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8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242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1260篇
综合类   235篇
基础理论   331篇
环境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227篇
灾害及防治   130篇
  2025年   11篇
  2024年   142篇
  2023年   185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167篇
  2020年   217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6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为科学评价黄河流域的水质状况及工业企业污染源现状,根据黄河流域2018—2019年地表水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建立了综合反映流域水环境质量和可定量分析排名的城市水质指数;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工业企业水污染物排放数据,研究建立了企业环境信用动态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2018—2019年,黄河流域城市水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优和良等级数量从17个增加到19个,饮用水水源地优等级城市数量从7个增加到11个;但黄河流域中游地区水污染问题较为严重,需要重点加强水污染控制。水质污染主要以点源工业污染为主,COD和氨氮排放量较多,COD和氨氮年日均排放浓度平均值分别为51.1、3.1 mg/L,工业废水处理率偏低;山西、陕西、河南等\"高\"风险企业数量较多,分别达到3 047、1 630、1 442家。建议加强黄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配合,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962.
China is the only nation that uses DDT in antifouling pain at present, approximately 5% of DDT is applied as the additive of the antifouling paint production. Therefore, actions shall be taken urgently for banning the use of DDT and substituting with non-POPs alternatives in antifouling paints.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s of DDT booster antifouling paint production and usage, analyze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alternatives to DDT usage for antifouling pai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of alternatives will completely eliminate the adverse impact of DDT booster antifouling paint on terrestrial, marine ecosystem and human health. The broad use of alkali silicate and pepper alkali as substitutes will be feasible if appropriate measures will be taken to encourage their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risk will be reduced to accepted levels.  相似文献   
963.
张晴  张斌  赵静  白建峰  尹大强 《环境化学》2018,37(3):445-452
铅是公认的神经毒物,它的神经毒性是全世界备受关注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特别是发育早期阶段铅暴露与神经行为变化之间的关联.斑马鱼被认为是研究发育早期阶段低浓度铅暴露诱导神经行为毒性的优良模式生物.因此,本研究以斑马鱼胚胎/仔鱼为研究对象,利用Zebrabox建立的行为学效应测试方法,包括运动行为、转动行为和社交行为,系统评价发育早期阶段环境相关浓度(以电子废弃物拆解场地为例)铅暴露的神经行为毒性效应.发育正常的斑马鱼胚胎暴露在浓度为0、5、10、20 μg·L-1铅暴露液中直至6 dpf.铅暴露对斑马鱼胚胎/仔鱼具有发育毒性作用,包括孵化率和存活率下降,卵黄囊肿、心包囊肿和脊柱弯曲等畸形现象.在光照条件下,铅暴露对斑马鱼仔鱼的运行行为和转向行为并未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在黑暗条件下,20 μg·L-1铅暴露后斑马鱼仔鱼运动距离和总转向次数均显著下降,但是其行进路径角度和偏转偏好却无变化.与运动行为和转向行为不同,在黑暗条件下,铅暴露对斑马鱼仔鱼的社交行为并未产生显著影响;但在光照条件下20 μg·L-1铅暴露却显著改变了仔鱼的社交次数.本研究结果表明,行为学指标不仅具备足够的灵敏度可用于指示电子废弃物拆解场地铅污染的潜在风险,还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早期预警的需求.  相似文献   
964.
为探讨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国环境规制政策体系中极富特色的地方环境目标约束将如何驱动企业绿色创新质量提升?文章利用2011—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专利申请信息与专利被引数据,并根据历年各地市《政府工作报告》,实证检验不同类型地方环境目标约束强度对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的影响机制,以及数字经济在二者之间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①以具体污染物减排为核心的直接环境目标约束强度提升对企业绿色创新质量存在负向影响,且数字经济在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②尽管由于企业预期净收益下降,间接环境目标约束强度对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的正向影响呈边际递减规律,致使间接环境目标约束强度与企业绿色创新质量呈倒“U”型曲线关系,但当前间接环境目标约束强度对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的影响仍以促进为主;③数字经济在间接环境目标约束强度与企业绿色创新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数字经济促使二者之间的倒“U”型关系曲线更加陡峭,也进一步提前了倒“U”型关系曲线“顶点”临界值的到来;④进一步分析发现,低碳转型政策的实施,特别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将有效缓解直接环境目标约束强度对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的负向影响,扩大间接环境目标约束强度的正向影响与数字经济的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应健全完善以间接环境约束目标为主,直接环境约束目标为辅的环境目标约束体系制度,重视考核间接环境目标的具体完成情况并在下一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开报告,结合当地环境目标约束制定更灵活的创新“提质”激励政策机制,健全完善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及其应用,借助数字信息化技术加强精细化环境监管,深化数字经济与企业绿色科研的互动融合。  相似文献   
965.
    
A central argument in the literature on employee voice is that speaking up at work carries image risk. Challenging this assumption, we propose that voice can in fact positively affect how employees are viewed by others, thereby enhancing their social status. Using theory on status attainment and the fundamental social perception dimensions of agency and communion, we suggest that employee voice will result in higher status evaluations by increasing the extent to which an employee is judged as confident/competent (agency) and other‐oriented/helpful (communion). We conducted a survey study and two experiments to test these hypotheses. The results supported our predictions. Employees who voiced were ascribed higher status than those who did not, and this effect was mediated by judgments of agency (in all three studies) and communion (in two studies).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lications of voice behavior for status enhancement within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966.
关于环境监测社会化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9,他引:8  
环境监测社会化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社会化的根本目的是有序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提供更多、更好的监测服务。为此,环境监测社会化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总体格局,引导环保监测机构重点强化环境监测网络运行管理、技术标准研发制定、监督性或执法性监测、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及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及汇总分析等职能,同时因地制宜地确定环境监测社会化区域策略,严格规范社会检测的行为,确保监测市场有序开放、公平竞争、风险可控。  相似文献   
967.
郑航  叶阿忠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5):2413-2422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SNA)及二次分配(QAP)方法,利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2001~2019年地级市数据,探究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碳排放空间相关性呈现出复杂的网络结构形态,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呈现周期性变化,表现出“依政策波动”特征.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呈现显著的“核心-边缘”分布模式,广州和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处于网络核心,发挥“中介”和“桥梁”作用,惠州,江门等发展较为落后的城市处于网络边缘,对网络的控制和影响能力较为微弱.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划分为“净受益”,“净溢出”,“双向溢出”和“经纪人”4个板块,各板块之间的联动效应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效率,技术水平和环保力度差异的扩大促进了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的形成.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决策者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城市界定减排责任和减排目标,制定更公平,更有针对性的城市群协同减排方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68.
社会安全事件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讨论社会安全事件空间分布特点的基础上,简要介绍用于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的主要算法.重点对基于密度聚类(DENCLUE,density-based clustering)的算法的基本原理、过程及利用积分均方误差MISE进行精度检验等方面进行阐述.将该算法用于社会安全事件空间分布研究领域中的犯罪热点区域探测.分析结果表明,与以往分析方法相比DENCLUE算法具有抗噪声能力强、能生成任意形状的聚类等特点,可有效地用于社会安全事件空间分布区域的研究,但也发现算法在格网边长的确定及窗宽长度选择方面的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69.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面临更大的考验,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越来越受到企业、投资者、政府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以我国A股2012—2021年上市公司707个样本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结合起来(PSM-DID)消除样本选择性偏差与自选择偏差的问题,并且引入绿色和创新效应来检验上市公司ESG表现与企业绩效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揭示上市公司ESG表现与企业绩效的深层次关系,得出以下结论:①上市公司良好的ESG表现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②非国有上市公司的ESG表现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东部地区上市公司的ESG表现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③企业的创新效应和绿色效应在其中起到部分的中介作用,ESG表现的提升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绿色效应,进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70.
In 2004–05, Niger suffered a food crisis during which global attention focused on high levels of acute malnutrition among children. In response, decentralised emergency nutrition programmes were introduced into much of southern Niger. Child malnutrition, however, is a chronic problem and its links with food production and household food security are complex. This qualitative, anthropological study investigates pathways by which children are rendered vulnerable in the context of a nutritional 'emergency'. It focuses on household-level decisions that determin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childcare practices in order to explain why practices apparently detrimental to children's health persist. Risk aversion, the need to maintain self-identity and status, and constrained decision making result in a failure to invest extra necessary resources ingrowth-faltering children. Understanding and responding to the social context of child malnutrition will help humanitarian workers to integrate their efforts more effectively with longer-term development programmes aimed at improving livelihood secur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