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6篇
  免费   468篇
  国内免费   852篇
安全科学   106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824篇
综合类   2895篇
基础理论   953篇
环境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125篇
评价与监测   219篇
社会与环境   617篇
灾害及防治   66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212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228篇
  2016年   239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291篇
  2012年   356篇
  2011年   358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268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304篇
  2006年   297篇
  2005年   253篇
  2004年   244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湛江港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测定了湛江港1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Cu、Pb、Zn、Cd和Hg的含量,并与有机质含量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同时应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沉积物重金属综合污染效应。结果表明:湛江港海域沉积物中Cu、Pb、Zn、Cd和Hg的含量范围分别为(9.5~27.2)×10-6、(24.4~68.1)×10-6、(15.7~115.2)×10-6、(未检出~0.202)×10-6和(0.026~0.167)×10-6,平均含量分别为17.6×10-6、36.9×10-6、67.0×10-6、0.065×10-6和0.091×10-6。除Pb与Hg之间,各种重金属元素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除Pb和Cd之外,各种重金属与有机质之间相关系数较高。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湛江港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均较小,属轻微生态危害。5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大小依次为:Hg>Pb>Cd>Cu>Zn。  相似文献   
232.
大连小窑湾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09年在大连小窑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监测数据,采用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湾内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了地理空间表达,结果表明:调查研究海域的潜在生态风险较低,该海域的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的生态风险因子为Cd和Hg。  相似文献   
233.
本文通过分析仪征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在实践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获得的经验和面临的困难,提出相关思路和对策,为该市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34.
珠江下游河段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为了解珠江下游出海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各污染物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和原子荧光法测定了21个样点沉积物中13种元素的总量,及对底泥中主要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珠江下游河道总Fe、总Mn含量分别为41 658.73 mg.kg-1和1 104.73 mg.kg-1,微量元素Cr、Co、Ni、Cu、Zn、As、Se、Cd、Sb、Pb和Hg的平均值分别为86.62、18.18、54.10、80.20、543.60、119.55、4.28、10.60、20.26、104.58和0.520 mg.kg-1,地积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顺序为:Cd〉As≈Zn〉Hg〉Pb≈Cu≈Cr,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大小顺序:Cd〉Hg〉As〉Cu〉Pb〉Zn〉Cr,Cd是该水域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最大的元素,单项潜在生态风险与区域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一致.珠江下游河道底泥Cd、Hg和Pb污染受输入影响北江大于西江和东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站位潜在生态风险可分5类,基本反映了站位分布及沉积物环境污染变化特征.总体而言,重金属污染和生态风险程度较高的江段有陈村-沙湾段、陈村-顺德港段及外海-虎跳门段,北江及相关河道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高于区域其他江段.  相似文献   
235.
崔经国  单保庆  王帅 《环境科学》2012,33(4):1108-1113
研究了潮白河流域中污染水体对周丛生物群落的碳(C)、氮(N)、磷(P)元素含量以及生态计量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下游潮白河NH4+-N、NOx--N分别占TN的52%和28%;上游白河则分别占1.6%和38%.潮白河TP含量(0.104 mg.L-1)为白河TP含量(0.005 mg.L-1)的21倍.白河和潮白河周丛生物C、N、P元素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55、0.41、0.62和0.24、0.13、0.18,表明生长于白河周丛生物的元素结构变化更大.无周丛生物的水体NH4+-N和TP的浓度分别为有周丛生物的21倍和11倍.通过对TOC、TN、NOx--N、NH4+-N、TP、pH、氧化还原电位(ORP)和电导率(conductivity)等水质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水体TP为影响潮白河周丛生物生存的主要因素,其预测正确率为87.3%.周丛生物C、N、P元素间有强相关性,其中N起了"桥梁"作用.生态计量学分析进一步显示周丛生物的N∶P的比值追随水体TN∶TP的变化;并且该比值主要受水体TP浓度影响.周丛生物N∶P可用于水体TN∶TP变化的生态计量学的指示因子.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周丛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以及对高一级营养级生物群落结构和元素循环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36.
海河流域北部地区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以海河流域北部地区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采用H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根据39个采样点评价了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结果表明,以中国大陆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作为参考值,研究区内除Pb含量接近背景值外,Cu、Zn、Cd和Cr含量均超出了背景参考值.基于单项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研究区内采样点Cu、Pb、Zn和Cr的风险等级属于"轻微",Cd则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各重金属污染等级排列顺序为Cd>Pb>Cu>Cr>Zn.基于多种重金属的潜在风险指数,32个采样点属于"轻微"等级,5个采样点属于"中等"等级,2个采样点属于"很强"等级.风险较高的河流为北京汤河、大石河和保定拒马河,表明这些河流是需要加强控制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237.
福建省近10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分析了福建省1995年、2000年和2004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将福建省资源利用的动态特征纳入生态足迹模型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结果显示,福建省人均生态赤字从1995年的0.340 3 hm2、2000年的0.443 6 hm2上升到2004年的0.720 2 hm2.这说明福建省在近10年的发展中,生产、生活强度大幅度增加,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维持现状将难以保证可持续发展.因此,应提高科技与农林业结合水平,大力提倡节约型生活及消费方式,减少生态赤字,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238.
穆彬  谢阳  江楠  蔡博峰  于顺利 《环境科学》2007,28(12):2889-2895
提出了将道路生态影响问题划分为3个尺度来进行评价,并根据不同尺度的生态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指标,从而系统、定量的评价道路建设和运行所带来的生态影响.小尺度问题采用野外调查和样方对比的方法;中尺度问题主要依靠不同分辨率的遥感监测,辅之野外调研;大尺度问题主要依靠遥感和GIS结合进行分析.以兰海高速公路为例,运用该系统进行评价,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因此,该体系方法可以作为道路生态影响评价和研究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39.
电站引水发电以及堤坝式电站调峰运行将使坝下河段减(脱)水,调水、引水和供水等河道以外用水水利工程也将造成下游河道减(脱)水,水文将对水生生态、生产和生活用水、河道景观等产生一系列的不利影响.为维护河流的基本生态需求,水利水电工程必须下泻一定的生态流量,将其纳入工程水资源配置统筹考虑,使河流水电动能经济规模和水资源配备向"绿色"方向发展.本文以火溪河阴坪水电站为例,简述水电工程下泄生态流量确定的主要方法和下泄生态流量的工程措施设计.  相似文献   
240.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补给谁”和“补多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生态补偿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传统的通过计量保护区正外部性以确定生态补偿数量的方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违背经济学原理,二是与管理体制不符且法理不足。据此,并考虑到中国相当数量的保护区“没有保护好”的主要因素是保护区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干扰,论文认为应通过控制保护区社区的负外部性来达成对保护区的生态补偿。通过生产函数理论分析,发现通常情况下保护区社区的经济产出与土地面积单调正相关,因此在没有生态补偿的情况下,保护区的划建会使周边社区居民经济收入减少,解决周边社区对保护区干扰的根本途径是利用生态补偿资金发展替代产业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产出。以此认识为基础,文章提出了“虚拟地”概念并发展了定量方法来确定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最低标准,采用武夷山保护区的数据进行了这一方法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