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13篇 |
免费 | 2983篇 |
国内免费 | 27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14篇 |
废物处理 | 179篇 |
环保管理 | 1958篇 |
综合类 | 7252篇 |
基础理论 | 1407篇 |
环境理论 | 6篇 |
污染及防治 | 923篇 |
评价与监测 | 1152篇 |
社会与环境 | 410篇 |
灾害及防治 | 7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2篇 |
2024年 | 287篇 |
2023年 | 368篇 |
2022年 | 449篇 |
2021年 | 493篇 |
2020年 | 470篇 |
2019年 | 419篇 |
2018年 | 339篇 |
2017年 | 462篇 |
2016年 | 455篇 |
2015年 | 520篇 |
2014年 | 550篇 |
2013年 | 666篇 |
2012年 | 639篇 |
2011年 | 723篇 |
2010年 | 583篇 |
2009年 | 560篇 |
2008年 | 474篇 |
2007年 | 644篇 |
2006年 | 638篇 |
2005年 | 476篇 |
2004年 | 428篇 |
2003年 | 467篇 |
2002年 | 397篇 |
2001年 | 370篇 |
2000年 | 350篇 |
1999年 | 255篇 |
1998年 | 196篇 |
1997年 | 171篇 |
1996年 | 155篇 |
1995年 | 114篇 |
1994年 | 111篇 |
1993年 | 78篇 |
1992年 | 74篇 |
1991年 | 58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28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6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16篇 |
1973年 | 8篇 |
1972年 | 8篇 |
1971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对武汉市葛店地区的土壤、水体及沉积物进行了系统取样、测试.结果表明:该地区表层和底层土壤中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14mg·kg-1和0.181mg·kg-1,分别是区域土壤汞背景值的6倍和3.6倍,初步分析原因为污灌、大气汞的干、湿沉降和使用含汞农药;水体汞含量平均值为1606.77ng·1-1,远远超过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中的Ⅲ类水质标准(≤100ng·1-1,且水体汞含量随距化工厂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形态分析表明,水体汞大部分以粒子态和溶解态存在,活性汞只占很小一部分;沉积物样品中汞的含量范围为2.450-8.630mg·kg-1,平均值4.677mg·kg-1,污染程度随距化工厂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相似文献
882.
马海川;任诚;毛云飞;周科帆;竺汉涛;段酿明;罗艺;于旭彪 《环境工程》2025,43(2):21-30
城市河道水质提升面临水体流动性差、污染源影响复杂等系列问题,是现阶段水环境提升工作中的难点之一。为了实现对城市河道污染成因的精细解析,保障治理策略的精准可靠,以宁波市典型城市河道为例,运用三维荧光-平行因子技术(EEM-PARAFAC)分析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组成特征,探讨城市河道水体污染的季节性差异,及在复杂污染条件下的快速溯源机制。结果表明:该河道表现为高营养盐污染特征,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53±1.16),(6.17±1.57),(0.40±0.15) mg/L,而少雨季节水体中营养盐的平均浓度是多雨季节的1.44~1.72倍。表征DOM腐殖化程度的HIX和SUVA254指示少雨季节水体中自生源污染物累积明显,而营养盐浓度与类蛋白质荧光组分(r=0.07, P>0.05)的相关性远低于类腐殖质荧光组分(r=0.58, P<0.001),表明农业面源等污染的程度显著高于生活污水的影响,这与近年来该市持续的截污纳管措施密切相关。进一步地,通过比对主要污染物与EEM-PARAFAC荧光组分的时空分布差异,确认了上游河段氮、磷浓度异常升高与农田尾水排放的直接关联,排除了下游居民区河段污染物升高的生活污水影响可能,体现出DOM光谱数据作为辅助污染成因判定的重要意义。鉴于DOM光谱数据所含有的丰富污染源信息和其简便的测试过程,该研究可对我国城市河道水质改善提供切实可靠支撑。 相似文献
883.
针对\"双源\"地下水(地下水污染源和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环境监管需求,研发了一套集地下水污染在线监测预警、评价溯源、预测应急于一体的可视化技术集成与应用平台。该平台将物联网、地下水数值模拟、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集成应用于环境监管,实现了工业园区地下水环境实时动态监测评价及预警、地下水污染路径溯源计算、地下水事故污染预测及应急支撑等网络服务与计算功能,并通过地下空间三维数字化处理,构建了\"所见即所得\"的三维虚拟现实界面,实现了对地下水环境的便捷、高效监管与决策。该平台兼容手机、平板电脑、台式计算机等固定和移动设备,可为\"双源\"地下水污染监控、管理和应急提供实时、高效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84.
杭州主城区大气臭氧对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利用2004年至2007年空气污染监测数据,比较现行API指数和修正后API指数的差异,分析修正后O3污染的变化状况,研究O3污染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O3作为一种新的空气污染指标,对修正后API指数的影响很大。与现行API指数相比,4年来修正后API指数的污染率大幅度增加,并且各季节的污染率越来越接近,2007年污染率在25%左右。2007年各季节修正后API指数污染天数中O3污染天数所占百分比分别是春季为52%、夏季91.6%、秋季20.8%、冬季O3,未出现污染。 相似文献
885.
耦合社会-经济因子探究工业点源和生活污染源污染负荷未来变化趋势,可为优化水环境规划和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选取沱江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经济增长预测法、工业点源传统统计法、人口趋势灰色模型预测法和排污系数法分别计算了2020-2025年该区域28个县(市、区)的工业GDP值,工业点源废水排放量及主要污染负荷(COD、NH3-N、TN、TP),农村与城镇人口及生活污染源的主要污染负荷,并利用ArcGIS技术探究了工业点源和生活污染源主要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20-2025年,工业GDP值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而工业废水排放量总体呈逐年减少趋势,预计到2025年,流域工业GDP值将增加至2.52×1012元,而工业废水排放量将减少至0.64×108 t。工业点源主要污染负荷表现为COD>NH3-N>TN>TP。沱江流域总人口数与生活污染源污染负荷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城镇人口与生活污染源污染负荷呈逐年增加趋势,农村人口与生活污染源污染负荷呈逐年减少趋势,且城镇人口及生活污染源污染负荷增加量大于农村人口及生活污染源污染负荷减少量。城镇、农村生活污染源的主要污染负荷表现为COD>NH3-N>TN>TP。工业点源和生活污染源主要污染负荷在空间上存在高度异质性。2025年,来自工业点源的主要污染负荷均呈上游较少,中、下游较多的特征;来自城市生活污染源的主要污染负荷均呈中、上游较多,下游较少的特征;来自农村生活污染源的主要污染负荷均呈中游较多,上、下游较少的特征。笔者提出耦合社会-经济因子预测流域污染负荷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与社会经济指标相关联的流域工业点源、生活污染源污染负荷的预测研究中,以期为未来流域水环境管理与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86.
通过钻孔采样分析,研究了典型铬渣简易掩埋场地下铬渣及土壤铬中Cr6 、总Cr的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结果表明,铬渣简易掩埋场铬污染程度严重,引起了周边和地下深部较大面积的土壤污染,深度达到了地下的基岩.铬含量在土壤层剖面中分布呈现规律性变化,即随土壤深度增加,Cr6 、总Cr含量逐渐下降,但绝大多数超过了危险废物毒性鉴别标准.从铬污染程度上看,总体上存在铬渣>土壤>人工填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铬渣及污染土壤的处置方式,为铬渣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87.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克里格插值与空间相关矩阵,研究厦门市SO2、NO2、PM10和PM2.5污染浓度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提取人口密度、道路面积比重、建设用地比重、地表温度及植被指数等空气污染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数据,划分研究区为生态区、居住区与工业区,定量评价了污染物浓度与影响因素的空间相关性,并识别出各污染物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污染浓度分布总体上呈现出工业区-居住区-生态区递减的空间特征,其主要受工业排放和机动车排放的影响;SO2与除地表温度外的其他影响因数均有较强空间相关性,PM10和PM2.主要与道路面积比重、建设用地比重具有较强相关性,NO2则与道路面积比重的相关性最强,污染浓度与影响因数空间相关性呈现出工业区-居住区-生态区递增趋势;与按照行政区的划分相比,工业区、居住区、生态区的划分显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888.
研究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和农药污染负荷(PPL)下,\"生态沟渠+水平流人工湿地\"和\"生态沟渠+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农田退水中常规污染物和噻虫嗪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生态沟渠+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COD、NH4+-N、NO3--N、TN、TP及噻虫嗪的去除率均优于\"生态沟渠+水平流人工湿地\"系统,分别为76%、97%、92%、95%、88%和40%(HRT=2 d),其中噻虫嗪在沟渠段的去除率为17%,在垂直流人工湿地段的去除率为23%。延长HRT、降低PPL均有利于噻虫嗪在组合系统中的去除。对垂直流人工湿地各基质层出水噻虫嗪浓度检测结果表明,运行前期,噻虫嗪在空心砖层去除率最高(8%),主要是由于空心砖对于噻虫嗪的吸附优于沸石和钢渣,随着系统运行,土壤+细沸石层和粗沸石层的去除效率增加,植物吸收与微生物降解作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生态沟渠段β-变形菌纲和厌氧绳菌纲丰度分别为11%和10%。垂直流人工湿地自上而下芽孢杆菌逐渐增多成为优势菌,β-变形菌和厌氧绳菌逐渐减少。厌氧、好氧交替环境有利于常规污染物和噻虫嗪的去除。 相似文献
889.
为考察单质(S)、硫化钠(Na2S)和硫酸钠(Na2SO4)对垃圾焚烧过程中重金属铅(Pb)迁移分布的影响,采用ICP-AES测量重金属浓度,并选用HSC Chemistry软件模拟反应进程以及SEM观察反应后微观形貌。结果表明,硫和硫化物对Pb的挥发具有2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加入的硫和硫化物能够与Pb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易挥发的Pb硫酸盐,降低其挥发;另一方面,硫和硫化物的加入形成钠硫酸盐,具有助熔效果,能够降低灰渣的熔点,易于Pb的挥发。受这2个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加入硫和硫化物后,重金属Pb的挥发率高低依次为Na2SO4>Na2S>单质硫。同时还发现,当温度从600 ℃升至900 ℃时,生成的Pb硫酸盐逐渐分解,助熔效果增强,硫和硫化物降低Pb挥发的效果减弱。 相似文献
890.
为避免因FAS释放过量有机物和氮而产生的潜在不利影响,分析了以给水厂铁铝泥(FAS)构建过滤柱处理富营养化河水的特征与机制,研究了以厌氧热处理改性后的FAS作为辅助基质(2%)构建过滤柱。结果表明:在对其他性质无影响的情况下,FAS的添加显著提高了过滤柱对水体中磷的去除率,促使出水磷浓度在整个运行期间小于0.01 mg·L-1;被FAS吸附的磷主要以NaOH提取态、HCl可提取态和残渣态存在。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FAS的添加促使过滤柱中富集了Rhodoplanes、Sulfuritalea、Nitrospira、Leucobacter、Geobacter、Dechloromonas等有助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复合污染控制的菌群。FAS作为辅助基质构建过滤柱可有效控制富营养化河水中磷污染。 相似文献