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0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42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78篇
环保管理   71篇
综合类   427篇
基础理论   151篇
污染及防治   220篇
评价与监测   54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厌氧菌对化石燃料中有机硫的还原降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硫酸盐还原菌D.desulfuricansM6及模型化合物和原油的脱硫活性。苯并噻吩脱硫率高达96%,硫醇低于10%。一些模型化合物的降解受到正十二烷的抑制,石油重馏分的脱硫率高于原油和轻馏分。在微生物还原降解模式中,与脂肪族含硫化合物相比,芳香含硫化合物中的碳硫键易于受到攻击而降解,某些石油样品的低脱硫率源于样品中硫的赋存形态。介绍了DesulfomicrobiumescambiuK114和Desulfovibriolonggreachill213及其同生群在仅有氮气的环境中对模型物的还原降解。  相似文献   
962.
李磊  黄士林  唐峰华  沈新强 《生态环境》2010,19(7):1715-1719
2006年6月和2007年6月分别在东海近岸海域采集了4种贝类,对不同贝类体内挥发性酚残留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2006年6月调查海域4种贝类体内挥发性酚残留量范围为0.25-0.59mg·kg^-1,褶牡蛎(Crassostrea plicatula)体内残留量最高;2007年6月残留量范围为0.80-1.50mg·kg^-1,紫贻贝(Mytilus edulis)体内残留量最高。在2次采样间4种贝类体内挥发性酚残留量的平均值表现为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褶牡蛎〈紫贻贝。2006年6月调查海域各站点贝类体内挥发性酚残留量范围为ND-0.78mg·kg^-1,平均值为0.31mg·kg^-1;2007年6月残留量范围为0.20-2.22mg·kg^-1,平均值为1.19mg·kg^-1。2次采样间贝类体内挥发性酚在调查海域的分布格局为东海中部〉东海南部〉东海北部。贝类体内挥发性酚残留量主要受自身与外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963.
堆肥复合功能菌剂的优化组合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提高堆肥中难溶性磷的转化及堆料的降解效率,选取课题组前期筛选、驯化的4株耐高温解无机磷菌 (X1,X2,X3和X4)和2株纤维素降解菌 (X5和X6),采用均匀设计对不同配比的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培养,通过对发酵培养后解磷能力的指标分析,优选复合菌配比. 经均匀设计软件及DPS数据处理系统优化的结果表明,最佳的菌剂配比:φ(X1)=13.66%,φ(X2)=11.36%,φ(X3)=11.41%,φ(X4)=13.61%,φ(X5)=10.62%,φ(X6)=39.34%. 回归后的配方所得解磷总量实测平均值(230.12 mg/L)与理论值(228.75 mg/L)基本一致. 将优化的组合菌剂接种到纤维素液体发酵培养基中,培养168 h后CMCase酶活性高达39.76 U.   相似文献   
964.
选择KOK1679和Li(抗蚜)、北京837和北京411(感蚜)等4个小麦品种(系),采用HPLC方法测定了不同生长期或组织中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和阿魏酸3种酚酸化合物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期或组织中,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和阿魏酸的含量在各品种问均有显著的差异,但在小麦植株体内不同组织中的含量并不完全与品种抗感蚜性一致.在3个生长期或组织中,小麦抗蚜品种中的阿魏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感蚜品种;而咖啡酸在苗期组织和旗叶中以及对羟基苯甲酸在穗部,小麦抗蚜和感蚜品种中的含量恰恰与阿魏酸含量相反.由此可见,阿魏酸在不同生长期或组织中的含量高低符合小麦品种抗蚜和感蚜特性,因此可能与小麦对蚜虫的抗性密切相关.同时,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和阿魏酸的含量在小麦各品种中随不同生长期或组织而变化.除KOK1679品种中的对羟基苯甲酸外,在其他各品种中,不同生长期或组织中的3种化合物含量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图2表1参21  相似文献   
965.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9(34)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进行温室盆栽试验,观测Cd、Zn、Pb复合污染条件下,硅(Si)对黑麦草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以及保护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Cd使黑麦草根系发育受阻导致生物量下降,中等水平的Zn和Pb有利于黑麦草生物量的积累;Cd、Zn、Pb复合污染造成黑麦草叶绿体结构的破坏,使叶绿素含量减少;低水平的Cd、Zn、Pb复合污染对黑麦草CAT和POD活性起到激发作用,但随着添加水平提高,两种酶活性受到抑制.Si可以促进黑麦草根系生物量的增加,有利于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保证地上部分的养分供给,使叶片生物量增加;硅化细胞的形成有利于黑麦草叶片对光能的吸收利用,Si也使叶绿素含量增加;Si对CAT和POD有显著激活作用,从而减轻重金属复合污染对黑麦草产生的伤害.  相似文献   
966.
甲磺隆结合残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甲磺隆结合残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将黄粉土(水稻土)经甲磺隆结合残留处理98天,检测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结果表明,甲磺隆结合残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仅与甲磺隆结合残留处理浓度和培养时间有关,同时还与土壤酶种类有关.培养前期(第14天前),甲磺隆结合残留对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影响则表现为低浓度时激活,高浓度时抑制;培养后期(第14天后),甲磺隆结合残留对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具有激活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0.050~0.281mg·kg-1)对土壤蔗糖酶也具有一定激活作用;就土壤酶而言,在污染早期,土壤过氧化氢酶对甲磺隆结合残留较敏感,可以作为表征甲磺隆结合残留土壤污染的生物活性指标.  相似文献   
967.
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现状出发,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结合该公司整合2000版ISO 9000、ISO 14000、OHSAS 18000及SY/T 6276-1997等标准后形成<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和<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指南>等3项企业标准的实践,对2000版ISO9000、ISO14000、OHSAS 18000及SY/T 6276-1997等标准,从其发展的趋势、整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原则等几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到,将2000版ISO 9000、ISO 14000、OHSAS18000及SY/T 6276-1997等标准进行整合,制订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68.
研究了利用处理啤酒废水的粉煤灰废渣作为固氮菌的载体,与常规的氮肥、钾肥和磷肥复混生产粉煤灰微生态复混肥的依据、原理与工艺.粉煤灰微生态复混肥总养分31%,其中养分比例为N∶P2O5∶K2O∶有机物=1∶2.01∶0.96∶0.79,固氮菌数6.9×107个/g,粉煤灰占质量分数44.03%.通过小白菜等作物的种植试验表明,粉煤灰微生态复混肥具有改良土壤结构,长效缓释,均衡作物营养,增强作物抗逆性和抗病能力,改善作物品质等优点,对作物植株性状的生长优势明显优于常规施肥法.  相似文献   
969.
Contaimination of anguillid eels by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and PCBs is reviewed using a risk assessment-management approach.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biomonitoring of body residues and field and laboratory studies demonstrate hazards and risks of persistence; organic carbon binding, sediment transport and sinks; volatility, aerial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hydrophobicity/lipophilicity, bioaccumulation, bioconcentration and dietary biomangification. Risks of acute narcotic toxicity are generally lower than those of chornic effects.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s and critical loadings are, however, unclear. Critical environmental and body residue levels to protect eels and animal and humans consumption must be formulated and interpreted with caution. Risks for eels at different life-stages and in different habitats are compared with respect to routes of uptake, elimination, bioaccumulation and biomagnific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organochlorine contamination has not been a major cause of recent declines in eel recruitment. the use of eels in biomonitoring and biomarker studies are recommended. Appropriate methodologies and uses in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