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5篇 |
免费 | 213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7篇 |
废物处理 | 14篇 |
环保管理 | 79篇 |
综合类 | 411篇 |
基础理论 | 125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90篇 |
评价与监测 | 93篇 |
社会与环境 | 14篇 |
灾害及防治 | 6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57篇 |
2022年 | 44篇 |
2021年 | 59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48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46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62篇 |
2011年 | 61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56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31.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新形势下土壤环境保护工作重点任务和要求,\"十三五\"期间,中国亟需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确定国控监测点位,以说清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整体状况、潜在风险状况及变化趋势。通过梳理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和经验,针对国内土壤环境的实际情况,开展布点尺度和点位优化方法研究,提出了国家尺度上适宜布点尺度,建立了统一的历史点位优化筛选规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点位的布设思路、原则和方法,并给出了阶段性的布设结果,最后提出了后续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732.
以西南地区某铅蓄电池污染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5个表层土壤(0~20 cm)7个粒径(极粗砂粒、粗砂粒、中砂粒、细沙粒、极细砂粒、粉粒和黏粒)中铅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并研究了其与有机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5个土壤样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铅污染,各粒径铅含量的变化呈现出两种变化趋势,污水处理车间排污口、生产车间A及生产车间B这3个样品铅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先降低后升高;包装车间及原生产车间A样品铅含量随粒径的减小而降低.铅含量随各粒径组分中有机质的含量的升高而增大,其相关系数为0.823 2.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场地中,土壤有机质随着粒径的减小对铅富集的能力有所降低.土壤质地是影响铅含量分布、有机质含量以及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33.
对某农药厂原厂区的有机污染地下水的水质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小试确定了药剂投加量,并采用中试装置考察了混凝—气浮工艺的去除效果。小试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PAC)的最佳投加量为300 mg/L,聚丙烯酰胺(PAM)的最佳投加量为3 mg/L。中试运行结果表明,当进水流量为0.25 ~1.00 m3/h时,对浊度的去除率为82.66%~90.13%,对悬浮固体的去除率为80.12%~90.11%;碳原子数在10~28范围内的石油烃的平均去除率为38.96%~51.46%;1,2-二氯乙烷、2-甲基萘、苯、萘、甲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7.76%,67.49%,48.70%,54.56%,37.24%,62.53%。 相似文献
734.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都市新区可能会建设在以往市郊工业地带的遗留污染场地之上。都市新区用地规划的复杂性,会为污染场地的调查与评估工作带来一定变数。本研究选取一处发生过重油泄漏事故的遗留污染场地,现拟改建为城市新区内的文化活动设施用地。根据场地采样调查结果,结合文化活动设施用地的实际使用情景,对场地内的土壤石油烃(C10~C40)超标点位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场地内的石油烃存在显著的人体健康风险,但现行国家标准低估了污染物在相关用地方式中存在的人体健康风险。研究揭示了现行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中用地方式及筛选值存在的“灰色地带”及其对使用者健康风险潜在的负面影响,应在国内的土壤场地调查及修复工作中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35.
针对某退役化工厂场地受有机物污染的地下水含水层,开展地下水污染特征调查,通过风险评价模型、DRASTIC模型分别对研究区进行人体健康风险及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构建污染物地下水迁移扩散模型,进一步剖析典型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动力学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受1,2-二氯乙烷、苯、三氯甲烷的污染,1,2-二氯乙烷的总致癌风险为4.00×10−6,超过人体健康风险可接受水平,主要暴露途径为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性指数为4.912~5.305,整体处于中等脆弱性水平,地下水系统抵御污染能力较强,地下水埋深、净补给量和含水层厚度是影响地下水脆弱性的主要因素;1,2-二氯乙烷迁移扩散受地下水对流作用、含水介质吸附阻滞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共同影响,地下水对流作用是其迁移扩散的主要动力,含水介质吸附阻滞作用及生物化学作用对于其分布范围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736.
737.
738.
挥发性有机物 (VOCs) 在包气带中的迁移扩散是土壤和地下水中可挥发污染物自然衰减的重要机制,也与蒸气入侵暴露和风险评估密切相关。采用微宇宙实验对12种挥发性石油烃 (正戊烷、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环戊烷、环己烷、环庚烷、环辛烷、苯、甲苯、乙苯、对二甲苯) 在4种土壤 (黑土、黄土、红土、石英砂) 中的气相自然衰减机制和气态生物降解动力学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环烷烃和苯系物蒸气在4种土壤中的气相自然衰减去除率都遵循黑土>黄土>红土>石英砂的规律;黑土中生物降解对污染物去除率的贡献高于黄土,而红土和石英砂中的生物降解速率极低;4种苯系物的自然衰减和生物降解潜力远高于正构烷烃和环烷烃;苯系物气相生物降解速率排序为:甲苯>苯>乙苯>对二甲苯。本研究结果可为蒸气入侵定量风险评估和石油污染场地自然衰减速率定量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39.
740.
基于卫星遥感的秸秆焚烧监测及对空气质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每年6月是我国小麦收割的主要时节,也是秸秆焚烧发生的严重时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2007年6月全国秸秆焚烧状况,并以某市为例,结合气象资料分析秸秆焚烧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焚烧主要分布在冬小麦生产区,华北平原是秸秆焚烧集中区域,火点数占全国的86.9%;秸秆焚烧主要发生在6月上半月,火点数占全月的87.3%.相关分析表明,该市700、800 km范围缓冲区内火点数变化趋势与空气污染指数有较好一致性,相关系数均达0.54,当秸秆焚烧发生在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下时,将导致空气质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