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51篇
安全科学   155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313篇
基础理论   49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86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fate and transport of two significant anions through soil to explore their potential as groundwater contaminants. The retention properties of chloride and sulfate in soils having several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soil‐1 and soil‐2) were determined using adsorption test and adsorption‐diffusion column experiments.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hloride was 3.7 and 1.16 mg/g, respectively, in soil‐1 and soil‐2, with organic matter (OM) content of 3.92% and 4.69%, respectively. The sulfate adsorption obtained was 24.09% and 13.83%, respectively, in the two soils. The anions exhibited monolayer adsorption in the soils with replacement of hydroxyl ions from soils as the major mechanism of adsorp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adsorption capacities obtained from the adsorption‐diffusion column experiment were about 100 times lower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column tests of both of the soils.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hloride was 0.03 mg/g and 0.01 mg/g, respectively, in soil‐1 and soil‐2, whereas that of sulfate was 0.04 mg/g and 0.03 mg/g. The empirical relation for depth of penetration (d) from a known spillage onto the soil surface was determined as a function of sorption capacity (S) and initial anion concentration (C) as = 0.0073e(?57S)C and = 0.0038e(?35S)C for chloride and sulfate,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43.
生态技术扩散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环节,也是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有效措施。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对城市工业企业生态技术扩散效率进行测算,分别从整体和区域异质性角度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城市工业企业生态技术扩散效率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环境规制与生态技术扩散效率存在倒“U”形关系,环境规制对生态技术扩散效率还存在多重影响路径,外商直接投资和工业集聚在影响路径中分别起着中介作用,且外商直接投资和工业集聚的链式中介显著。在异质性分析中,发现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工业集聚和生态技术扩散效率之间的关系因区域位置不同而存在差异性。为此,依据研究结论及环境规制实施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实现长江经济带经济永续绿色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4.
以风洞模拟方式研究中性层结条件下南山铁矿凹山采场地域边界层风场特征,并以示踪气体扩散摸拟方法给出该地域大气扩散参数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45.
介绍了邯钢焦化厂煤气回收系统废气净化工艺的操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改造后的净化工艺的特点和效果。  相似文献   
46.
制浆造纸工业的恶臭污染评价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量的实测数据为基础,探讨了制浆造纸工业所产生恶臭的源强计算方法,然后借用了澳大利亚臭气扩散模式对空气中的臭气质量浓度进行模拟,最后提出了臭气的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7.
采用大气边界层模式和随机游动扩散模式相连接的模拟方法,对上海市拟建的交通隧道排气口附近街道建筑物区域的气流分布和废气排放物浓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设计了6种方案,并按不同的废气排放形式,分别分析了街区的地面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在建筑物存在的情况下,排风口造成的地面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最高值会很大,可达0.44 mg/m3,若换成排风塔,则为0.13 mg/m3; 没有建筑物的情况下,由排风口和排风塔造成的地面污染物最高质量浓度分别为0.11 mg/m3,0.4 mg/m3.当风速增大,质量浓度会降低,最大值分别从0.44 mg/m3降为0.2 mg/m3,和从0.13 mg/m3降为0.1mg/m3.分析表明,建筑物附近的气流特征对污染物扩散会起引导作用: 垂直方向上,导致污染物从高空被带入地面; 水平方向上,使得污染物在下风向堆积; 当风速增大时,地面污染物质量浓度值降低.同时研究表明,对排风塔污染物散布起主要作用的是水平方向的气流结构,而对排风口的污染物散布起主要作用的则是其附近建筑物的背风侧的气流下洗效应和水平流场,因此建筑物背风侧有可能成为重污染区.  相似文献   
48.
给出了一个适用于风向与公路成任意夹角的有限长线源的扩散模式;讨论了不同风向、线源长度等,对线源中心下风距离的污染物地面浓度的影响;并将这个模式与CALINE-2模式和风洞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9.
在Delft3D-FLOW模型模拟水动力的基础上,基于FBM粒子追踪法建立和验证赤潮迁移扩散模型.模拟了秦皇岛海域潮流和风生流,分析了风生流对赤潮迁移扩散的作用,对比分析了FBM法、拉格朗日法和常规布朗运动法在赤潮迁移扩散模拟中的特性,测试了模型Hurst指数的敏感性并得出其在赤潮模拟中的合理取值范围.主要结论为:①秦皇岛海域的赤潮主要随潮流的涨落而往复移动,一个涨落潮周期内赤潮的净迁移距离较小;②秦皇岛海域夏季潮流较弱,但风对赤潮迁移具有一定影响,易产生东北向风生流,导致赤潮更易往东北方向迁移;③Hurst指数较明显地影响粒子云的扩散范围,Hurst指数取0.80±0.03能比较真实地模拟秦皇岛海域赤潮的迁移扩散;④FBM法可模拟赤潮的non-Fickian扩散现象,使其模拟的粒子云扩散范围和分布形状明显优于拉格朗日法和常规布朗运动法.  相似文献   
50.
地理环境往往会对宗教的扩散和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扩散是宗教地理研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具体宗教扩散模式的研究在国内尚属薄弱.对基督教新教自19世纪初传人广东后的空间扩散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着多种扩散模式.其中,点轴式迁移扩散最为普遍,但中间障碍的存在常常使发展轴线发生变换;等级扩散呈现出按照人口分布规模、交通地重要性和行政等级的特征;传染扩散模式随着媒介的变化而不断演进;依托海岛的跳板式扩散则是沿海地区基督教扩散的特殊形式.这些模式虽是从经典文化扩散模式演化而来,但在具体特征上已有显著变化.研究试图对传统的文化扩散模式进行重新解读,并为"腹地一口岸一市场"的文化扩散理论提供成熟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