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34篇 |
免费 | 512篇 |
国内免费 | 93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09篇 |
废物处理 | 32篇 |
环保管理 | 894篇 |
综合类 | 3252篇 |
基础理论 | 978篇 |
环境理论 | 7篇 |
污染及防治 | 213篇 |
评价与监测 | 233篇 |
社会与环境 | 634篇 |
灾害及防治 | 3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5篇 |
2023年 | 154篇 |
2022年 | 233篇 |
2021年 | 250篇 |
2020年 | 248篇 |
2019年 | 201篇 |
2018年 | 180篇 |
2017年 | 260篇 |
2016年 | 265篇 |
2015年 | 290篇 |
2014年 | 296篇 |
2013年 | 345篇 |
2012年 | 451篇 |
2011年 | 447篇 |
2010年 | 387篇 |
2009年 | 353篇 |
2008年 | 232篇 |
2007年 | 374篇 |
2006年 | 363篇 |
2005年 | 330篇 |
2004年 | 292篇 |
2003年 | 217篇 |
2002年 | 163篇 |
2001年 | 136篇 |
2000年 | 136篇 |
1999年 | 104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64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53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净土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十四五"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建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治污,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实施一批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重大工程,推进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保护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42.
针对生态足迹方法应用于城市尺度时对温室气体处理上的不足,提出了除存在能源贸易调整的缺陷外,还应对城市的温室气体环境责任重新定义和划分,城市可持续发展应依照城市自身的区域特征来制定标准.在对城市尺度与国家尺度上生态足迹核算体系温室气体环境责任分配内涵的不同进行分析后,基于城市等级的划分和经济联系强度等概念,构建了在城市尺度上温室气体环境责任的区域分配法,使生态足迹方法应用在城市尺度的可持续评价上更加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43.
为了解上海市主要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分析了上海市60个河流表层沉积物中Cu、Pb、Ni、Ag、As、Cd、Zn、Sn、Sb和Hg10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对其来源及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沉积物中10种重金属的浓度和介于113.9 ~ 494.0mg/kg之间,平均值为266.1mg/kg.苏州河、黄浦江中下游和黄浦江上游部分采样点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10种重金属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 Zn > Cu> Ni > Pb > As > Sn > Sb> Cd > Hg > Ag.来源分析表明,上海河流沉积物中大多数重金属具有相似的来源,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交通污染、农药和化肥污染.地积累指数(Igeo)评价表明各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顺序为: Cd > Hg > Ag > Sb > Cu > Zn > Sn = As > Ni > Pb, Hg和Cd在多数采样点分别为中度污染和偏重污染.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ri)评价表明各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顺序为: Cd > Hg > As > Cu > Ni > Pb > Zn, Cd和Hg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贡献最大,分别达到65.7%和30.6%. 7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介于563.0~1431之间,有极强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44.
基于2000~2019年浙江和安徽2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合成控制法定量分析新安江3轮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政策对其水环境效益的总体性和结构性影响结果表明:政策效果在时间上存在异质性。第1、2轮政策试点显著的提升了新安江流域整体的水环境,但第3轮试点对上游水环境的影响是负的。政策效果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政策使下游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平均提高了0.068亿元,但使上游生物多样性价值平均降低了0.015亿元。政策效果在结构上存在异质性。通过对水环境效益的结构性分解,发现横向生态补偿政策使新安江流域的水质净化能力价值平均提高了31.874亿元,但使其产品供给价值平均下降了13.402亿元。政策效果存在预期效益。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政策效果在政策正式实施前2年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45.
Kaitlin T. Raimi Alexander Maki David Dana Michael P. Vandenbergh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A Journal of Nature and Culture》2019,13(3):300-319
The growing recognition that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lone will be inadequate has led scientists and policymakers to discuss climate geoengineering. An experiment with a US sample found, contrary to previous research, that reading about geoengineering did not reduce conservatives’ skepticism about the existence of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Moreover, depending on how it is framed, geoengineering can reduce support for mitigation among both conservatives and non-conservatives. When geoengineering is framed as a major solution, people worry less about climate change, leading to reduced mitigation support. When framed as disastrous, people perceived geoengineering as riskier, also leading to a decrease in mitigation support. A more moderate framing of geoengineering as a partial solution is less susceptible to moral hazard effects. Overall, results suggest that geoengineering will not lessen political polarization over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and could undercut support for mitigation efforts. Instead, framing geoengineering as a small piece to solving a big puzzle seems to be the best strategy to weaken this potential moral hazard. 相似文献
46.
47.
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之一,属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通过对人口容量、生物生产力与生物量、敏感性和承灾能力等4个方面的分析阐述了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喀斯特脆弱环境形成的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的影响机理,根据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的要求,提出了贵州喀斯特山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48.
49.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随着稀土元素使用日益增加,导致其在土壤广泛分布并不断积累。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过程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检索土壤环境稀土元素方向研究文献,综述土壤稀土元素迁移-富集机制的研究进展,识别土壤稀土元素主要来源,探讨土壤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布、分馏特征和赋存相态,以及稀土元素迁移富集和分馏的影响因素,分析稀土元素对土壤理化性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产生的生态效应,以及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提出土壤稀土元素未来研究的关键问题和方向。相关认识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稀土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和归趋,并为稀土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0.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区域发展战略决策的基础,对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从土地资源承载力向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发展,再到近年来以土地开发强度为特征,以及基于供给能力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兴起的历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从单一资源走向各类主要自然资源、环境要素及综合要素的承载力评价,研究方法不断完善。但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仍存在更多地关注承载的极限容量,对发展容量的关注不足;缺乏具有普适性、可推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及方法体系等问题,其研究仍面临严峻的挑战。未来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仍需在承载力从极限容量向发展容量转变,形成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体系,强化以空间开发利用为特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以此深化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实践应用研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及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