的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机理,并介绍了消除影响的对策和目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4.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生态效应及其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滕应  黄昌勇 《生态环境》2002,11(1):85-89
污染土壤微生物生物修复技术是一项非常有应用前景的环保新技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种群及生化过程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和修复研究进展,较全面的分析了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65.
Soil colum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bacterial growth and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 under denitrifying conditions. The study used a denitrifying microbial consortium isolated from aquifer sediments sampled at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s Hanford site. One-dimensional, packed-column transport studies were conducted under two substrate loading conditions. A detailed numer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measured effluent cell and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profiles. First-order attachment and detachment models described the interphase exchange processes between suspended and attached biomass. In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etachment coefficient values of 0.32 and 0.43 day−1, respectively, were estimated for the high and low nitrate loading conditions (48 and 5 mg l−1 NO3, respectively). Comparison of these values with those calculated from published data for aerobically growing organisms shows that the denitrifying consortium had lower detachment rate coefficients. This suggests that, similar to detachment rates in reactor-grown biofilms, detachment in porous media may increase with microbial growth rate. However, available literature data are not sufficient to confirm a specific analytical model for predicting this growth dependence.  相似文献   
166.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强化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降解是去除环境中多环芳烃(PAHs)的重要途径,通过采取一些强化措施,如使用表面活性剂,添加营养物质和提供共代谢底物等,可显著提高PAHs降解速度和程度,为生物修复技术的成功应用提供前提。在分析中,对近年来国内外在PAH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强化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7.
H_2O_2在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治理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缩短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治理过程的有效途径,采用生物泥浆法,系统地研究了H2O2对土壤中烃类污染物微生物降解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H2O2既可直接氧化一部分烃类污染物,又可为微生物的氧化过程提供充足的电子受体,强化它们对烃类污染物的氧化降解作用,通过添加适量的H2O2,使土样中石油污染物的去除率增加了近3倍  相似文献   
168.
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   总被引:63,自引:5,他引:63  
生物修复在治理多环芳烃污染环境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文中概述了生物修复技术发展的基础-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论述了降解微生物分离、驯化、咱类、降解机制等,探讨了提高多环芳烃降解速率的途径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9.
BTEX在乙醇汽油和传统汽油污染地下水中的衰减行为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燃油储藏罐泄漏造成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BTEX)影响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乙醇对BTEX修复策略的影响成为需要重视的新问题.为揭示乙醇汽油污染地下水中BTEX的衰减行为,本文通过室内两个独立砂槽投注实验和近3年的监测,对比了乙醇汽油和传统汽油中BTEX自然衰减和基于硫酸盐-硝酸盐补充的增强生物修复行为.结果表明,传统汽油BTEX自然衰减较快,乙醇汽油BTEX自然衰减较慢,一级衰减速率常数分别为0.0055~0.0329 d-1和0.0045~0.0124 d-1;苯衰减最快,其次为甲苯.补充硫酸盐和硝酸盐能促进生物修复,单独补充硫酸盐时其利用率为89.7%~92.9%,同时补充硝酸盐时硫酸盐利用被抑制,硝酸盐利用率为79.9%~87.2%.水位波动会促进BTEX溶解和迁移,增大质量通量.乙醇汽油不仅能消耗更多电子受体,使得BTEX衰减被抑制,而且可能会扩大水位波动引起的增溶效应.  相似文献   
170.
百菌清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百菌清具有在土壤中药效稳定、不易分解、代谢周期长、长期大量施加导致土壤严重污染等特点和问题,简要介绍了百菌清的毒性作用机制。总结了降解土壤中百菌清的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的原理及优缺点。重点阐述了生物修复百菌清污染土壤的主要降解菌株及其效果、降解途径以及降解产物及其毒性,分析了土壤性质、微生物种类、温度、土壤含水率等因素对百菌清降解效果的影响。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应为降解中间产物的毒性分析及其进一步的降解与转化问题,而复合菌制剂或多酶复合体系可实现百菌清的彻底降解和无害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