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04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257篇
基础理论   66篇
污染及防治   104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农业施肥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土壤碳酸盐风化动力学,以至影响碳循环系统。本研究通过土柱模拟试验,结合底部埋置碳酸盐岩试片,依据淋滤液的水化学对比分析,研究了施用牛粪肥及复混肥对土下碳酸盐岩试片溶蚀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牛粪肥后,淋滤液中的HCO-3、C1^~、NH4+、耗氧量(COD)、K+、Ca2+、Mg+、N...  相似文献   
62.
堆肥处理对污泥腐殖物质组成和光谱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凝胶(Sephadex G-75)色谱、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法研究了污泥堆肥的HA和FA在堆制前后的组成与结构特征变化.凝胶色谱分析表明,污泥经过63d堆腐后,HA中大分子组分含量明显提高;而FA则由不同分子量物质组成,其中小分子量物质占主要部分,在堆腐以后,FA中大分子物质含量下降30%,小分子量物质含量则相对增加.同时,荧光光谱、红外光谱的结果表明:随着污泥堆肥的进行,HA中有机物不饱和结构的多聚化或联合程度增大,芳香结构物质含量增加;但经过堆制的FA具有更多的结构简单的低分子量物质和更低的芳构化水平.  相似文献   
63.
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的腐熟度参数及指标   总被引:91,自引:2,他引:89  
腐熟度参数及其指标是评价堆肥过程及堆肥产品质量的重要尺度,本文综述了关于腐熟度的表观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波谱分析法及植物生长分析法等4类评价方法和各种腐熟度参数及指标。  相似文献   
64.
高效纤维素分解菌在蔬菜-花卉秸秆联合好氧堆肥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滇池流域典型的蔬菜废物和花卉秸秆为堆肥原料,以本实验室筛选、保存的17株纤维素降解菌和1株购买的产黄纤维单胞菌(Cellulomonas Flavigena)为复合接种剂,对不同接种条件和控温条件下的联合堆肥中试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一次发酵的初始阶段,以体积分数0.5%的接种量向堆肥中接种纤维素降解复合菌剂可有效提高发酵过程堆料中纤维素降解菌的种群密度,并使其迅速成为优势菌群,尤其是当堆体处于控温55℃的工况条件时,其菌群密度可保持在3.84×109~1.80×1010CFU/g;在二次发酵的初始阶段,以体积分数1%的接种量接种,可有效提高二次发酵阶段堆温的回升.对堆料中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以及堆肥终产物的粒径分布指标--过筛率的检测表明,接种的复合纤维素降解菌可有效地降解堆料中的木质纤维素,接种处理中纤维素的降解率比不接种处理高23.64%,接种处理堆肥终产物的过筛率(2.0 cm)比不接种处理高18.28%.研究表明,用纤维素降解复合菌剂进行二次接种二次发酵,能够有效地促进蔬菜-花卉秸秆联合好氧堆肥中物料的纤维素组分的降解,达到加快堆肥进程,提高堆肥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5.
有机固体废物堆肥化处理的微生物学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符合持续发展的理念 ,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有机固体废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其核心问题则是木质纤维素的生物降解。随着园林废物等高木质纤维素含量的城市生活垃圾的不断增加 ,以及对农业固体废物和食品工业废物再利用的需要 ,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研究中 ,针对好氧堆肥和厌氧发酵 2项主要的微生物处理技术 ,对其优势微生物菌群、不同降解底物和微生物降解动力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并对环境微生物制剂的应用以及有机固体废物的微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做了合理的展望。  相似文献   
66.
堆肥过程中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不同温度的堆肥过程中 ( 45℃和 5 5℃ ) ,筛选了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种 ,对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检验 .实验结果表明 ,Bacillussubtilis是堆肥过程中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主要菌种之一 ,并验证了其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为莎梵婷等脂肽类物质 .还对筛选出的优势菌种BacillussubtilisB产剂条件进行了优化 ,强化了它的产剂能力 ,结果表明碳源和氮源对产剂影响较大 ,而Fe2 浓度影响较小 .最后对筛选的菌种及其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城市生活垃圾堆肥中的应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7.
发酵培养法筛选堆肥中产表面活性物质的菌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微生物在城市生活垃圾堆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某些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有望改善堆肥的微环境 ,提高堆肥的效率。从不同温度的堆肥过程中 (45℃和 55℃ )筛选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细菌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生通过测定其发酵液的张力值来判断。实验结果表明 ,堆肥过程中的确存在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细菌 ,枯草芽孢杆菌是其主要菌之一。实验通过一系列培养条件的优化 ,使所筛选到的细菌产生活性较强、浓度较高的生物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68.
为实现堆肥过程N2O、CH4和NH3的同步减排,在双氰胺和氢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磷石膏和过磷酸钙添加对猪粪堆肥温室气体和NH3排放的影响.以猪粪和玉米秸秆为堆肥原料,设置3个堆肥处理:只添加双氰胺和氢醌(HD)、添加双氰胺、氢醌和磷石膏(HD+P)和添加双氰胺、氢醌和过磷酸钙(HD+S),在60L的发酵罐中进行40d的...  相似文献   
69.
为了改善堆肥微环境 ,提高生活垃圾堆肥速率 ,研究堆肥工艺条件及其反应动力学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控制堆肥工艺条件 ,如初始温度、含水率、C/N比及堆料颗粒大小 ,研究生活垃圾堆肥过程中生物、化学及物理因素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 ,生活垃圾堆肥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 ;合理控制堆肥初始反应条件 ,能明显提高堆肥效率。  相似文献   
70.
• ARGs were detected in livestock manure, sludge, food waste and fermentation dregs. • The success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ARGs. • Horizontal transfer mechanism of ARGs during composting should be further studied.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 have been diffusely detected in several kinds of organic solid waste, such as livestock manure, sludge, antibiotic fermentation residues, and food waste, thus attracting great attention. Aerobic composting, which is an effective, harmless treatment method for organic solid waste to promote recycling, has been identified to also aid in ARG reduction. However, the effect of composting in removing ARGs from organic solid waste has recently become controversial. Thu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ARGs in relation to composting in the past 5 years. ARGs in organic solid waste could spread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media, including soil and the atmosphere, which could widen environmental risks. However, the conventional composting technology had limited effect on ARGs removal from organic solid waste. Improved composting processes, such as hyperthermophilic temperature composting, could effectively remove ARGs, and the HGT of ARGs and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are identified as vital influencing factors. Currently, during the composting process, ARGs were mainly affected by three response pathways, (I) “Microenvironment-ARGs”; (II) “Microenvironment-microorganisms-ARGs”; (III) “Microorganisms-horizontal gene transfer-ARGs”, respectively. Response pathway II had been studied the most which was believed that microbial community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ARGs. In response pathway III, mainly believed that MG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nd paid less attention to eARGs.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role and impact of eARGs in ARGs may be considered in the future. It aim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risk control of ARGs in organic solid was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