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5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96篇
安全科学   89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566篇
综合类   654篇
基础理论   212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454篇
灾害及防治   8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6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石油化工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油化工行业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为了明确该行业的风险可接受水平,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可接受风险准则极为必要.本文在对国内外风险可接受水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标准,对生命风险水平、经济风险水平和环境风险水平确定的基本思想进行了详尽阐述,分别给出了3种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公式,提出了确定石化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的方法,需同时满足可接受生命风险、经济风险和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62.
许付仁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1):142-143,146
2004年台安县洪家农牧场引进加拿大优质苜蓿草进行种植实验.通过清种、林地间作和不种苜蓿草对比实验,对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值、含水量进行分析,得出种植苜蓿草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此项实验结论说明,紫色苜蓿是牧草之王,可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结构,实现生态良性循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63.
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以及最新发展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对福建省1990~2008年资源利用和实际GDP二者关系进行检验和分析.采用了物质流分析指标中直接物质投入来表征区域资源利用量.ARDL边界检验结果表明,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进一步通过ARDL模型揭示了区域经济增长对资源利用长期弹性系数,其值约为0.73,通过误差修正模型揭示了短期弹性系数,表明了经济增长到资源利用的长期格兰杰因果关系.对福建省经济增长和资源保护战略提出了政策建议.这一研究思路和方法具有普适性,可以适用于其他地区关于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的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64.
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指出粮食生产成本核算的不完整性,粮食生产造成的资源耗减和环境降级得不到补偿。运用环境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粮食生产的完全成本进行分析,提出粮食生产的完全成本除包括直接生产成本外,还应包括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成本。论文以南方红壤丘陵区的湖南省祁阳县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表明,2008年该区域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成本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6.55%;早、中、晚稻的完全成本分别达到4.27、3.84和4.40元·kg-1,其中资源环境成本分别为1.38、 1.65和1.64元·kg-1,直接生产成本分别为2.89、 2.19和2.76元·kg-1,而实际市场价格分别仅有1.76、 1.90和1.84元·kg-1。研究结果对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农业政策、调整粮食生产布局、促进区域粮食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5.
河流水污染损失补偿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水污染问题的突出表现之一是省际间、地区间水污染纠纷接连不断, 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流域不同主体之间建立水污染补偿机制,可以把水污染造成的环境外部损失内部化,从而促使污染者在治污成本和经济补偿之间进行权衡,促进水污染治理措施的有效执行和水污染纠纷的解决。在水污染经济损失评估的基础上,以河流为研究对象,采用水环境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了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影响关系,进而把超量排放的环境影响与经济影响联系起来,对模型的基本特征、处理方法和应用范围进行了讨论,并且以太湖流域范围内的京杭运河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了河流水污染损失补偿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6.
刘波  董威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Z2):308-310,392
文章针对日照钢铁集团公司2150热轧水处理工程浊环水处理方案选择,对传统沉淀过滤法和先进的稀土磁盘法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稀土磁盘法在效果、占地、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上有较多优势,最终选用该工艺。  相似文献   
67.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仅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环境污染问题,必将严重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发展链,使经济发展的速度受到不良因素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却在迅速的恶化.如何改变农村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求高效、稳定、持续的农村发展模式成为当前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文章就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做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68.
利用SPSS统计分析宁夏“十一五”期间经济与环境质量数据的关联程度并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宁夏人均GDP与环境指标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环保重点城市二氧化硫浓度、重点城市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黄河宁夏段高锰酸盐指数浓度、氨氮浓度、水综合污染指数等均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随着经济增长,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和黄河宁夏段水环境质量也相应改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经济环保实现双赢。环境质量的改善直接得益于污染减排工程,全区水、气污染防治政策较为成功,环保成绩显著。  相似文献   
69.
经济结构调整的污染减排效应:以COD减排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名升  周磊  陈远航  李茜  张建辉 《环境科学》2014,35(8):3212-3218
经济结构调整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为定量分析经济结构调整对污染减排的影响,将全国分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4个子区域、工业分为39个行业,以化学需氧量(COD)为例,通过构建模型分析区域结构和行业结构调整对总量减排和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0年:1中国COD排放量由1445×104t降至1 238×104t,11 a间共排放14 950×104t.其中东部地区排放量最多,占总量的比重约为35.6%.2在工业COD排放量中,造纸及纸制品业排放量最大,占工业COD排放量的35.8%.3四大地区经济结构变化减少COD排放420×104t,使COD排放强度降低1.29%.4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的变化减少COD排放533×104t,使COD排放强度降低3.1%.研究结果对指导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0.
需求视角的中国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基于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模型构建了中国1990—2010年能源消费氮氧化物完全排放矩阵,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氮氧化物排放在部门和不同需求间的分布结构,并通过情景模拟深入探讨了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对氮氧化物排放的综合影响和拉动效应,以期探索中国氮氧化物减排的多元化途径.研究结果显示,1990—2010年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从878万t上升到2398万t,历年来由工业部门拉动产生的氮氧化物占总量的比重高达70%左右;由最终消费拉动的氮氧化物排放比重逐年下降,资本形成和出口拉动的氮氧化物排放比重逐年上升.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则从47.0 kg·万元-1降至6.0 kg·万元-1,其中,能源和交通部门的排放强度最高.通过情景模拟可以看出,提高最终消费比重,扩大内需有利于氮氧化物总量减排,尤其是对工业部门的减排效果显著.实现氮氧化物总量减排目标,要求在技术进步之外,积极寻求多元减排措施,以强化减排效果,突出能源和交通等重点部门的氮氧化物防治体系建设,并通过扩大内需优化最终需求结构以促进工业部门氮氧化物减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