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5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96篇
安全科学   89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566篇
综合类   654篇
基础理论   212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454篇
灾害及防治   8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6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环境质量拐点:基于EKC的实证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环境质量改善是"十三五"时期实现绿色发展和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和环境治理政策的强势推进,中国环境质量是否已经跨越峰值和进入持续改善的通道?本文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一理论工具,依据环境统计数据和国际经验事实判断中国是否到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和具备促使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经济特征。首先,应用中国各省份1998—2013年的面板数据,对人均收入水平与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关系进行回归拟合发现,人均烟粉尘排放自1998年以来持续下降,人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均在"十二五"中前期到达峰值。大部分东部省份已经越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但环境质量改善仍然缓慢。多数中部省份处于峰值阶段,而西部省份大都处于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恶化的矛盾阶段。其次,基于污染物排放的驱动因素框架,将中国当前的经济特征与美、日、韩三国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经验进行比较,结论表明中国目前已基本具备了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经济驱动条件,但是相对滞后的城镇化进程将会导致污染物排放峰值的扁平化和波动性。以主要污染物排放在2014年的基础上削减30%—40%作为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转折点判断,中国环境质量将在2025年左右趋于全面改善。最后,为了促进环境质量全面改善,认为应该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形势的不同,实施差别化环境治理政策。同时积极防范新一轮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进一步强化区域环境污染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82.
针对"资源诅咒"研究中自然资源度量指标选取存在的科学性问题,利用资源产业空间集聚代替自然资源丰裕度和资源产业依赖度作为自然资源丰裕程度的解释变量。首先,在Krugman空间基尼系数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测度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的计算公式,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层面的数据,量化1999—2013年间资源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分析其排名情况和分布格局。研究显示:我国有15个省(区、市)存在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现象,这些地区大多位于长江以北,且均为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其次,构建经济增长计量模型,选取存在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现象的省(区、市)作为样本空间,并采用多种计量分析和检验方法考察资源产业空间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系,分析"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研究显示:1在模型整体估计中,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的系数符号均为负,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资源产业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呈现负相关,符合"资源诅咒"的基本假设。2在模型分步估计中,人力资本投资、技术创新投入和制造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正相关,符合经典经济增长理论的逻辑关系;物质资本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负相关,可能是由于当地经济主体的消费跨期替代弹性较小,导致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增益效应小于其对社会人力资本积累的负向效应,进而阻碍区域经济增长;政府干涉程度越高越不利于经济增长。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应明确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导向机制,进一步提升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强化行业人员素质与技术水平匹配,逐步提高自然资源生产和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加快地区经济转型,有效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83.
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是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定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关键。从城市群视角出发引入生态位理论,界定生态文明位内涵,构建涵盖社会子系统生态位—经济子系统生态位—资源环境子系统生态位共29项指标的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对生态文明位和生态经济指数的二维模型,测算京津冀城市群6个案例城市在2007—2011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趋势以及地位。结果显示,2011年北京生态文明水平(相对生态文明位)最高,邢台生态文明水平最低,石家庄、秦皇岛、承德、天津生态文明水平分别排名第2、第3、第4、第5。2007—2011年,北京、承德、邢台生态文明水平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而秦皇岛、石家庄、天津呈现小幅上升趋势;但生态经济指数测算显示,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生态资源环境的占用消耗大,承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潜力。并基于该二维模型,将京津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分为4种类型:发展失衡型、相对和谐型、高质量发展型、资源环境优势型,分别确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84.
循环经济理论思索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李康 《环境科学研究》2007,20(1):114-117
循环经济是对近现代人类社会长期、大规模、高强度、未善待大自然的开发活动导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逼近其耐受极限而进行反思的产物.从经济-社会-科技-自然多元复合人工自组织系统角度,研究了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指出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组织结构协同基础上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梯级利用,是集约经济的高级形态和理想模式.针对循环经济包含的若干属性特征,论述了5个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守恒与平衡、循环与协调、互动整合与倍增效应、聚集经济与产业集群、生态学基本原理应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并就生态工业系统规划设计涉及的基本方法、关键环节、人力投入等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5.
刘坤  刘贤赵  常文静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1):1929-1936
利用烟台市1986~2003年问的3类环境污染指标和人均GDP数据,基于VAR计量技术,通过变量平稳性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分析,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在时序维度的关系及其动态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①人均GDP变化是导致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但污染物排放并不必然导致人均GDP变化,这与研究期间烟台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事实吻合;⑦在烟台市的经济一环境系统内,倒U曲线不是一般规律,选取不同的污染指标呈现出经济-环境间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③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冲击影响的滞后期短且是非渐进的,而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的滞后期较长且是渐进的;④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指标的预测方差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环境污染指标对经济增长的预测方差的贡献度较小.建议要加强政府对环境的监控,建立起有效的产权保护体系与市场交易机制,注重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6.
应用费用效益比的方法分析了工业节水带来的综合效益,并根据大量实际数据研究了节水设施的投资与经济效益之间的规律,建立了节约单位水量的投资与万元产值取水量间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87.
环境绩效审计的作用之一就是检查投入到环境治理上的资金到底发挥了多大的效益.本研究以五里湖综合整治工程效益审计案例为基础,提出环境效益评估的程序,将条件评估法应用于水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审计案例中,分析了无锡市居民为改善水环境质量和对周边房产的支付意愿,并计算出五里湖水环境改善的效益和周边房产的增值效益.结果表明,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后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最后,对条件评估法在政府环境绩效审计中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为政府环境审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8.
常温袋除尘在电石炉除尘工程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华结晶硅有限公司2×10 000kVA电石炉除尘项目是一项污染治理项目,该项目结合内蒙古当地的气象条件,利用较少的投资,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电石炉烟尘污染问题,同时回收的粉尘又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9.
水环境退化经济损失的计量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环境退化较难以市场价格方式体现,是绿色GDP核算的一大难点.分析了影响水环境退化的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水环境退化的计量模型,并将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水资源供需矛盾、降水补给变异特征和水质状况纳入模型中,采用不同参数进行描述,以保证模型的逻辑完备性和计算的简洁性.在湖州市绿色GDP核算过程中,采用该模型分别计算各县区2001-2004年水环境退化的经济损失.这些损失与当地水资源供需矛盾、水污染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变化状况相符,准确反映了湖州市水环境退化的实际状况.结果表明,水环境退化的经济损失,除水污染程度外,还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降水补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
In this paper, the life span of hydro and nuclear energy genera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o and nuclear energy generation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were investigated for Japan covering the period of 1960–2018 by employing the Bathtub-Weibull curve and Markov switching-vector error correcting (MSVEC) method,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Bathtub-Weibull curve analysis, a rising failure rate for nuclear energy was found, indicating that the life of nuclear energy has expired, but a decreasing failure rate for hydroelectric energy has been detected. Then two different MSVEC models were used. The MSVEC method, unlike traditional approaches, deter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ables under different regimes. The results of MSVEC methods indicate three important points. First, regime-dependent asymmetry and regime changes are crucial for policy recommendations. Second, the shocks to hydropower and nuclear energy generations cause temporary deviations from the long-run growth path in both regimes. Lastly, the increase in hydropower generation leads to a decrease 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an increase in GDP, and an increase in nuclear power generation increases pollution and growth in both regi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