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4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587篇
安全科学   119篇
废物处理   62篇
环保管理   96篇
综合类   887篇
基础理论   401篇
污染及防治   241篇
评价与监测   78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通过对我国某汽车铸造厂车间及周边环境中细颗粒物及气相中PCDD/Fs进行采样及分析,初步评估该汽车铸造车间内二 的污染水平,污染特征及车间工作人员的呼吸暴露量.结果表明,(1)该汽车厂车间内二 平均质量浓度为4.18pg/m3,分别是背景区和居民区的22倍和5倍,其中落砂区浓度最高;(2)车间内二 毒性当量浓度平均值为0.282pg I-TEQ/m3,其中镉化区平均水平最高,为0.480pg I-TEQ/m3,但均低于日本环境空气推荐质量标准(0.6pg I-TEQ/m3);(3)车间内不同区域不同劳动强度的个体二 呼吸暴露量为0.02~0.25pg I-TEQ/(kg·d),镉化区工作人员承担最高的二 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992.
龙门挂架(下称挂架)是线路板生产过程必用的固定支架,生产线路板时挂架表面会附着大量铜,使得挂架需经酸法处理后才能回用,造成大量废液和恶劣的工作环境. 为此,采用环境友好的微生物技术回收挂架表面的Cu,分析了A.f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脱除挂架表面Cu的效果及9K培养基不同配比(以w计,分别为100%、50%、25%)的影响,并初步解析其浸出过程. 结果表明:①添加100%的9K培养基时,A.f菌浸出挂架及其配件的溶液中ρ(Cu2+)均最高,分别达2.31和1.06 g/L,挂架及其配件表面Cu均已脱除. ②结合浸出液中ρ(Cu2+)、ρ(Fe2+)和pH随时间的变化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可知,浸铜过程为A.f菌先将溶液中的Fe2+氧化为Fe3+,Fe3+再将挂架表面的Cu氧化为Cu2+. ③利用一级动力学和二级动力学模型,对3种配比培养基下配件浸出液中的ρ(Cu2+)进行曲线拟合,二级动力学模型的R2(相关系数)分别为0.888 4、0.900 8、0.844 4,均高于一级动力学的R2,表明二级动力学模型更适用于Cu的浸取行为. 该生物浸出方法有望在线路板行业中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993.
非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作为邻-苯二甲酸酯的替代物被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用品中,但目前对其环境存在和人体暴露风险知之甚少.为研究室内环境的污染状况及人体暴露,分析了广州市83户住宅灰尘中12种典型非邻苯增塑剂.结果表明,对-苯二甲酸二辛酯(DEHT)、偏苯三酸三辛酯(TOTM)、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己二酸庚基壬基酯、己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和偏苯三酸三辛烷基酯100%检出.非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总含量中值为101 μg·g-1,含量范围为22.4~615 μg·g-1.DEHT的含量最高(含量范围9~487 μg·g-1),其次是TOTM (含量范围0.3~87 μg·g-1)和ATBC (含量范围1.7~50 μg·g-1).通过暴露模型评估了成人与儿童经灰尘摄食的日暴露量,其中儿童摄入的非邻苯增塑剂总日暴露量为367 ng·(kg·d)-1,是成人日暴露量43 ng·(kg·d)-1的8~9倍.进一步通过危险商对暴露量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成人和儿童经灰尘摄食对非邻苯增塑剂的暴露风险均处于可接受范围.  相似文献   
994.
富氧条件下Ag、Co和Cu/Al2O3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研究了负载于氧化铝载体上的Ag、Co和Cu 3种金属催化剂在富氧条件下以丙烯为还原剂,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活性,考察了这3种金属单独负载时其负载量与活性的关系,并尝试探讨了这几种金属活性组分之间的一些组合效应.研究表明,单组分催化剂以Ag的活性最佳,达近90%,Co其次,Cu最低.相应的最佳活性温度则是Cu最低,Ag最高.对于单组分Ag催化剂,相同负载量的分步浸渍与一步浸渍样品活性无明显差异.机械混合样品的活性不是单组分样品活性的简单加和.其中,以Ag-Co机械混合样品的活性最佳,最高活性高于80%.复合催化剂一步浸渍与分步浸渍样品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一步浸渍的几个样品的活性下降尤为明显,最高活性只有30%多.  相似文献   
995.
铜镍电镀退镀废液资源化处理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硝酸型铜镍退镀废液,确定了蒸馏法回收硝酸、溶剂萃取法分离提取铜、沉淀分离法回收镍的工艺路线.探讨了采用P507煤油体系萃取分离硝酸介质中的铜和镍及用硫酸反萃铜的条件及影响规律,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硝酸回收率可达97.8%;当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浓度Cu 15~20mg/mL,Ni 5~10 mg/mL,料液pH为1~2,萃取剂体积分数35%,皂化度60%,相比为1∶1,振荡时间2min,温度20℃~25℃,铜的一级萃取率达90%以上,铜镍分离系数为75,经过三级逆流萃取废液中的铜镍已达到完全分离;以NaOH作沉淀剂,溶液的pH为10~11,镍的回收率可达99.9%.经上述处理后,使排放液达到国家工业废水排放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996.
几种芳香化合物对苯并芘在泥浆反应器中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苯并芘在土壤中难于被生物降解,其降解方式通常以共代谢方式进行.本研究考查了几种多环芳烃及2种单环芳香化合物对苯并芘降解的影响.先把几种芳香化合物投入到供试无污染土壤中进行3d的预培养,然后向土壤中加入苯并芘并使土壤在三角瓶内形成泥浆系统,放在摇床上培养.42d的实验表明,用菲对土壤进行预处Ζ理消除了苯并芘的降解滞后期,并提高了苯并芘的降解率.蒽、芘未能改变苯并芘的降解模式,而苯并蒽则相对抑制了苯并芘的降解.水杨酸和邻苯二甲酸同样消除了苯并芘降解的滞后阶段,且促进了苯并芘的降解,但质量差别未对苯并芘的降解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97.
王轲  李峰 《生态毒理学报》2019,14(6):186-194
拟通过对比冬季雾霾天气颗粒物对户外体育教师和室内教师的自觉症状及肺功能的影响,为高污染天气下室外体育教师的个人防护提供理论参考,为完善颗粒物的人体健康暴露风险评估提供方法支持和理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体颗粒物暴露的研究方法,对80名室外体育教师和80名室内教师的个体呼吸机能状况、自觉症状评价、用力呼气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_1)、FEV_1/FVC、峰流速值(PEF)、肺活量(VC)和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进行调查和测定,比较户外教师和室内教师、不同教龄和日工作时长以及吸烟史对颗粒物暴露的易感性及在呼吸系统症状、肺通气功能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同样的工作时间内,室内和室外教师在个人的颗粒物暴露浓度和剂量上呈现出差异显著性;教龄、日工作时间和吸烟史与个人的自觉症状评价和肺功能指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或P 0.01)。以上研究表明,冬季雾霾天气下教师的健康状况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户外体育教师肺功能和自我症状评价状况劣于室内教师;雾霾天气下教龄和日工作时长、肺功能和吸烟史与自我症状评价状况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98.
深井硬岩矿山岩爆灾害预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岩爆是深井硬岩矿山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岩爆倾向性指标主要有弹性能量指数、线弹性能、冲击能量指标、脆性系数、Russenses判据等.根据国内外矿山和地下工程岩爆实例的统计分析,Russenses判据是明显有规律性的岩爆倾向性指标.冬瓜山铜矿是典型的深井硬岩矿山,依据其地质特点,采用Russenses判据预测了该矿发生岩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99.
Summary The major objective of the design of safe crowded transmitting antenna sites is not only to determine a safe zone around each individual antenna; rather, to establish safety areas at the antenna site itself, as well as, at the neighboring areas. The requirement is to ascertain the safety regions by considering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at each Test Point (TP) (or area segment): the contribution of N co-located radiating antennas to the total radiation incident at the TP, the radiation pattern of each antenna, the near/far field region of each antenna,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different Permissible Exposure Limits (PELs) associated with each operating frequency at the antenna site. Implementation of all the above-mentioned aspects in a suitable computer requires resources that only expert knowledgeable organizations possess. The graphically aided tool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facilitates the calculation of a “safety zone” for RADHAZ around a crowded antenna site from the knowledge of the “safety ranges”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individual transmitting antennas comprising it.  相似文献   
1000.
甲基汞暴露不同时期对大鼠胚胎致畸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孙棉龄 《四川环境》1996,15(2):25-28
本文应用全胚胎培养模型探讨了致畸物甲基汞(04μG/ml)在器官形成早期暴露不同时期后,对大鼠胚胎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早期暴露6h,畸胎发生率为333%;12h,绝大多数反映胚胎生长发育和器官形态分化的指标埴均明显降低且50%的胚胎出现多种畸形表现,例如,神经管未闭、心包积液及脑部形态异常等;暴露24h和48h,甲基汞对胚胎发育的抑制作用及诱发的畸胎率匀与12h的结果类似(p>005);但在晚期暴露12h,未见胚胎发育异常。结果提示体外培养胚胎对甲基汞的敏感时期约在1—12h这一期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