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42篇
  免费   438篇
  国内免费   1074篇
安全科学   293篇
废物处理   69篇
环保管理   1850篇
综合类   3360篇
基础理论   698篇
污染及防治   345篇
评价与监测   1231篇
社会与环境   248篇
灾害及防治   60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64篇
  2021年   189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222篇
  2016年   270篇
  2015年   276篇
  2014年   339篇
  2013年   427篇
  2012年   444篇
  2011年   482篇
  2010年   332篇
  2009年   352篇
  2008年   292篇
  2007年   435篇
  2006年   406篇
  2005年   308篇
  2004年   270篇
  2003年   282篇
  2002年   262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162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129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32篇
  1979年   30篇
  1978年   20篇
  1977年   15篇
  1975年   16篇
  1973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多泥沙河流水质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黄河泥沙含量大、泥沙对河流CODMn浓度影响大的突出特点,运用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了泥沙对CODMn浓度的影响,揭示了浑水、清水中CODMn浓度与含沙量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黄河浑水中CODMn浓度随含沙量增大呈显著上升趋势,而去除泥沙后清水CODMn浓度测定值随其原含沙量增大呈微上升趋势.依据质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充分考虑泥沙影响的CODMn衰减经验模型.清水中CODMn浓度的变化采用完全混合反应器概念来模拟,浑水中CODMn浓度通过清水中CODMn浓度与泥沙中CODMn浓度之和来量化.模型基本方程的求解采用稳态解析解.模型中的参数通过利用实际监测数据及室内实验结果与优化结合的方法确定.同时,利用实际监测数据对参数和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结构合理,参数取值可靠,模型精度较好.模型既能揭示汇流区间人为污染对河段水质的影响,又可以反映作为面污染源的黄河泥沙对污染的影响,可作为水质预测的实用工具及规划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2.
城市中心商业区环境安全的管理与控制是城市诸多问题中的热点.通过分析中心商业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和环境噪声、防火防爆设施及应急装备、人流车流秩序、公共卫生系统,提出了在城市中心商业区环境安全的管理与控制中应执行的相关标准,设立了相关部门和管理措施.对中心商业区环境安全控制的规制化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流溪河水质评价与监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流溪河水源1997-2003年连续7年的水质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有机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了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流溪河水源的有机污染综合评价值逐年升高,水质逐年变差,尤其近3年来出现重污染现象,且各断面在枯水期受到的污染最严重;其次为丰水期;平水期受到的污染最轻.最后提出了加强有机污染监控和保护流溪河水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94.
作物生长和氮含量对土壤-作物系统CO2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为探讨作物生物学特征对土壤-作物系统CO2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逐步收割法和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技术,以冬小麦和水稻作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的方法,在作物生长的主要生育期原位测定了土壤-作物系统CO2排放速率,同时测定了作物生物量和氮含量.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作物系统CO2排放在生长季内呈现动态变化,土壤-水稻系统CO2排放高于土壤-冬小麦系统.②作物暗呼吸速率与生物量呈显著线性相关.③作物暗呼吸系数(Rd)的季节变化可以用植株氮含量来描述.冬小麦Rd与N含量的关系可用线性方程Rd=0.0124N-0.0076(R2=0.9879,p<0.001)表示;水稻Rd与N含量的关系可用二次方程Rd=0.0085N2-0.0049NR2=0.9776,p<0.001)表示.④作物根系的参与极大地促进了土壤呼吸.冬小麦生长季土壤表观呼吸CO2平均值为247.2 mg·(m2·h)-1 ,高于未种作物土壤1.78倍,水稻生长季为215.3 mg·(m2·h)-1 CO2,高于未种作物土壤的3.38倍.冬小麦根系呼吸系数大于水稻,其根际呼吸对土壤表观呼吸的贡献高于水稻.  相似文献   
995.
建筑安全管理的PDCA循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业生产的产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建筑业也是一个危险性高、易发生事故的行业,是国家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的重点行业之一。近年来,建筑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建筑施工现场的诸多不安全因素影响了整个建筑业效益的提高,也是建筑业及建筑施工现场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安全管理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等特点,本文将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建筑安全管理.探讨了建筑业安全管理的全新方法及其操作过程,借以降低建筑安全事故率,提高建筑业生产率,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996.
管理者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整体效益提升产生很大的影响。从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后勤改革与发展的状况看,需要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经验水平和知识水平,才能保证管理者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提高后勤管理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997.
以珠三角典型灰霾天气为例谈资料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处理复杂问题需要抓住主流,以珠三角地区发生的一次典型灰霾天气过程为例讨论了抽丝剥茧的资料分析方法.这次灰霾过程同期20日左右,中亚、蒙古国与我国北方发生了当年沙尘天气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强沙尘暴过程,冷空气前锋22日凌晨到达穗港地区,但穗港两地空气质量发生了相反的变化,香港空气质量急剧恶化,气溶胶浓度超过700μg/...  相似文献   
998.
天然气应用对兰州大气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烟型污染是兰州市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西气东输工程对改变兰州市能源结构,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兰州市大气污染现状和特性,以2000年为基准,分析研究了兰州市利用天然气前后能源结构,主要污染源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针对污染源状况和兰州市天然气用气规划,选用适宜模式预测了兰州市利用天然气后的各主要污染物的年平均浓度,计算了空气质量的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999.
北京市控制大气污染四期紧急措施环境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北京市控制大气污染的四期紧急措施进行量化,分别计算出各项控制措施实施后的排放削减量,建立排放清单.采用空气质量模型,模拟了紧急措施实施的各阶段市区内一次大气污染物SO2、NOx和PM10浓度的时空分布情况,分析和评价了四期紧急措施的环境有效性.结果表明,四期紧急措施对SO2和NOx的控制效果较好,PM10的环境浓度下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00.
Despite sustained scholarly interest in post‐conflict states, there has not been a thorough review and analysis of associated methodology and the challenges of conducting research in these contexts. Addressing this gap, this paper directs attention to the particular effects of these settings on access and data quality and their ramifications for the resulting scholarship. It assesses the intrinsic challenges of performing fieldwork in these environments, drawing on both relevant social science literature and the authors’ experiences of carrying out research in Afghanistan and Timor‐Leste.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post‐conflict environment moulds research design and, consequently, influences how questions are answered as well as the questions asked. Moreover, it highlights ways to mitigate these issues. This work is of relevance to scholars planning to engage in field research and to researchers reflecting upon their work, as well as to policymakers who are considering undertaking programmes or commissioning research in post‐conflict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