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94篇
安全科学   43篇
废物处理   63篇
环保管理   38篇
综合类   479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147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21.
The presence of humic acid in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has receiv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its adverse effects on the removal of many pollutants in coagulation.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water quality including pH, turbidity, alkalinity, and hardness on the removal of humic acid were investigated in a UV light hybridized coagulation process.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UV light radiation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moval rate of humic acid in coagulation under both neutral and basic conditions, and the variations of the selected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had little adverse effect on the function of UV light. After UV light radiation, the removal rate of the nitro-humic acid (NHA) increased from 20% to 60% in coagulation, and increased further to 75% and 85% for the raw waters with 10.0 NTU kaolin and 100 mg·L-1 hardness,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o NHA, the removal rates of the humic acid extracted from peat coal (PHA) and the humic acid provided by Japan metals and chemicals company (JHA) in coagulation were also improved, both in the range of 80%–90% after undergoing UV light radiation. By changing the radiation location from prior to coagulation to the flocculation process, similar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obtained. The formation of positive charged sites after UV light radiation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primary factor that led to an enhanced removal of the humic acid in coagulation.  相似文献   
122.
以聚合硫酸铁(PFS)为絮凝剂,单宁酸为助凝剂回收污泥溶解液中的磷。研究结果表明:在铁盐投加量为160mg/L,pH为8,单宁酸投加量为10 mg/L条件下,磷酸盐的回收率可达到97.0%。单宁酸促进了混凝沉淀物中磷的释放,表明利用该方法回收磷作为缓释肥的可行性。将沉淀物作为缓释磷肥施用于土壤中能够明显促进黑麦草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3.
介绍混凝沉降实验与实际沉降工艺各自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相似理论的角度出发,指出了玻璃量筒沉降实验和实际沉降工艺存在着几何尺寸、初始条件、运动条件三方面的不相似,较好地解释了两者的沉降速度和沉降效果的差异;并提出今后的混凝沉降实验应该进一步符合相似理论,从而更加合理地模拟实际沉降工艺.  相似文献   
124.
研究了由FeSO4制备聚合硫酸铁过程中,钛对聚铁聚合态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含钛聚合硫酸铁的絮凝性能.应用络合比色法对聚铁中不同水解形态聚铁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并通过沉淀实验考察了不同钛含量对聚铁稳定性的影响;随后,通过出水浊度、TOC、金属离子残余量和出水pH等指标测试,研究了钛对聚合硫酸铁混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的钛含量(<0.025)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聚态聚铁的形成,提高了聚铁絮凝剂的混凝效率;反之,钛含量超过0.025时不仅聚铁的稳定性显著下降,而且处理后出水的钛残留增加,pH降低.  相似文献   
125.
以聚合氯化铝(PAC)和氯化铁(FeCl3)为混凝剂,分析了双酚A(BPA)在1g/L高岭土溶液混凝过程中的特征.并借助循环错流过滤强化污染层累积的方法,评价产生滤饼层的微滤(MF)膜对BPA的截留效果.结果表明:清洁的微滤膜过滤BPA溶液在短时间内达到截留吸附饱和,之后其对BPA的吸附截留作用显著降低;混凝絮体混合液经膜过滤时产生的污染层有利于BPA的去除,且单独混凝对BPA去除率最高的混凝剂投加量下进行膜过滤时的阻力较小.PAC混凝—膜过滤后BPA去除率比单独混凝提高了34.30%;FeCl3混凝—膜过滤后BPA去除率比单独混凝提高了28.38%.初始BPA浓度对混凝-膜过滤去除率有一定影响,BPA浓度为100μg/L时,比BPA浓度为5mg/L时采用2种混凝-微滤膜过滤方式去除率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26.
Fenton试剂对垃圾渗滤液中腐殖酸的去除特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Fenton试剂处理反渗透浓缩渗滤液,通过腐殖酸相对含量(UV254),CODCr,TOC,腐殖酸对CODCr去除的贡献比(α)及氧化/混凝去除率比(φ)等表征手段,比较不同初始pH,H2O2投量〔c(H2O2)〕和Fe2+投量〔c(Fe2+)〕对渗滤液CODCr和UV254的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UV254去除率(48.5%~78.2%)高于CODCr去除率(40.3%~62.5%);腐殖酸对CODCr去除的贡献比(α>0.77)远高于反应前(αWTBZ〗00.61),说明腐殖酸的降解影响和控制着整个体系CODCr的去除. 混凝作用(CODCr coag,UV254 coag)受氧化作用(CODCr oxid,UV254 oxid)的影响并与之拮抗,氧化作用越大混凝作用越小. 当c(H2O2)/c(Fe2+)>2时,氧化作用占优势;当c(H2O2)/c(Fe2+)<1.2时,混凝作用占主导. 当初始pH为4.0,c(H2O2)为240 mmol/L,c(Fe2+)为40 mmol/L,反应时间为2 h时,CODCr和UV254的氧化/混凝去除率比最大(φCODCr8.6,φ <sub>UV2546.0),CODCr,UV254,HA和FA去除率分别达到62.5%,78.2%,95.0%和62.7%.   相似文献   
127.
卢钧  陈泉源 《化工环保》2021,41(2):161-167
采用强化混凝和高级氧化法对制药废水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比较了不同混凝剂、不同氧化方法(包括Na2S2O8氧化、电化学氧化、Fenton/类Fenton氧化)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经聚合硫酸铁与聚丙烯酰胺强化混凝处理后,废水的COD去除率达18.5%;强化混凝与不同氧化方法联用均可使废水脱色至无色,COD去除率达70.1%~92.4%。强化混凝—电化学氧化组合工艺的出水COD为27.1 mg/L,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限值要求,且成本较低,适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28.
冷轧废乳化液是轧钢过程中排放的高浓度难降解废水,治理的关键是破乳技术。主要介绍了混凝工艺、膜分离工艺、电凝聚气浮工艺、Fenton氧化工艺、微电解工艺、微波破乳工艺原理及研究现状,并对每种工艺在乳化液废水破乳中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其中混凝破乳和膜分离破乳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其他技术由于运行管理以及成本的原因应用相对较少,今后破乳技术的发展应该是高效、低成本的新技术开发或者对原有破乳技术进行革新。  相似文献   
129.
阐述滤床熟化的概念及其形成机理,对影响熟化床层的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进水浊度、混凝效果及洗砂量是影响熟化床层的主要因素。由于集成型给水处理设备的表面滤层一直处于熟化状态,而滤层水流方向的深处滤料始终处于清洁状态,砂滤器内始终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滤床运行在熟化后的有效过滤期,因而能够保证较高的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130.
介绍采用混凝技术大规模处理运河污水时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一些生产经验,提出在设施、设备及工艺方面的相应解决办法。强调设备维护、员工技能和管理机制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提出科学地进行设备日常维护的方法。通过小试验,提出对东莞运河水污染治理的一点设想,并解释工程中混凝反应需要足够搅拌力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